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丹頂鶴是人工飼養的,就可以淡定遊街了嗎?,歡迎閱讀。
2024 年開年的這幾天,東北切切實實地火了一把。熱情好客的東北人變戲法一般地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把這個冬天整得熱熱鬧鬧的,着實是一樁美事。
但是,在美景與美食的連番轟炸之下,有一些奇怪的新聞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比如,丹頂鶴被牽着遊街:
1 月 6 日,一只丹頂鶴出現在哈爾濱中央大街|微博視頻号:@青流視頻
為了讓遊客可以抱白狐,運了一車北極狐到爾濱:
提供白狐給遊客抱抱合影,并且運了一車白狐謙網哈爾濱|新浪微博:@西部決策
評論區裡諸多 " 好萌 "" 好可愛 " 的留言,但這些和動物有關的新聞可一點都讓人樂不起來。盡管動物們并沒有被要求做出跳火圈、拱手鞠躬之類的動作,但這些行為本質上也屬于廣義上的動物表演,因為它們同樣是為了迎合人類的娛樂需求,強迫動物作出違背其自然天性的行為——這正是動物表演的典型特征。
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不論在任何場所,都不應該被作為 " 供人娛樂的用品 "。
這些動物不怕人?
不,都快怕死了!
丹頂鶴那則新聞寫道:" 這是只經過馴養的丹頂鶴,平時見多識廣……腳步從容,顯得并不怕人。" 然而,事實上,不僅僅是丹頂鶴,這幾樁新聞裡,動物們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應激的狀态。
那只遊街的丹頂鶴出現了抖動羽毛、意圖張開翅膀以及回縮脖子等行為,這是它們感受到威脅或者不安的時候會作出的反應。
丹頂鶴回縮脖子|微博視頻号:@青流視頻
尤其是這個縮脖子的動作,看得我一身冷汗——當長脖子的鳥類做出這個動作時,如果受到更進一步的威脅,它很可能會迅速将長矛一般的喙向前突刺出去,作為一種防御性攻擊。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某個不幸遊客的身上恐怕就會被刺出一個血窟窿……
被人親親抱抱的白狐(北極狐),是不是像小狗一樣特别可愛?但是,當遊客把它們抱在懷裡,随時都有被咬的危險。
被抱的北極狐緊閉眼睛,耳朵緊貼腦殼,還可能随時被商家杵腦袋|抖音:@愛慈溪
不要以為它們并不怕人,實際上在很多視頻裡,被遊客抱起的白狐并沒有那麼 " 享受 ",而是呈現眼睛緊閉、雙耳緊貼着腦殼的狀态。這種狀态常被人們稱作 " 飛機耳 ",恰恰是動物在高度緊張和不安的時候會呈現出的一種姿态。遊客覺得它們毛茸茸的好可愛,但小狐狸的心裡怕是早把能罵人的話都罵了個遍。
最近還有另外一樁新聞,說商場裡的駝羊因頻繁向遊客吐口水,被工作人員掐脖子教育。其實,這則新聞裡的駝羊也處于應激狀态。
人被這樣晃腦袋也不舒服,而評論還在玩梗:東北虎是不是也這樣被約談的……|微博視頻好:@中國網看點
羊駝、駝羊、駱駝這些名中帶 " 駝 " 的動物,當它們生氣和焦躁的時候,就會對着被它們認為威脅性的人或者動物吐 " 口水 " ——用黏稠而且帶着惡臭的液體來吓阻攻擊者,給自己争取一點空間。所以,當一只駝羊開始對人吐口水,那麼它的壓力表早就已經高到要炸了。
只是摸摸抱抱,怎麼就應激了?
很多朋友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上面提到的這 3 種動物,似乎都只是被拉出來溜溜轉轉,最多也就是摸摸抱抱,這麼稀松平常的行為也會讓它們產生壓力甚至應激嗎?
這其實是因為,很多我們覺得沒什麼的行為,對于動物卻是非常不舒服的體驗。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拍攝的視頻中,都能看到丹頂鶴的翅膀全程被布條束縛着,這對于鳥類來說是一種非常不舒适、不自然的姿态。再加上沿途的遊客從四面八方随意伸手觸摸它的身體、翅膀甚至是頭部,這都會讓丹頂鶴感到壓力,產生應激性為。
丹頂鶴身上綁着布條,翅膀無法活動,這跟人類被五花大綁遊街有什麼區别|微博視頻号:@青流視頻
白狐的應激同樣是因為肢體動作被限制了。對于在地面上行走奔跑的動物,在它們本能的認知上," 四肢離地 " 的狀态是與 " 高空墜落 " 劃等号的。當被抱起來的時候,就算是久經沙場的貓貓狗狗也會下意識地緊繃身體,更何況白狐本來就不是寵物,并沒有那麼常被抱起和舉高。如果這時再加上大力擁抱、揉毛之類的動作,對它們的肢體活動有進一步限制和侵犯,動物感受到的威脅就會成倍地增加。
如果這些白狐是經過長途跋涉被成堆成堆地運輸到旅遊景點,一路上的噪音、震動、完全沒有活動空間的擁擠環境,都會增加它們的壓力。甚至可以說,這麼久以來只傳出一樁傷人的消息,已經堪稱是奇迹了。
把北極狐拖過來營業|小紅書:@每天都要戴珍珠
至于駝羊,雖然沒有被明顯地限制行動,但長時間處在嘈雜的環境中,還要承受遊客突如其來的各種接觸,同樣也會造成它們脾氣暴躁。
圈養的也不行嗎?也不行!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還是會產生疑問:不是說這些動物都是人工飼養的麼?為什麼不能把它們拉出來跟人玩呢?
這裡有個容易被混淆的概念:馴養與馴化,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人類對動物的馴化,需要經歷成千上萬年的時間,從某種動物的大量個體中,反復篩選出那些服從性高、攻擊性低的個體。
在人工選擇的幹預下,那些成功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在基因層面上,已經與它們的野生親戚有了巨大的差異,最顯著的表現就是能夠在噪音更大、氣味和光線變化更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平穩的心态。而且,它們不會只對特定的對象表現出這種高服從性與低攻擊性,由此才能夠自然地和人類生活在一起。
狗由狼馴化而來,但這個過程需要成千上萬年|Pixabay
而馴養只是馴化過程中的一個節點,本質上只是把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限制在一定區網域内,并給它們提供穩定的食物和居住條件,僅此而已。
相比于野生個體,被圈養的動物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容忍人類在自己周邊活動,但這種容忍多半只限定于它熟悉的飼養員(飼主)。也就是說,它們只是習慣了飼養員在自己身邊活動,并且建立了 " 飼養員=食物來源 " 的條件反射,信任飼養員不會攻擊自己。這種 " 習慣 " 僅限定于少量的幾個特定對象,具有很高的排他性。
動物園裡的動物經過馴養,可以接受自己熟悉的飼養員在身邊活動|新華網
所以,這些僅被馴養而未被馴化的動物,一旦它們與遊客接觸時,遇到遊客做出了有别于常規的行為舉動,它們很容易就會產生應激行為。
其實仔細想想,即便是被當成寵物馴化了成千上萬年的貓貓狗狗,在遇到從未見過的陌生人時,也可能會恐慌、害怕甚至發起攻擊。而這些人工飼養歷史還不過百年的野生動物們,當它們面對密密麻麻的遊客時,我們又哪兒來的自信認為它們能夠閒庭信步、泰然自若呢?
要求企鵝背書包出外場營業,一廂情願地将伏低的動作解讀為鞠躬;實際上當企鵝感覺到危險時,同樣也會前傾伏低到地上|新浪微博:@勵志做只熊貓
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動物表演,也并非有意傷害動物,但這些新聞中出現的各種商業行為,事實上依然是違背了動物的天性,導致它們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這種應激狀态,反過來也可能對遊客造成傷害。
以與動物親近作為 " 待客 " 的手段,或許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只将動物視作商品而非生命。而将這種不尊重生命的行為當成 " 亮點 " 大肆宣傳,那可就是錯上加錯了。
旅遊業火熱、一個地區得到全國的關注和喜愛,這些都是絕對的大好事,但這不應當建立在動物痛苦的基礎上。如果能向遊客展示自然真正的美與多樣性,或許才不會辜負自然的饋贈。
作者:翼狼 E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