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富力地產這半年,歡迎閱讀。
作 者丨吳抒穎
編 輯丨張偉賢
圖 源丨視覺中國
富力地產是中國企業中少見的 " 雙老板 " 制。李思廉、張力分别持有這家公司各約 28% 的股份,兩人各有側重,李思廉把控銷售及财務管理,張力則負責投資拿地、開發建設等,多年來雙方維持着微妙的默契與平衡。
但過去半年多來,沒有張力在國内的坐鎮,失去生意夥伴幫助的李思廉同樣面臨進退維谷的處境。即便富力早已完成境内外債務重組,進度遠超一眾房企,但房地產市場下行的趨勢,讓它前行不易。
根據富力 2022 年年報,2022 年富力地產繼續錄得大幅虧損,歸母淨虧損 157.79 億元;而在上一個報告期的 2021 年,富力地產歸母淨利潤虧損 164.7 億元,兩年累計虧損達到 322 億元。
在這期間,與多數房企一樣,富力的銷售額也持續下滑。
根據富力 6 月 9 日發布公告,今年 5 月,富力地產實現銷售收入約 15.4 億元,環比減少 7.23%,同比減少 62.25%;而今年前 5 個月,富力地產實現總銷售收入約 105.6 億元,同比減少 51.63%。
這意味着,盡管富力已經成功進行了債務重組獲得喘息的機會,但市場下行,富力銷售未能得到緩解。
在發生債務危機的這兩年裡,富力未有拿地的動作,存量土地儲備也逐漸減少。年報顯示,截至 2022 年底,富力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為 6097.7 萬平方米,相比 2021 年減少 374 萬平方米。
艱難自救
與多數出險房企類似,富力想從債務的泥潭中脫身并不容易。不過,它是最早對龐大債務進行管理的房企,期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去年 11 月,富力宣布已發行的全部境内債券共 8 筆獲得展期,加權平均到期期限從 4 個月左右延長至 3 年以上,總額為 135 億元;更早之前的 7 月,富力也完成 10 筆美元債的整體展期,合計 49.43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332.37 億元),還款期限全部延長 3-4 年。
債權人的支持,讓富力獲得了三到四年的喘息時間,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債務置換之後,富力現金流依然難以覆蓋短期債務。
根據富力年報,截至去年年末,富力地產的現金總額(包括受限制現金)僅有 123.01 億元,現金短債比只有 0.24 倍,這還是在富力大幅度減債的前提下。
根據财報,截至 2022 年末,富力的有息負債壓減至 1267 億元,包括其他借款 ( 應付款 ) 等合共 1351 億元,其中 513 億元将于 1 年内到期。
而根據惠譽所引述的富力地產 2022 年财報審計報告,截至 2023 年 3 月底,其 290 億元銀行貸款和其他借款,或出現違約或交叉違約。
回溯一路以來的自救歷程,富力并不算消極,起碼在外界看來,它有在進行資產出讓、減緩投資,與債權人的對話也尚算積極。
可見的事實是,2022 年 9 月,富力地產以 5.5 億元的價格将北京富力萬達嘉華酒店轉手;更早之前,富力地產還曾将海口大英山地塊、倫敦多個項目等紛紛轉讓。在資產處置上,富力行動還算迅速,在有限的視窗期内,獲得部分現金緩解現金流壓力。
而且,在富力剛有債務壓力苗頭時,富力創始人還一度拿出 80 億港币的 " 流動性支持 ",這在當時算是首家行動的房企大股東,也換取了債權人的一些好感。
在部分投資境外債的人士看來,富力的這一系列動作的确樹立了較好的資本市場形象,也為其後來的債務重組做足了鋪墊。" 富力相對來說在和債權人溝通方面會主動一些,它最終債務重組能成功和這個有一定關系,但本身也的确有其他的客觀因素促成了這一結果。" 一位私募機構人士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管理層的反思
積極應對債務危機的富力,是眾多房企近幾年發展的縮影。
李思廉今年在 2023 年中國房地產高峰論壇上的一番發言,可以視作是他對富力的反思與表态。李思廉直言,當下企業困境主要是緣于早年間過于追求規模的無序發展,但當前上市企業大量的土地儲備發展模式,已經不适合當前市場發展需要。
李思廉認為,造成早年房企無序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對規模增長的誤判。一方面,當時上市企業都相信土地增值會快于利息支出;其次,部分企業認為市場空間足夠大,增加的土儲都有消化空間。
不少業内觀點認為,富力的債務危機發生導火索是 2017 年并購萬達酒店項目,但事實上,這家房企前些年的投資也偏激進,是高杠杆發展的房企代表。
回頭來看,富力此前對債務的管理是不夠重視的;而在下沉至三四線城市、追求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富力未能夠及時刹車。
以 2018 年富力的中期業績會為例,在那場業績會上,李思廉表示,将負債率穩定下來是所有房企都在做的事情,富力會小心處理。但遺憾的是,除了通過每年高效率交樓結轉來逐漸降低負債率,富力沒有更具體的降負債計劃。
2018 年,富力的淨負債率高達 187% ——即便是在以追求規模為特征的行業背景下,這一負債率也相當矚目。而正是在這一年的下半年,市場悄然開始了向下的調整,房企們的銷售節奏普遍放緩。
對于三四線城市的看法,李思廉當時說,在基建的帶動下,很多三四線城市有大的開發潛力,富力也會看準機會。" 你想不去二三線城市買地都不行,因為一線的供應量很少,所以今年以來,大部分的發展商都是去二三線買地了。"
根據富力近年來的年報,富力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儲備大約五五分,占比要遠高于其他規模相當的房企,不少券商機構也一直提示富力三四線城市的去化壓力。
客觀而言,下沉三四線城市,許多房企都這麼做,富力只是眾多房企中的一員。但富力這方面的土地儲備和貨值都較大,而當市場已發出轉向信号時,公司未能提前發覺并及時刹車,根本原因還是對債務指标管控不夠嚴格,同時也低估了當年多項調控措施疊加後對市場產生的持續放大效應。
這半年來,李思廉仍常與其他房企互動。他必須要保持公司經營正常的形象,但房地產市場仍處于築底過程之中,作為公司掌門人,力挽狂瀾的擔子難言輕松。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譚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