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和精神科醫生聊聊:強迫症不是一件小事情,歡迎閱讀。
當我們還在把 " 強迫症 " 當成一種玩笑時,它已經成為一種真正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了。法國強迫症專家、精神科醫生弗蘭克 · 拉馬涅爾(Franck Lamagnère),在他的《走出強迫症》一書中,詳細探讨了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 OCD)這種被誤解的心理疾病。
弗蘭克 Franck 提到,很多人将這種心理問題視為 " 怪癖 " 或 " 過于細致 ",但人們忽視了其對患者生活的深刻影響。如今随着對強迫症的認識深入,醫學界開始理解它的根源、文化背景對其表現的影響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再者,強迫症在全球的發病率相近,一些國家有千萬病例,這意味着強迫症心理問題,不再小眾。
最近 Edu 指南與這位精神科醫生聊了聊上述話題,關于強迫症,它的成因、症狀、治療方法與常見誤解,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這種復雜的心理疾病。以下:
遺傳因素是強迫症的重要成因。Franck 指出:" 強迫症在全球範圍内的發病率相似,這種情況表明遺傳因素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即使在文化、環境完全不同的國家,強迫症的發病率差異很小。他表示,例如,在中國約有 2800 萬人患有強迫症,這與其他國家的比例相似。對雙胞胎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強迫症的遺傳性。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很可能同樣患有強迫症。
但另一方面,強迫症不僅受到遺傳影響,在臨床醫學研究中,即使是雙胞胎,他們中也可能只有一個患有強迫症,這表明生活事件和環境觸發因素共同作用于強迫症的發作。
Franck 解釋道:" 當患者面臨重大生活事件,比如失去親人、獲得孩子、工作壓力增加時,強迫症的症狀容易被激發。"
遺傳因素決定了強迫症的高發率,而環境事件和生活壓力則可能成為症狀的激發點 。但在實際生活中,遺傳引發還是生活環境激發的強迫症是難以區分的。
不同文化背景會影響患者強迫症的表現形式。
Franck 指出,在阿拉伯國家,宗教性的強迫症狀較為常見,而在美國,污染與清潔焦慮症狀更為多見。這種文化差異意味着,盡管強迫症在全球普遍存在,但不同文化讓患者對不同事物產生不同的關注,繼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在中國,強迫症作為一種獨立的心理疾病,仍然較為新的概念,許多人将其當成一種無足輕重的性格特征。但 Franck 認為,這種誤解讓患者往往忽視自己的症狀,例如把反復檢查門窗、擔心忘記關電器等行為視為普通習慣,而不是病症。這種情況下,許多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教育和科普在幫助公眾正确識别強迫症、避免誤診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
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反復思考或特定行為習慣,懷疑自己有強迫症,但強迫症的症狀不只是 " 謹慎 " 或 " 潔癖 ",而是難以控制的強迫性思維和行為。Franck 解釋道,強迫症的症狀往往包括反復的清潔、反復檢查或侵入性思維。這些行為如果頻繁發生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就可能構成強迫症的診斷标準 。
" 強迫症會有時候可以表現在有很多事情上。但區分正常行為和強迫症的關鍵在于,人們花在做事情上的時間。患有強迫症的人,當這是一個嚴重的 OCD 時,通常他會情不自禁地做這件事,長時間或反復地做,這是不正常的。例如,你每年只需檢查一次你的車,但你每天都會反復檢查它。而且花了很多時間,這是強迫症,你最終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
Franck 提到,患者知道如何症狀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的治療實踐或自我診斷中,患者或家屬在參考案例時,往往會認出與自己類似的症狀。但他也建議,疑似患者應盡早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特别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評估,以幫助判斷和緩解症狀。
" 患者在閱讀相關案例時,會有所共鳴,發現‘這就是我‘的表現——這是識别的第一步。當然,真正的診斷最好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即便是症狀較輕的患者,也建議進行專業評估,以防症狀惡化。"
人們常常對強迫症有所誤解,認為這只是小事情,Franck 表示," 我見過很多這樣的誤解。有人會把強迫症看成是 " 性格上的問題 ",認為患者只是過于在意某些細節。實際上,強迫症患者的痛苦往往被低估了。很多人甚至在基本的生活問題上不斷掙扎,他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重復性行為,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即便是一些精神科醫生,有時也無法理解強迫症患者的内在掙扎。這個問題是很普遍的 。"
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暴露與反應預防 ERP,是目前治療強迫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暴露與反應預防的核心在于 " 暴露 " 和 " 預防反應 ":讓患者逐步接觸引發其強迫行為的情境,并要求他們不采取相應行為。這樣患者能夠逐漸适應這些情境,學會忍受焦慮,并削弱反復行為的動力。Franck 強調,ERP 療法的成功率很高,尤其适用于那些頑固的強迫症症狀。
除了 CBT 療法,藥物治療也是常見手段。Franck 解釋說,某些抗抑郁藥物,尤其是血清素調節藥物,能夠有效緩解部分患者的強迫症狀。藥物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但他建議患者在症狀緩解後不要立即停藥,而是通過低劑量的長期使用來維持效果,以免復發。藥物治療尤其适合那些症狀較重或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可以幫助他們穩定狀态,進而更好地配合 CBT 療法 。
" 最好一直保持一種治療方法,而不是服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然後停止治療。因為當你接受治療後,停止服用,你可能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它不再有效了。如果你完全沒有任何復發表現,沒有任何強迫症症狀,你可以嘗試停止治療。如果他們復發了,我會說,我不希望你再次停止治療,因為正如我所說,當你停止服用時,你可能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
一些患者希望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緩解強迫症,比如增加鍛煉、健康飲食、定期作息等。Franck 對此持謹慎态度:" 這些習慣對身心健康有幫助,但在治療強迫症上效果有限。" 雖然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減輕焦慮,改善整體心理狀态,但它們并不能替代心理治療和藥物幹預。他調侃道:" 吃胡蘿卜或晨跑固然健康,但對于強迫症患者來說,最有效的還是系統的心理治療。"
這種觀點提醒我們,強迫症的治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靠生活方式的改變無法根治。患者需要結合心理療法、藥物以及可能的輔助療法來逐步緩解症狀。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強迫症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進步。Franck 提到,一些新興的治療技術,如經顱磁刺激(TMS)和深部腦刺激(DBS),在頑固性強迫症患者中的應用逐漸增多。DBS 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大腦的 " 心髒起搏器 ",通過在大腦特定區網域植入電極,幫助緩解強迫症症狀。這種技術特别适合那些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為頑固性強迫症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
不過,Franck 提醒道,這些新技術雖然潛力巨大,但仍處于試驗和探索階段。它們的适用性、有效性以及長期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他對未來的強迫症治療持謹慎樂觀的态度,認為新技術有望讓頑固性強迫症的治療更加個性化,也會帶來新的突破。
總的來看,強迫症是一種復雜而多變的心理疾病。Franck 的分享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強迫症不僅具有深厚的遺傳基礎,而且會受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正确理解強迫症需要從生物學、心理學和文化角度出發。在治療上,認知行為療法、藥物療法仍然是強迫症的主流方法,而新興的腦部刺激技術則為頑固性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雖然改變生活方式對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有幫助,但它不能替代專業的治療。
強迫症的康復之路并不容易,但科學的治療和正确的認知,能夠幫助患者走出困境。我們希望通過對強迫症的深度理解和科普,讓更多人正确認識這種疾病,讓強迫症患者能夠有效面對疾病,重獲生活的掌控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Edu 指南 "(ID:EduZhiNan),作者:Edu 指南,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