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李誕被捂嘴?楊笠徐志勝後繼無人,脫口秀為何越來越不敢講?,歡迎閱讀。
沒想到,作為重度粉絲,Sir 也有被脫口秀搞得手忙腳亂的一天。
兩檔脫口秀節目互打擂台。
《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與《喜劇之王單口季》同時播出,每周各出上下兩集,總計大約 9 個小時。
追完這邊追那邊,為了趕上播出進度,以至于:
我們看個脫口秀,都像是在加班。
是的。
正如這世上任何的加班一樣,不管一開始你投入多大的熱情,當衝動耗盡,精力消退的時候,即便是你喜歡的東西,也不免生出怨言來。
對脫口秀,也是如此。
一些橫看豎看總覺得不順眼的事情,随着心态上進入了賢者時間,也就越來越看出它的問題所在了。
那麼今天,Sir 索性就來 " 挑挑 " 脫口秀的 " 刺 "。
(個人暴言,不針對任何人)
沒錯,整體來看,今年的這兩檔脫口秀節目相比于以往,的确是新了不少,也有不少亮點。
比如,有更多不同風格的選手出現:
像是付航。
你只需看這一個動作,便可以明白這是一個不但荷爾蒙過剩,甚至過激的選手。
在這樣的風格引領下。
連續兩期他都取得了相當高的分數,甚至還打敗了脫口秀天花板周奇墨。
選手肉眼可見的更加多元化。
或是,當下的脫口秀也越來越多女性選手的 " 暴言 " 出現:
像是菜菜。
高能講述 " 月經羞恥 ",一句 " 賺經費 ",讓不少人紛紛表示:這是我聽過的關于月經羞恥最好的段子。
可以說,女性視角在脫口秀的舞台終于實現了對公共議題更加深入的表達。
甚至于。
一些之前我們從未想過的選手也迎來始料未及的炸場。
閻鶴祥。
你以為他是跑通告的,誰料到,他不但用現挂獲得了最高分,還靠着一句 " 不自由毋寧死 " 出了圈。
成為了脫口秀節目的高光時刻。
但。
就此可以認為,脫口秀是起死回生了嗎?
Sir 反而覺得。
當下的脫口秀,正在走進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困境:
過度依賴私人生活話題,受限于社會話題和公共議題。
并循環往復,無藥可解。
是的,節目的繁榮并沒能掩蓋之前已經反復顯露的問題:
不好笑、内部梗、投票内幕、毫無新意。
為什麼?
這當然與中國脫口秀本身存在的限制有關。
一個詞:冒犯。
Sir 在很久以前就說過,這是脫口秀的内核,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氛圍裡," 冒犯 " 這個詞,本身就會迎來重重阻力。
就像周奇墨說的:
中國脫口秀觀眾都很少有心智上的成人
這導致許多鋒利的表達只能存在于線下,存在于買票進場,并認可冒犯是脫口秀本質的觀眾。
而這些選手一旦上線,便會迎來更大範圍的質疑與指責。
體育專場便是一例。
《吐槽大會》第五季曾經做過一期吐槽男籃的專題,節目裡火力全開,不扭曲而精準,不病态而生猛,一時衝出了好幾條熱搜。
可是呢?
争議随之而起,節目也随之停更。
可以這麼說:
文化上的保守,注定了脫口秀的圈地自萌。
可僅僅如此嗎?
不。
從這兩檔脫口秀節目的同時推出,以及觀眾依舊反饋熱烈來看,國内的脫口秀雖然經過了一年的沉寂,但觀眾基礎依然穩固。
而造成這一狀況的直接原因。
或許國内脫口秀的觀眾與演員,正處于一個日益穩固,卻諸多限制的關系中:
彼此信任,互相取悅。
這是脫口秀的解藥,也是它的毒藥。
怎麼說?
先說 " 信任 " 這個詞,李誕在給先生制造寫的專欄文章《頻繁的大雪》中,曾經提到過這個詞。
Sir 覺得,這也是中國脫口秀得以發展的前提。
不同于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國内的脫口秀至今為止,在大眾的範圍内也很難被公認為是一種藝術,于是它所仰賴的,往往便是很少的技術手段,很多的個人魅力。
而這種個人魅力,能夠有效的前提,就是 " 彼此信任 "。
就像我們看到楊笠。
或者徐志勝。
事實上不管他們的文本是否好笑,總會很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同,因為人們早已認可了這個人,只要他沒有 " 塌房 ",循着既定的路線在走,便可以赢得認同的一票。
我不是來單純地講段子的
我是來治愈别人的
他們無需改變自己,只需要立好自己的人設,走在一條可預知的道路上,就會一直這樣下去。
這是觀眾對他們的信任。
也是脫口秀可以一直持續吸引觀眾的原因。
但。
與此同時,信任也是一把雙刃劍。
因為信任帶來的直接結果:
是 "人設"。
是的。
一方面,對于創作者來說,這的确是動力,也是壓力,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誠意。
這讓脫口秀越來越專業化。
比如說,為什麼 " 内部梗 " 逐漸被厭棄?
因為創作者拿不出新的東西,會被認為是陷入了自我重復,又或者是已經沒有生活了,失去了與觀眾共有的立場;而演員的内部造梗,是迎合與投機,更是一種對觀眾的不坦誠。
但另一方面。
" 人設 " 也導致了創作者們小心翼翼不敢越界。
且不說 " 人設 " 的統一性:
就像楊笠去講周奇墨的段子會讓人感到奇怪,周奇墨去講楊笠的段子也會讓人覺得反感一樣。
這導致内容的固化。
就連冒犯這個詞,也随着 " 人設 " 走進了安全區:
要知道,和西方單口喜劇傳統中種族、政治、性别等議題不同,中國脫口秀提供的是一種更加本土化的公共讨論與意見表達的空間。
觀眾想看不同 " 身份 " 語境下的表達,但這個身份是有預設、有限度的,它要最大程度上靠近主流文化。
而在這個基礎上,當一個創作者試圖獲得更多的掌聲,那麼他勢必要去迎合這種大眾文化。
否則,只能離脫口秀行業而去。
△ 池子微博
于是結果就是。
這個脫口秀舞台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 " 我 ",但所批判的,卻是一樣的,由社交媒體不斷檢驗的流量密碼:社畜打工人、大學生就業、婚戀、社會熱點 ……
演員們投觀眾所好,觀眾也報以掌聲。
所以啊。
李誕說,脫口秀演員和觀眾的關系是找到彼此,找到你代言的那種想法,不如說,是兩者共同進入到了一個受限于客觀原因、由年輕人主導的自我表達的安全區。
長此以往,脫口秀也就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一場表演。
怎麼辦?
不知道。
這樣的困局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标準解法。
未來或許自會迎來轉機。
但冷不丁地,Sir 又會想起早已夭折的《吐槽大會》,想起了它最後的樣子:
節目請來的嘉賓明明槽點滿滿。
但偏偏,觀眾想聽的槽點,他不說。
更可笑的是,每次嘉賓吐槽,你都能看到這種 " 氣氛鼓掌 "," 喔!好狠!"" 啊,他好豁得出去。" 然後李誕低頭伸個大拇指," 了不起 "。
一個個地都在做戲。
用虛假的笑聲,讨好所有人。
時移世易。
如今《吐槽大會》沒了,《脫口秀大會》也沒了,就連李誕都變成了知心大哥,開始在直播間裡解答情感問題了。
Sir 不希望有更多的脫口秀節目會迎來同樣的結局。
至少。
他們不能在行業的震蕩下仍試圖頑強生長。
卻因為互相取悅,而最終煙消雲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不愛吃魚的小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