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這場汽車大罷工,中國也會被波及?,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史無前例的美國 UAW 汽車大罷工,甚至間接影響中國。
作者丨石劼、查攸吟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靳鵬輝
" 這是歷史上首次!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工人同時罷工。"
" 和我中國有什麼關系?"
" 總統拜登都沒辦法,被 UAW 工會主席批評!"
" 關我月薪三千什麼事?"
大洋彼岸的汽車工人飯碗問題,在我們這兒第一輪衝擊只引發了輿論的小水花。然而勢頭漸漸不對了。
随着 " 不罷工的 600 人被裁員 ",匪夷所思的故事,開始讓中國這邊的吃瓜群眾感覺不對頭。
" 聽說那邊罷工是跟電動化有關,中國也會遇到類似情況嗎?"" 如果美國產能轉移墨西哥,中國產能轉移越南,我們會失業嗎?"
當韋恩市的密歇根大道上,運送零部件的卡車司機和罷工隊伍相互推搡,拜登和工會主席肖恩 · 費恩打起了嘴炮,萬裡之外的觀眾們因為憂患意識,終于開始了焦慮和思考。
無論如何激烈的衝撞,都是汽車行業和宏觀格局在劇變的注腳,只是揚起了時代的沙塵。
" 絕不只是工資 "
故事可以這樣簡述:
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以下簡稱 UAW),共有成員 14.6 萬人,約占美國汽車制造業全部工人數量的 56%。因為薪資問題,當地時間 9 月 15 日凌晨,UAW 正式對美國三大車企——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 Stellantis 集團發起罷工。
如果你是吃瓜群眾,這次罷工大概可以算是 " 雨女無瓜 "。
但如果你的工作與汽車或多或少有些關聯,那麼這次大罷工背後的深層動因,不可避免也關聯到你的飯碗。
因為汽車產業的價值觀和邏輯出現内在碰撞,甚至局部的崩壞,這種趨勢不是簡簡單單的 " 要加薪 " 問題,也不是用國境線可以避開的。
首先,技術和工藝的進步,已經威脅到就業崗位。
如果翻開任何關于 UAW 大罷工的評論,都會提到兩大趨勢的洗牌作用,即電動化和自動化。
我們經常看到先進汽車工廠提到 " 自動化率 95% 以上 " 等驕傲的宣傳口吻,但對于打螺絲的工人兄弟來說絕非好事。五年前,德國弗勞恩霍夫工業工程研究院和 IG Metall 工會給出過數據:
· 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零部件數量只有燃油發動機的六分之一,這意味着電動汽車動力總成制造時間将縮短,關聯的供應商數量也會變化;
· 電動汽車總裝時間比當前的燃油動力乘用車減少 30%;
· 适配電動汽車的電池制造廠較之燃油發動機制造廠,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只有後者的五分之一;
· 當時汽車產業為德國提供了 840,000 個就業崗位,其中 210,000 個就業崗位與動力總成生產制造相關。
最後結論是,到 2030 年,如果 25% 新車為完全電氣化,15% 新車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60% 新車仍然是汽油車和柴油車,德國汽車行業将損失 75,000 個動力總成制造崗位,如果電氣化推進速度更快,甚至損失數量将達到 100,000 個之多,占比 8.9~11.9%。
其次," 不患寡而患不均 " 的思維導致矛盾更加突出。
本次 UAW 漲薪要求的依據非常容易引發普羅大眾的共情:過去 4 年,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高管漲薪 40%,而工人薪資漲幅僅 6%,如果跟 2008 年對比平均時薪,甚至下降了 19.3%。
為此,UAW 向福特、通用和 Stellantis 提出,為其成員加薪 40% 以上和固定福利養老金。
第三,特斯拉的嘚瑟,告訴我們其實光工資高也不頂用,股權激勵才是王道。
不少特斯拉粉在歡呼:馬斯克才代表汽車發展的未來," 看吧,這次大罷工,特斯拉最受益,因為薪資最良心。"
然而現實是,三大汽車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大約為每小時 66 美元(滿足 UAW 訴求以後,将達到 136 美元),特斯拉為 45 美元。以流水線工人時薪計算,UAW 工人在 19 到 30 美元之間,特斯拉則是 21 美元。真正能打動特斯拉員工的,并不是固定薪資,而是股票期權。
在美國有一個段子:你害怕股票資產是泡沫财富嗎?要知道,美國家庭資產中,股票占比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1980 年 2% 資產用于投資,2014 年 33% 家庭資產是股票。顯然,UAW 大罷工所代表的 " 特斯拉高明 " 趨勢,意味着泡沫程度還在不斷增加,背後的風險不言而喻。
一筆六千億的賬?
如果只是邏輯和規則的改變,那也只是定性分析,數據則提供了定量分析的震撼。
UAW 在美國汽車行業,影響力遠超過多數中國吃瓜群眾的想象。因為旗下擁有過半美國汽車工人作為成員,因此經常打着 " 替天行道 " 的旗号給汽車公司施壓,每四年和三大汽車公司重新籤署一次員工薪資合同。
為什麼當地時間 9 月 15 日凌晨開始罷工?就是因為四年之約已滿,之前的勞資合同于 9 月 14 日晚 11 點 59 分到期。在 2019 年 9 月籤署合同時,UAW 曾經領導針對通用汽車的 40 天大罷工,使得後者損失超過 36 億美元。
這時候,美國汽車行業将面臨兩種困境:
困境一,大裁員。
如果電氣化和自動化導致汽車行業裁員比例,在美國和在德國一致,那麼借用弗勞恩霍夫工業工程研究院的數據,到 2030 年會有 10% 左右工人失業,美國 30 萬名整車生產工人,将有 3 萬人失去自己的飯碗。而三大車企占據美國車市 40% 左右份額。
困境二,大加薪。
如前文所述,高管雖然有天價薪資,但工人人數超出 N 個數量級,因而倘若答應了 UAW 的訴求,三家汽車公司每年勞動力成本會增加 450 億至 800 億美元(按 9 月 20 日匯率,約合人民币 3,284 億 ~5,838 億元)。
車企方面給出的預期則更加可怕。福特 CEO 吉姆 · 法利表示,答應 UAW 的要求 " 會讓公司破產 ";通用汽車方面稱,UAW 的訴求會導致公司損失 1,000 億美元。
考慮到立場和出發點問題,我們姑且認為 UAW" 要加薪 " 是一筆六千億的賬目。
再考慮到產業上下遊,那可絕不止六千億人民币的損失。
仔細看罷工發起工廠,就會發現很耐人尋味的亮點:位于美國密蘇裡州溫茨維爾的通用汽車裝配工廠,生產雪佛蘭庫羅德皮卡等車型;位于俄亥俄州托萊多的 Stellantis 組裝工廠,生產 Jeep 牧馬人等車型;位于密歇根州韋恩的福特裝配廠,生產福特烈馬 Bronco 等車型。
硬派越野 SUV 或者皮卡,這正是美國車企最暢銷、最有利潤的車型,UAW 可謂卡住了美國汽車產業的 " 七寸 "。
因此牛津經濟研究院估計:倘若 UAW 全面罷工,美國可能有大約三分之一汽車產能停頓(也有觀點認為一半產能受影響),不僅給勞動力市場帶來壓力,也會導致新車價格升高;在年化計算之後,估計導致美國 GDP 直接減少 0.3 個百分點,加上間接影響,将達到 0.7 個百分點。
中國難以置身事外
美國汽車行業是一面旗幟,從之前的 " 喜愛大排量大空間 " 影響中國消費者,到美國 CAFE 排放法規給中國 CAFC 打樣,再到從群雄割據轉入合并重組,美國汽車行業的走勢多數都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模板或者借鑑。
汽車電動化與制造自動化誠然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會通過技術工藝的革新惠及產業和消費者,但帶來的就業崗位壓力、轉型壓力,成為進步道路上不可忽視的絆腳石。中國汽車已經憑借汽車自動化 " 換道超車 ",燃油車年代留下的諸多小型供應商企業、經銷商公司,如何在轉型浪潮中自持,俨然已經是嚴肅課題。發展過程中的平衡與公平問題,從來都是伴随經濟增長的 " 疥藓 "。融資和證券财富雖然有利于加速流動和預支,帶來的風險也應未雨綢缪。
在參考趨勢之外,UAW 大罷工也将對中國產生更為現實的影響。
汽車工人的人力成本提升 40%,将導致美國車企被迫進一步向外擴散產能,尤其是墨西哥等鄰近國家或者地區。明面上,美國本土制造業進一步流失,導致國内失業率反向拉高;暗面上,國内壓力的劇增,會使得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時,千方百計甩鍋海外,以轉移壓力。
故而,美國針對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從汽車、半導體等焦點行業加碼貿易保護措施,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大概率事件。美國民間對在美投資的中資制造業,也會加深反感情緒,諸如長期堅挺在美國的福耀玻璃、比亞迪客車,寧德時代叫停美國建廠之後,國軒高科又接過接力棒,都可能面臨更多壓力。
當不少中國汽車公司将 " 全球化 " 作為目标,美國市場也以其規模與多樣性成為 " 終極市場 "。從奇瑞當年的 " 夢幻 ",到長城、吉利陸續制定赴美計劃,卻又因為中美矛盾而擱置;一旦 UAW 罷工加劇美國一切關于汽車的負面情緒,包括 " 排華 " 情緒,中國車企又該如何面對脫鉤壓力?
密歇根大道的紛亂,不會将抗議橫幅和萬人咆哮,傳遞到長春、安亭、武漢、深圳、重慶……但是蝴蝶效應引發的旋風,卻已經開始推着陰雲席卷全球,将暗影投在大地上。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