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美國想讓中國出兵烏克蘭維和,中方當天就給出答復,歡迎閱讀。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前不久報道說,美方曾向歐洲提議,俄烏和談之後,單靠歐洲無法阻止俄羅斯,可以讓中國和巴西的維和部隊參與俄烏進來,直接部署到停火線,充當一個 " 緩衝區 "。
俄媒就此事征詢中方看法,很快中國外交部就有了回應,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對假設性的問題發表評論,中方對烏克蘭危機的立場不變。
【美俄高層會議已經開始,傳出了美國想要讓中國派兵維和的消息】
可能美國的意圖是,得是中國、巴西這樣和俄羅斯關系密切的國家,讓他們也參與到衝突的戰後保障,才能讓俄羅斯 " 投鼠忌器 ",也能給歐洲和烏克蘭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更關鍵的是,有其他國家出兵維和,那麼美國就不需要為此承擔任何額外的安保義務,這也是一種 " 去責任化 "。
不過在我們看來,美國對歐洲的提議,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并不具備讨論的價值。因為這只是美國的一個初步的構想,還得在美俄高層會議上,征求俄羅斯那邊的意見。
即便普京政府同意了,美俄還得回頭來跟中國和巴西接觸,但凡在任意一個環節掉鏈子,這個提議都不可能轉化為現實。
【中方在當天就出兵維和的話題進行了回應】
有必要指出,俄烏衝突期間,俄羅斯一貫反對任何外國軍隊部署在烏克蘭領土上,這個立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特朗普能不能說服普京,還存在不小的懸念。
另外,歐盟和北約這幾年,不是沒有讨論過出兵烏克蘭的可能性,但存在許多顧忌,他們也怕與俄羅斯產生正面衝突。有些國家巴不得把事情搞大,但有的卻怕被拖下水,于是遲遲無法達成共識。
于是 " 出兵烏克蘭 ",就成了一個徒具象征意義的口号,到現在也是一樣。但随着美俄開啟關系正常化進程,歐洲被排除在外,他們又想靠這個口号折騰出一點動靜。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雖然承諾,到了真正和談的時候,會讓歐洲和烏克蘭參與,也會充分照顧他們的關切。可在外界看來,這裡的言外之意是,美國和俄羅斯負責把協定談出來,歐洲和烏克蘭只需要籤字承認就行了。這很難不讓歐盟感到焦慮。
【歐盟對美國的立場普遍感到焦慮】
就在美俄沙特會議開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特意召集歐洲國家領導人,開了一場長達三個小時的會議,到頭來沒有發表任何聲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各方依舊無法在向烏克蘭派兵一事上達成一致,只能等美國和俄羅斯那邊談出一個結果。
另外,我們還要分析美國的意圖是什麼,提出讓歐洲以外的國家參與維和,真的是因為 " 歐洲無法阻止俄羅斯 " 嗎?大概還是想把中國等全球南方國家,都拉入俄烏安全保障的框架中。
之所以要特意點名中國和巴西,無非還是中巴去年發表的俄烏和平 6 點建議,在全球南方範圍内得到了較為積極的反饋,而且俄羅斯與中國和巴西都往來密切,一直就俄烏問題保持溝通,對中巴的六點意見,普京政府整體也是持肯定态度。
所以美國就自作主張地認為,讓中國和巴西參與維和,俄羅斯與歐洲都沒有理由反對。
【美國的立場變化,關鍵是特朗普,那麼和平未必有長期保證】
此外,讓中國和巴西的維和部隊,在俄烏之間制造一道緩衝區,也是一道額外的保險。特朗普的意圖很明确,他既要拿到推動俄烏和談的政治成果,奠定自己 " 和平推手 " 的政治形象,但也不願意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那麼就需要最大程度地把美國的風險轉嫁出去。
話又說回來,特朗普推動俄烏停火,力度可謂不小,但問題在于,即便最後達成了和平協定," 保質期 " 有多久?美國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會不會再次出現變化?
不要忘記,拜登任期内,俄烏衝突爆發,特朗普上台後,開啟美俄關系正常化進程,推動和談。
那麼誰又能保證,特朗普任期結束時,新上來的總統,對俄烏問題另有想法?要是他全盤推翻特朗普的和平政策,慫恿歐洲再度撕毀協定,到時候各方又該怎麼辦?
【歐洲維和部隊讓美俄都不放心】
這個問題,俄羅斯也想知道答案。普京政府之前已經在明斯克協定上吃過一次虧了,所以這一回,誓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可俄羅斯的核心關切,特朗普也許沒法回答,他只能保障自己任期内的這 4 年,至于 2028 年後的事情,沒人說得清楚。
這個安全保障,歐洲提供不了,美國也提供不了,這是他們與俄羅斯淺薄的互信基礎決定的。那麼只有靠中國和巴西這些國家,讓他們派遣維和部隊,在停火線一帶建立緩衝區,才能讓兩邊都有所顧忌。
但即便如此,也是治标不治本,這也是美國對自己的停火方案沒有信心的一種表現。俄烏衝突能不能圓滿收場,關鍵不是中國有沒有部署維和部隊,而是看美國和俄羅斯是否願意為和平承擔各自的義務。
我們這幾年在做的,主要是勸和促談,為政治解決凝聚共識。中國不需要派遣維和部隊,彰顯自己的影響力,但美國反而需要中國的影響力,幫助自己轉嫁風險。所以回答這個假設性的問題,對中國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很容易被特朗普 " 下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