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雷軍1/2精力忙造車,小米智能手機收入已連續7個季度同比下滑,歡迎閱讀。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未恢復增長之際,汽車業務能否成為小米新的業績增長點呢?
去年年底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後,SU7 迅速成為科技和新能源汽車圈的熱門話題,有關其價格等問題的猜測接連不斷。近日,小米汽車官方微博分三天發布了 " 答網友 100 問 ",對網友提出的典型的 100 個問題進行了回復。
小米方面稱,高端是其必由之路,這或許也是此次小米汽車沿用 " 小米 " 品牌的重要原因。此前,小米在通往高端的路上歷經波折,此次,小米汽車的定價也面臨着 " 性價比 " 與 " 高端夢 " 的重要抉擇。
值得注意的是,在雷軍拿出 1/2 精力忙造車之際,小米核心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已經出現連續七個季度下滑,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未恢復增長之際,汽車業務能否成為小米新的業績增長點呢?
01 聚光燈下的小米汽車
2021 年 3 月底,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拟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項目首期投資為 100 億元,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小米集團 CEO 雷軍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但與小米高調宣布造車形成對比的是,随後小米造車的一舉一動變得格外低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沒了消息,但外界對于小米造車的猜測從未停止。
可以說,從有造車想法至今,小米汽車便一直被置于聚光燈下,關于小米汽車的傳言一直不斷,哪怕一個商标、一項專利、一項投資都在被外界放大。此前,僅僅是小米汽車落戶地的問題,外界猜測就有北京、上海、合肥等多個版本。
而近兩年雷軍也抽出大部分精力忙于造車。天眼查 App 顯示,自 2021 年開始,雷軍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或董事長職務。對此,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曾在微博回應稱,是正常的變更,雷軍的精力主要放在了造車相關的事務上面,高管們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
雷軍曾表示,現階段他的時間精力分配大致是,至少 1/4 時間依然用在手機研發業務中,1/4 關注集團運營和管理,1/2 時間用在汽車業務上。
直至去年 12 月的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1003 天、3400 名工程師、100 億研發經費,小米汽車終于交卷。随着產品信息和相關技術的發布,小米汽車更是被推到前台接受外界的 " 審判 "。
有網友表示,小米汽車撞臉保時捷 TayCan,甚至也有網友調侃小米汽車為 " 保時米 "。此後,SU7 的價格又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小米汽車在官方微博表示,網傳小米汽車售價均為假消息,SU7 還沒有最終定價。" 不會是 9.9 萬、不會是 14.9 萬、不會是 19.9 萬。最終定價,我們将于小米 SU7 正式發布會上公布。"
此前,雷軍也就小米汽車價格表示,确實有點貴,但會 " 貴得有理由 "。" 小米 SU7 目前在 50 萬以内沒有對手。" 小米汽車在微博中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新能源車企為提升銷量,在 2023 年掀起了一場 " 價格戰 "," 内卷 " 也成為了貫穿新能源車圈的主旋律。平安證券研報判斷,頭部新能源車企在 2024 年增速承壓,因此以頭部新能源車企主導的 " 價格戰 " 仍将延續,尤其是在 10-20 萬元的主流價格帶,此外電池成本下行也為車企降價提供了進一步空間。
多名業内人士表示,小米汽車定價要根據其品牌定位、整車成本、市場競争等因素綜合決定,定價也決定了 SU7 在整個市場中的競争地位。
小米汽車能否在未來的市場競争中殺出重圍,還有待時間來驗證。
02 通往高端的小米夢想
進軍高端或是雷軍為實現夢想做出的一個重大改變。雷軍曾稱," 小米要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
在宣布進軍高端市場之前," 性價比 " 的标籤一直被貼在小米品牌上。雷軍在此前的演講中對此也曾作出解釋,最初小米手機發布時,定價 1999 元," 實際上,小米手機剛起步的時候,就是從高端入手的。"
随後,小米推出了定價千元以下的紅米手機,這使得小米火速占領了以往山寨機的市場,也使得市面上很難再見到山寨機。與此同時," 價格厚道 " 成為了小米產品每次公布價格之前的關鍵詞。雷軍坦言:"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成功極大地稀釋了小米品牌。再加上我們自身實力不足,小米被很多人誤解成只做中低端。"
發力高端迫在眉睫。2019 年初,小米宣布成立獨立品牌 Redmi,Redmi 品牌獨立後承接過去的小米與紅米,追求極致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顯然,Redmi 品牌的獨立讓小米得以放開手腳,向高端化路線持續推進。
同年 10 月,小米便發布了環繞屏概念機 MIX Alpha,價格高達 19999 元。随後,小米分别在 2020 年 2 月、12 月發布了小米 10、小米 11 系列產品," 品牌高端化 " 成了小米每場發布會的關鍵詞。
但小米的高端化之路走的并不是一帆風順,小米宣布高端化兩年後,小米旗艦手機便遭遇了嚴重的質量問題投訴。小米 11 于 2020 年 12 月底發布,首發僅過去數月,作為主要部件的主機板就暴露出嚴重質量問題。而這一問題更是牽涉到小米 11 Ultra。另一方面,MIX Alpha 最終也并未實現量產。
談到成長,雷軍在第四次公開演講中曾表示,過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來最痛苦、也是收獲最大的一次。雷軍稱,剛開始很順,首戰告捷,但緊接着,小米 11 就遭遇重大挫折。" 大家憋了一口氣,花很大力氣做小米 12,但還是不達預期。大家沒想到做高端這麼難,更沒想到投入這麼大,沮喪的情緒在公司裡彌漫開來。"
2022 年 2 月,那年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雷軍緊急召集了一次讨論會。讨論會上,小米爆發了史上最激烈争論:做高端太難了,能不能不做?用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嗎?
雷軍說服所有人:無論多難,一定要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消費電子行業,競争極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赢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 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 或許也是小米汽車沿用 " 小米 " 品牌的重要原因。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小米汽車公布其設立的目标是: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車工業新時代的夢想之車。也足以看到小米堅持高端的決心。
然而,小米在通往高端的路上依然道阻且長。
03 營收下滑的手機業務
在雷軍将 1/2 時間傾注于造車之際,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可謂是 " 後院起火 "。
遙記得 2021 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全球手機出貨量超過蘋果的消息讓小米出盡了風頭。
Canalys 最新數據顯示,2021 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小米超越蘋果,首次位居第二,出貨量為 5280 萬台。繼 Canalys 之後,IDC、Counterpoint、Strategy Analytics 等調研機構陸續發布了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季度數據,小米全球市場份額均超越蘋果,排名全球第二。
但這一領先并未保持多久,IDC 數據顯示,同年第三季度,蘋果出貨量重新位列第二,而小米在經歷了前四個季度兩位數的高增長後,在第三季度下跌了 4.6%,同時還面臨着前幾個季度未有的供應缺貨問題。
2023 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名第三,落後于三星和蘋果。另一方面,盡管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降幅有所收縮,但仍然在下降也是事實。
小米集團财報顯示,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未見明顯好轉。
根據 Canalys 數據,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 1.1%。根據 Canalys 數據,該季度小米集團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三,市占率達到 14.1%,同比提升 0.5 個百分點。
2023 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 416 億元,2022 年同期為 425 億元。這也是小米集團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連續 7 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
而如今,整個行業可謂對手環伺,以小米為目标的手機廠商奮起直追。近日,據證券時報 · e 公司報道,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3 年,一加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 2%,小米(不含紅米)為 3%,2024 年,一加的目标是超過小米(不含紅米)國内市場份額。
小米或許早就意識到,產品上的多元化發展是其實現夢想的另一個必然選擇。除了可穿戴設備與小家電產品以外,小米也向電視、冰箱、空調等大家電深耕,尤其在智能電視領網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20 年 8 月,雷軍通過全員信宣布更新小米新十年的核心戰略:由 " 手機 +AIoT" 變為 " 手機 ×AIoT","AIoT 業務将圍繞手機核心業務構建智能生活。"
可自始至終,手機業務一直都是小米的核心。去年 10 月,在小米澎湃 OS 暨小米 14 系列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宣布集團戰略正式更新為「人車家全生态」。這一次,小米汽車會不會成為小米新的業績增長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