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被制裁四年後,華為海思現在過的怎麼樣?,歡迎閱讀。
華為海思 logo 圖(來源:钛媒體 App 編輯拍攝)
2019 年 5 月 16 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與安全局(BIS)将華為列入出口管制 " 實體清單 ",這意味着,沒有美國政府許可下,美國企業不得給華為供貨。
自此之後,美國對華為進行多輪圍堵打壓與制裁,華為旗下設計麒麟芯片的海思半導體(Hisilicon)公司深受重創,包括麒麟、巴龍(Modem)、鲲鵬、昇騰等系列的先進制程芯片部分已基本不能再生產制造。同時華為手機始終無法内置 5G 芯片,榮耀品牌和股權也不得不與華為分離,台積電、英偉達等芯片巨頭斷絕與其的合作關系。
作為全球信息時代的關鍵底座,芯片已變得十分重要,尤其在 " 缺芯潮 " 期間,華為不斷售賣囤積芯片下,2020 年一季度,海思麒麟芯片以 43.9% 的市場份額,一度超越高通、聯發科、蘋果這三大移動芯片巨頭。但到了 2022 年二季度,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華為海思在全球手機芯片市場份額跌至 0%,主流芯片廠商中已沒有海思身影。
盡管過去一段時間,市場時不時傳出華為海思又要 " 重振 " 麒麟芯片了,但官方對此三緘其口、閉口不談,整體業務也轉向了視頻驅動和 AIoT(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成熟的領網域。
今年 6 月 10 日北京首鋼結束的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以下簡稱 " 安博會 ")上,海思非常罕見與華為同框參展。基于海思幾乎以定邀閉門形式介紹業務,钛媒體 App 則透過十多分鍾的介紹,帶你獨家揭秘華為海思如今做哪些業務?過的到底怎麼樣?
不造先進芯片,海思轉用合作芯片做場景應用
海思半導體隸屬于華為公司,于 2004 年 4 月創建,前身為 1991 年成立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此前主要產品為無線通信芯片,包括擁有 WCDMA、LTE 等功能的手機系統單片機,以自研麒麟移動芯片而聲名遠播,曾是中國大陸最大的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
2019 年 5 月 17 日,在美國把華為列入 " 實體清單 " 的第二天,華為公司董事、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布《海思總裁致員工的一封信》中稱,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海思一直是為華為生存打造的 " 備胎 ",如今這個 " 備胎 " 一夜之間全部 " 轉正 "。
四年過去了,轉正之後的華為海思到底過的怎麼樣?到底在做哪些業務沒有讓外界知曉?钛媒體 App 在安博會上的海思展台試圖一窺究竟。
钛媒體 App 簡單梳理了一下,基于安防相關的主題,目前海思主要有三塊業務:1、利用合作夥伴設計的芯片產品,聯合做軟體的場景應用;2、自研以及產業鏈配套做一些成熟制程的顯示驅動芯片;3、一種是做一些軟體集成方案,以及類似于華為實驗室工作的研發。
首先是海思利用合作芯片做軟體場景應用。
钛媒體 App 在現場看到一個案例,海思利用專業生產 TOF 激光雷達的頭部供應商,他們研發出的芯片級導航避障激光雷達,做了一套更安全的 3D 感知解決方案。可以利用 SPAD+VCSEL 的架構做出一個滾輪式機器人激光雷達,可以應用于地面的清掃、物流機器人等產品應用。
另一個現場案例,是海思通過某芯片設計公司研發的新一代 ISP(影像信号處理)影像處理引擎,采用 Al 影像增強技術,有效提升全場景應用的視頻質量。在這其中,對方研發生產芯片硬體,海思則是利用 ISP 芯片和整個硬體,與華為雲和算法方案做開發。利用海思的色彩處理算法,整個攝像頭會完美還原真實畫面,同時海思還會研發全網域降噪算法,有效提升錄制視頻的信噪比。
而在核心的智能安防領網域,海思整體做法與海康威視有點類似,做智能 NVR(網絡硬碟錄像機)、高性能 NPU(人工智能處理器)和 IPC(網絡攝影機)業務,但不同點是海康威視自己提供硬體,而海思是不标 logo 做背後的軟體工程,尤其是利用華為長期以來積累的深度學習算法能力。
其中,智能 NVR 需要内置高性能 GPU(圖形處理器)芯片,集成深度學習算法,滿足通用 NVR 功能的同時實現智能化分析和應用,可廣泛智慧社區、學校、工商企業等應用場景中。但钛媒體 App 在現場并沒有看到這款智能 NVR 產品所使用的 GPU 產品是哪個品牌的,即便是 NPU,外圍更多展示的是影像識别效果。
海思還給 MEMS(微機電系統)芯片廠商做 MEMS IMU 方案,構築 MEMS 平台工具鏈,包括設計、封裝、測試全產業鏈。
整體來看,華為海思在合作與算法軟體集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該業務是目前海思的重要營收來源之一,核心是圍繞計算機視覺領網域,覆蓋消費電子、智能汽車、行業智能化等多種應用場景。
第二類是自研或配套一些成熟制程的顯示驅動芯片(DDIC)。
今年 6 月初,電視工具廠商當貝發布了當貝投影儀 F6,其中搭載華為海思 V811 顯示芯片,這是華為智慧屏所用 " 鴻鹄 818" 的更新版本,擁有海思自家畫質優化技術,最高支持 8K30Hz 視頻解碼,而且實現了多種算法,在提升低分辨率視頻的觀感的同時,也能夠增強投影儀畫面的細節。
盡管這次安博會沒有看到這款產品的展示,但根據海思官網提供的信息,華為海思在全屋智能、NB-IoT、8K、AI ISP、HDR Vivid 等重要技術上都有布局。而這種顯示驅動芯片制程并不高,智能手機 LCD 和 OLED 驅動 IC 大多是在 12 英寸晶圓廠使用 28nm 至 90nm 制程生產的,因此這塊将是海思長期的研發重點,可以很好地躲開美國的制裁封鎖。
最後一種是做單獨的軟體集成方案,以及類似于華為實驗室工作的算法研發。
在安博會現場,海思還展示了在低功耗安防場景做的 " 星閃 2.0" 軟體方案,擁有無線短距通信新技術,一标多模,能夠實現無線時延降低、統一調度管理、動态資源分配等,靈敏度大大提升。
海思還在現場搭建了一個暗室場景,主要展示海思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的效果,尤其是在暗光下,能夠利用海思的深度學習算法,從而清晰看到實物這種驚豔效果。
另外,钛媒體 App 還從 2023 世界智能大會上了解到,華為海思此前研發的鲲鵬伺服器處理器系列,囤積下的芯片還有一些餘料,鲲鵬芯片基本用在伺服器、智算中心等領網域,從而用于大模型的數據訓練。
華為打輔助,用 AI+ 雲 + 投資布局半導體上遊
相對于海思的低調,華為在半導體領網域可做的業務比較公開化,無論是雲、AI、低碳,還是工業、5G 通信應用落地案例,各種展會上都能看到華為的身影。
與海思類似,由于美國将華為列入清單中,因此華為很難直接用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設計芯片,利用台積電、三星制造先進芯片。因此,目前華為在半導體行業布局基本圍繞軟體層面,隸屬于華為企業服務智能半導體業務部門,包括在 EDA、制造 OPC(光學鄰近效應校正)仿真等半導體產業鏈中幫助企業智能更新,增加芯片制造良率。
钛媒體 App 在 2022 世界集成電路大會上看到,華為利用雲、AI 技術幫助了某集成電路企業構建全棧自主可控的國内首個 12 寸產線;同時,華為還幫助芯片 EDA 企業自建 IDC 更新 + 公有雲,安全實現 " 芯片仿真自由 ";而芯片設計企業采用華為 OceanStor Dorado 模型技術,能夠大幅提升性能表現。
EDA 性能對比測試中,華為 OceanStor Dorado 性能比現網存儲提升 28%;在現網業務中,OceanStor Dorado 提升現網性能 400%。
根據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年 4 月末透露的講話信息,華為芯片設計 EDA 工具團隊聯合國内 EDA 企業,共同打造了 14nm 以上工藝所需 EDA 工具,基本實現了 14nm 以上 EDA 工具國產化,2023 年将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钛媒體 App 了解到,華為 14nm EDA 工具突破還有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和華大九天等產學研機構的聯合支持。
除了雲、AI 之外,投資也是華為在半導體產業鏈布局的一部分。此前钛媒體 App 報道過,華為通過成立華為哈勃投資公司,3 年時間投資布局超過 70 家芯片半導體企業,圍繞芯片制造產業鏈、芯片軟體產業鏈、汽車電子、5G 產業鏈等環節。(詳見钛媒體 App 前文:《3 年投資 70 家芯片半導體企業,華為重整 " 麒麟芯 " 還有機會嗎?》)
整體來看,無論是華為,還是海思半導體,在美國政府多輪制裁之下依然堅持推進半導體產業鏈,看起來 " 活 " 的還不錯。
今年 4 月 28 日,華為發布 2023 年第一季度經營業績,實現銷售收入 1321 億人民币,同比增長 0.8%,淨利潤率 2.3%。華為稱,整體經營結果符合預期,公司繼續在研發上加大投入。
根據華為年報,2022 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 1615 億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 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9773 億人民币,在這其中資助最多的必然是半導體技術研發。
徐直軍曾表示,2022 年是華為逐步轉為制裁常态化正常運營的一年。2023 年将是華為的關鍵之年,經營重點包括維持高額的研發投資,在美國實施限制的情況下保持質量,尋找電信設備方面的新機會。
特朗普時代出台的一系列制裁行動曾切斷華為獲取先進芯片的途徑,重創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但四年後的結果表明,華為已經穩住陣腳。近年來,華為已試圖拓展新的業務領網域,包括軟體、雲計算和汽車技術,同時還投資了中國半導體行業多家公司,通過龐大產業鏈體系,以減少對海外供應依賴。
任正非在 2021 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這兩年華為受美國的制裁,不再追求用最好的零部件造最好的產品,在科學合理的系統流量平衡的方法下,用合理的部件也造出了高質量的產品,大大地改善了盈利能力。他強調,華為允許海思繼續去爬 " 喜馬拉雅山 ",華為在山下把幹糧源源不斷送給爬山的人。
" 這就是公司的機制。所以才有必勝的信心。" 任正非表示。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