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文科生有什麼價值?,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壞雷達(ID:badradar),作者:壞雷達,原文标題:《除了舔遍全世界,文科生還有什麼價值?》
1
繼惹怒新聞學之後,張雪峰最近吐槽 " 文科就是服務業,主要靠舔 ",而再度成功惹怒了掌握話語權的文科生了。
事實上,作為一個文科生,不得不承認,張雪峰說得有道理。
從學業、職業兩個維度看,從小到大,我和身邊的多數文科生,都是标準的 " 小混混 "。
這裡的 " 混 ",意思是并未真實創造生產力,而是附着在社會關系上四處鑽營。
2
中學時流行搞實驗班。普通中學搞實驗班,一般潛台詞都很明确:保護好傑出人士生,讓劣等生們自生自滅。
我高考那一年,理科實驗班有 4 個,文科實驗班有 1 個。多出的這一個,應該也是個象征政治正确的班,不僅成績差理科班一大截,裡面還塞了不少領導子女,以至于我經常懷疑這個實驗班主要是學校用來承接人情和捐助的。
聽說我選擇文科後,不少人都帶着微妙的笑容,這笑容的意思是:知道了,你這小子不務正業,成績差。
但有一個長輩和其他人不同,其時他正是家鄉某部門的實權領導。他說,學文科好,文科将來都是做領導的,能領導理科生。
當然,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世界顯然沒有那麼淺薄。我們所見到的、聽說的不少大領導,和我們打工并謙卑地稱之為老板的人,多數都是理工科出身。
原因之一,是理科有明确的功用,有明确的水平高低标準。
在一個充滿混沌的世界裡,有用、有标準,這兩件都是極為難得的事。普通人順着生活的杆往上爬,首先得證明自己有螺絲釘一般的功能,其次,還要有一根杆兒能順着爬。
3
原因之二,則是特殊的社會背景。如果将理科理解為是一種 " 直接作用于生產力 " 的工具,那麼,在一個 " 發展才是硬道理 " 的時代裡,人文學科所關注的那些問題,不僅顯得無用,在高歌猛進時,确實像是惹人煩的牛虻。
文科生究竟都在學什麼?其實,總共就兩類:" 人與世界的關系 " 和 " 人與他人的關系 "。
而這兩類議題,都因過于復雜、缺少客觀标準,而使得學習門檻極高,入行門檻極低。
例如,塑造我們的認知和共同記憶的,影響我們底層價值觀的,都是人文學科範疇。
但多數文科生和人文學者都缺少洞見,于是,他們的主要努力和技能,就從 " 研究復雜關系 " 變成了 " 搞關系 "。
領導所說的 " 文科生都是做領導的 ",本質上是一種基于 " 關系 " 的洋洋自得。比起理工科,文科生多數都致力于和擅長于 " 搞關系 ",因而,在一個人情江湖裡,尤其是公務員體系裡,文科生搞關系當然比理工科更得心應手一些。
4
張雪峰說文科生都是搞服務業,就是從這個層面出發來看待多數普通文科生的命運和職業。
在很多不以人情關系為主要目标的生產性組織裡," 搞關系 " 是毫無疑問的效率損耗和價值浪費。
因此,在企業裡,底層文科生的命運就是成為職能服務性崗位,而高階文科生,則成為了 " 服務好領導 " 的崗位,成為了一種什麼都不懂,但卻懂得領導喜好的 " 偽高管 "。
而在社會生活中,對文藝青年 " 無用廢物 " 的譏諷,則是因為一部分文科生面對復雜關系時缺少分析能力,只習得了其中 " 情緒感受 " 的表達,從而将自我的幼稚情緒進行無限膨脹,最終成為了自戀的巨人和生活的廢物。
真正的 " 搞關系 ",是門檻極高的一種學問,不僅需要了解人性,還需要對社會權力運行的邏輯有纖毫畢現的洞察。
因此,問題不在于 " 文科有沒有用 ",而是我們的文科教育自始至終從未真正按照文科的真實邏輯去選拔、培養學生。
一個文科大學生,往往連基礎的寫文章都做不好,更别說讓他們熟悉和運用政治學、社會學、哲學這些人文學科的框架和觀念來分析現實。
5
作為典型的文科生,我也經常反思,自己存在的真實價值是什麼?
如果真的變成 " 搞關系的混混 ",我們到終點前,都最終不得不面對内心的诘問:在跪舔老板之外,你究竟為世界貢獻過什麼?
更可怕的是,還沒有抵達終點,就要面對老板提出的這個疑問。例如,品牌到底有什麼用?市場有什麼價值?公關到底是幹什麼的?
我的答案大概會是這樣:認清人類社會運轉的深層邏輯,認清生產關系的組成元素與運轉規律,并依據你的目标,通過創作、傳播或溝通,去适應并改變既定現實。
這可能是與文科病共處的短暫枯燥一生中,真正有趣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