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新聞學之争不必站隊,歡迎閱讀。
2023 年高考志願填報,新聞學成功接替 " 生化環材 ",于滔天輿論中扛下了 " 天坑專業 " 的标籤。
近日,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因一句 " 孩子非要報新聞學,一定會把他打暈 " 的言論引起熱議,又在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張小強指責其 " 誤導公眾 "" 吃着傳播飯,砸着傳播鍋 " 後達到巅峰。
雙方觀點各有支持者。有人力挺張雪峰,普通人家的孩子試錯機會和成本少,選專業本就應該更慎重。也有人針鋒相對稱,任何專業都有人抱怨," 聽見蝲蝲蛄叫還能不種莊稼了 "?
圍觀當事雙方的幾輪觀點交鋒,看似是對 " 新聞學專業是否值得報考 " 的激烈探讨,但核心概念早已背道而馳——張雪峰說的更像是生活,而張小強強調的則更多是學科本身。
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論是張雪峰 " 出身普通老百姓 " 的視角,還是張小強 " 新聞傳播是好專業,也看好其前景 " 的結論,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不巧的只是,普通人對 " 生活 " 問題的探讨欲望,往往要遠大于對枯燥學科的探讨。
類似的情況并不罕見。2021 年,武漢大學鄧紅兵教授為 " 天坑專業 " 正名,輿論毀譽參半。2022 年,因被指責多是 " 天坑 " 專業,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不得不親自下場回應。那時候," 天坑 " 的标籤還牢牢貼在 " 生化環材 " 的身上。
志願填報 " 避坑 " 之所以常說常新,大多會被歸結于 " 有夢想之前,要先填飽肚子 " 的鐵律。選專業似乎成了一件要月亮還是要六便士的單選題,被人為地蒙上了一層夢想和現實不可兼得的凄涼色彩。
不同的時代發展階段,可能會造就不同的 " 王者 " 專業," 天坑 " 之說也必然随之出現。往前倒推 20 年,新聞不也經歷過所謂的黃金時期嗎?我們不能否認當下某些專業直接關聯的 " 錢景 " 遜色,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全盤否定某個專業的理由。
" 天坑 " 之說之所以盛行,無外乎負面情緒更容易聚焦,也更容易被放大。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類似調侃不勝枚舉,但真論起來,無論是生化環材還是醫學法律,也沒有哪一個專業真正面臨關門危機。
就像學新聞不一定等于做記者,學什麼、做什麼以及做好什麼,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因果關系。在興趣的基礎上适當考慮現實因素無可厚非,但若因所謂的 " 天坑 " 之說一葉障目,又多少有些顧此失彼。
既然沒有哪種專業、哪種工作能夠讓所有人滿意,不妨憑着本心,所有經歷皆是成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于工作,起碼是四年之後的事情,那時候的形勢之變,誰又說得準呢。
" 我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們從來不聽我建議。" 上個月,面對 " 給年輕人提建議 " 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這句幽默的回應獲得滿堂喝彩。
後來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起母親一開始也不相信他能學好物理的事情,丁肇中說:" 一個人在世界上只走一次,我應該照我的興趣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