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信心多堅定,路就能走多遠,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少将
第 7577 篇深度好文:5405 字 | 13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最近,有一些讀者在後台留言:自信如何找?自驅力如何找?
甚至,有位讀者寫下了這一段話:近期諸事不順,痛苦、焦慮、恐懼、不安,一度失去了相信的信念。問題一個一個解決,過程很痛苦。但一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給心縫縫補補,一邊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明天的太陽依然會照常升起。
字句或許不是很優美,但很讓人感同身受。其實,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件事——信念。
一、環境越動蕩,
越要找到内心的确定性
别人都在卷,我要不要卷?最近工作很累,要不要堅持下去?幹啥都提不起勁兒,感覺生活沒有意義……
動蕩不安、充滿不确定性的環境,給每個人都造成了心理和行為的多方面衝擊。
宮玉振教授對此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以前我們是在 " 爬山 ",山就在那裡,做好規劃就可以出發了。途中會有一些意外帶來的挑戰,但整體計劃變動不大。
現在我們是在 " 衝浪 ",浪的特點是動态的、不确定的,一波又一波。不知道這一浪會在何時結束,也不知道下一浪會在何時到來。
持續不斷地衝擊,會導致我們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焦慮迷茫。人天然希望自己的行為與周邊環境是有序、可控、可預期的。動蕩與不确定會帶來失控的感覺,使我們陷入焦慮煩躁、迷茫沮喪。
比如急功近利。不确定的太多,我們就不願意對未來進行長遠投入,只想抓住眼前的東西。客觀上,這會讓人短視,陷入機會主義和短期行為。
比如随波逐流。在不确定的環境下,人會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會放棄主動性,聽憑環境裹挾,随波逐流。
在晚清那個極度動蕩的時代,湘軍為何能成事?其領軍人物之一胡林翼說過:" 世自亂而我心自治,斯為正道。"
也就是說,越是在動蕩和混亂時,越要找到自己内心确定的東西。即信念。
什麼是信念?
有人說,信念是認為自己必然可以做成某件事。比如,必勝的信念。
似乎說對了。但這樣的表述,忽視了信念與行為的聯系。
舉個例子。有一個人,非常堅定地相信自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但是,幻想太多,行動太少,拿不出有說服力的成果。即使如此,他依然自認 " 懷才不遇 ",沒有好的伯樂,導致自己一腔抱負難以施展。
這個人是有信念的人嗎?
當然不是。他的自信心可能夠了,但沒有用具體有效的行動去支撐自信心。
心理學對信念的定義,是堅信某種觀點的正确性,并用來支配自己行動的個體傾向性。
所以,信念有兩個關鍵。首先是堅信某種觀點,其次是用來指導行為。也就是說,知行合一,才叫信念。
那麼,信念有用嗎?
先講個故事。2002 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貝勒醫學院的一項研究。
把即将進行膝蓋手術的病人,抽成 3 組。第 1 組切除了軟骨,第 2 組清除了引起炎症的物質。這兩組都是按照正常标準進行的手術。
但第 3 組,病人服下鎮靜藥後,醫生在膝部做了幾個切口,像真正的手術那種說話、行動,甚至撒鹽水、縫合傷口。但沒有切軟骨或清除炎症。
也就是說,醫生為第 3 組病人 " 表演 " 了一場手術流程,沒有真做。手術後,這 3 組病人得到了完全相同的護理方案,以及鍛煉恢復計劃。
聰明的你,可能也猜到了。沒錯,做 " 假手術 " 的第 3 組病人,康復情況與第 1 組、第 2 組一模一樣。
他們被蒙在了鼓裡,認為自己 " 已做過手術,會像其他病人那樣順利康復 ",真的就正常康復了。
心理上的改變,真的就影響了生理。第 3 組的一位病人,後來得知了 " 手術過程 " 後,對一位記者說:"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用心投入,一切皆有可能。我知道心理能創造奇迹。"
這就是 "安慰劑效應"。雖然是無效治療,但病人卻 " 預料 " 或 " 相信 " 治療有效,病患狀态就得到了改善。
與此對立,也存在 "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
二、心不倒,就一切皆有可能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主角克裡斯因一次失敗的投資花光所有。付不起房租,交不起罰單,每天都要帶着沉重的機器到處推銷,還總被拒絕。
更要命的是,妻子也離開了,他甚至帶着兒子住進了公共衛生間。即便到了這種地步,他依然堅信未來會好起來,并一直為此努力。
為了得到面試機會,他在證券公司樓下等了一個月。終于被錄用了,他在人潮洶湧的大街上,雙手合十熱淚盈眶,默默為自己鼓掌。
心不倒,就一切皆有可能。
作家丁玲說:"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适應。"
在當下,更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很多企業、創業者真的很困難,很不好過,但能幫你走下去的,唯有你自己。
1. 找到自己的确定性
首先,自己給自己确定性。
堅定的意志。
一個人想要成事,往往很難一帆風順。意志堅定,才會不放棄、不動搖。只有擁有堅定的意志,才能克服外界阻力、戰勝困難挫折、解決各種問題。
在紅軍過六盤山向陝北進發時,已經從 8 萬多人減員到了 8 千,并且陝北情況不明,可謂 " 未來一片迷茫 "。
但毛澤東反而寫出了那首著名的詞《清平樂 · 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堅定的意志,是一把火,能點燃你心中的能量和身上的潛力。
足夠的意義。
很多時候,一些人會懷疑人生意義、工作意義,或者眼前事的意義。但意義就在那裡,可能是你沒有發現。
有人問羅振宇:"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他回答:" 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自成目的,比如愛情、自由。生存就是自成目的。"
比如,對人生來說,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實現一個個目标,或者照顧好家人、妻兒,家庭圓滿和睦,這不就是意義嗎?
一些不好的事,會帶來負面情緒,遮住你的眼睛。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或許并不復雜,僅僅只是撥開迷霧看到意義而已。
不斷迭代自己。
在這個 " 衝浪 " 時代,我們不可能做到先學會再出發,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那些優秀的人,都是在事上練。通過不斷地復盤,邊幹邊學、不斷迭代。
比如,用好 PDCA 戴明環,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一環扣一環,循環不止,持續優化自己的做事能力。
同時,也要提升學習能力,及時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實現認知更新。
源于自身的确定性,能為你帶來由内而外的力量支撐。
2. 尋找外界的确定性
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 自身确定性知道了,但我還想要更多,有辦法嗎?"
有。你也可以從外界的環境中,找到一些确定性。
拓展人脈資源。
人脈的重要性,你可能也知道。在一些關鍵時刻,有沒有人幫你、拉你一把,或許對你造成的影響會非常深刻。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你一定要給别人一個幫你的理由。人脈,不是别人能幫你做什麼,而是你能幫别人做什麼。
它就像一個人際賬戶。你存得越多,取得才能越多。只取不存,早晚坐吃山空,成為孤家寡人。
如果别人幫了你,你也一定要記錄下這筆 " 人情賬 "。一個對人情健忘的人,沒有人會喜歡。
可能你暫時沒有能力幫他,但賬戶記錄一定要清晰,該扶一把就扶一把,該還一點就還一點。在彼此不斷往來的 " 賬戶記錄 " 中,你的人脈才會越來越廣。
善待親友。
家人,往往是對我們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人。朋友同樣如此。
在你最無助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家人、密友會一直在你身邊。他們對你,可以不計報酬、不求回報。
如果說人脈是一種利益交換的話,親友則是情感的交換。付出再多也無所謂,感情深厚這一條理由足夠了。
善待家人,善待朋友,把感情維系好,千萬不要冷落他們。
做好眼前事。
眼前事,可以是手頭的任務,也可以是健康的體魄。
把工作任務完成好,既是無愧于心,也是給組織一個交代。健康的體魄,是某種程度上的人生退路。工作、情感、經歷可以不順,但至少,鍛煉出了一個好身體吧。
無論你是有宏偉的雄心壯志,還是追求平淡的幸福,日子都是一天一天過的,做好眼前事,才有資格談論接下去如何。
如果說我們目前處于冬天的話,能否給自己确定性,決定了你穿什麼來御寒。
自身确定性強的人,身上披的是棉襖、羽絨服。無法為自己帶來确定性的人,身上穿的是背心、T 恤。能否渡過這個冬天,都是未知數。
三、你能好,一定是很多人希望你好
個人要尋找确定性,組織同樣如此。
一般來說,無論企業大小,都可以分為 3 層。
高層,主要負責戰略、重大決策,關注企業文化、價值觀。
中層,主要負責戰略落地、路徑規劃,關注職能配置、流程設計。
基層,主要負責具體執行,關注 KPI、效率。
3 個層面的職責差異性很大,對齊就尤為重要。
鏈家創始人左晖被認為是有信念、有情懷的人,他的信念是 " 做難而正确的事 "。
如何找到那些事呢?他經常問自己、問團隊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到底給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有我們或沒我們有什麼不同?
第二,我們到底是在什麼場景下、向什麼人、提供了什麼價值?
或許,你也可以拿這兩個問題多問問自己、問問團隊。
如果能形成 " 上下一條心、全營一杆槍 " 的确定性,這就有了應對環境變化、保持戰略定力、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礎。
整個組織,會形成一個 " 完整的精神體 ",内部的摩擦力會降低,溝通、協作、信任的成本會非常低。
同樣,組織也需要内、外兩方面的确定性。
1. 來自内部的确定性
首先,是保持理性。
信念是企業家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信念必須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否則就會變成執念,甚至妄念。
優秀的企業家,往往是 " 雌雄同體 "、陰陽平衡,既感性又理性。一方面對事業和未來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對自身、企業的能力邊界有清醒的認知。
曾國藩有一個 16 字方法論:當局則迷,旁觀則醒;事前易暗,事後易明。
當局則迷,旁觀則醒。說的是要有從事務性工作中抽離出來的能力,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企業。
身在局中,又能出局。這種入局和出局、當局和旁觀的不斷轉換,能帶來理性的分析。
為什麼當局者容易糊塗?
首先,人會患得患失,就不容易清醒。其次,一個人有了自己的觀點,就會忽略他人的反應。
事前易暗,事後易明。這是強調總結和復盤。做第一遍,可以失敗,但要有收獲,形成新的認知,後面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要有節奏感。
四個字,輕重緩急。輕重,講的是力度。緩急,講的是時間。節奏感的根源,是因為組織發展是有階段的,力量的消長是有規律的。
保持節奏感,才能順應事物發展周期、成長規律,做到 " 順天應時 "。要關注幾個關鍵的關系。
先與後的關系。" 先 " 要為 " 後 " 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後 " 要保持與 " 先 " 的銜接,形成疊加效應。
快與慢的關系。快慢互為輔助,有時候,慢下來才能更好地快起來。
攻與守的關系。像紅軍遊擊作戰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攻防轉換,體現的是把握戰局的能力。
然後,要借假修真。
業務難做、訂單難拿、利潤難得,都是事實。但是,事情難不難,不是決定要不要幹的依據。
德魯克認為,組織的目的,是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讓平凡人成為不平凡的人。
有時候,明知是硬仗,甚至勝率很小,但你不得不打。成敗确實很重要,但除了對結果的追求,你還可以借假修真、借事修人。
在追執行、拿結果的過程中,盤清企業的人才體系、能力邊界、制度流程、團隊文化,把人練出來,把流程理出來,把 " 偽高管 " 篩出去,把 " 真團隊 " 篩出來。
這場仗的結果,或許并沒有那麼重要。能在打仗過程中,塑造團隊強悍的戰鬥力,就給下一次勝利打下了基礎。
一個組織,内部确定性越強,内耗就越少。
所有人勁往一處使、眼朝外部看、心向目标齊,組織内部就會形成高效的協作網絡。每個團隊、每個人,都能拉得出、衝得上、打得赢。
2. 尋找外部的确定性
組織有外部的确定性嗎?
當然有。一定程度上,組織就是一個大号的人,它也有社交網絡、業内關系、親朋好友。
所以,做好 " 企業社交 " 就很重要。
做好口碑。
當前,流量越來越貴已經是共識。拉新獲客越來越難,留存、復購就越來越重要。私網域的邏輯,就是基于此。
我們常常說 " 以客戶為中心 ",它所指的不僅是滿足新客戶的需求,也是維護好與老客戶的關系。讓你的服務產生 " 口碑效應 "。
豪車毒創始人老紀說,同行都沒有做的,才叫服務。如果一種服務同行已經做了,那就不叫服務,而是義務。
好的口碑,往往來自符合甚至超出用戶的預期。有驚喜,用戶才願意誇你、幫你傳播。
生意本就難做,如果企業口碑還不好,那麼結果可想而知。
抱團取暖。
當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抱團取暖。彼此之間,可能無法提供資金、業務、人才等實質性的幫助,但最起碼可以談談自己企業遇到的問題,聽聽建議,獲得啟發。
再退一步來說,即使得不到有用的建議,互相聊聊心事,傾訴心中的苦悶,防止負面情緒在内心的積壓,那也很好啊。
我們常說,創業者都是孤獨的,那種坎坷、挫折、困惑,不足為外人道。
沒關系。一張桌子,幾杯清茶,幾把椅子,兩三好友。敞開心扉聊一聊,足矣。
夥伴關系。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都會有上下遊,不可能孤立存在。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維護企業之間的夥伴關系,也很重要。
對業務合作方,多聯系聯系,更親密一點。對上下遊企業,多換位思考,盡量體諒對方。
你能好,一定是很多人希望你好。緊密的夥伴關系,一定會對你有所助益。
最後多嘴一句,能激發他人的善意,才能無招勝有招。
劉潤老師說,忠誠不是企業對員工的要求,而是員工對企業的打分。善意,也可以如此理解。
你給員工更大的确定性,員工才會給你更大的确定性。
惠普公司創始人戴維•帕卡德在《惠普之道》中說:" 我跟休利特創辦公司一開始,我們就堅信,只要營造合适的土壤,每個加入惠普的男男女女,都不是天生就想着消極怠工、偷奸耍滑、無所事事的;他們都希望和别人合作、承擔責任、做出有價值的成果。"
大多數人都是衝着幹出成績、升職加薪、成長進步加入某公司的,如果你的公司真的很好," 營造了合适的土壤 ",那就算你不說,他們也會主動去對齊組織,求得良好表現和長遠發展。
所以,如果組織内部某方面出了問題,無法做到上下一致,請不要急着給下級、員工扣上各種帽子,可以先想一想:是不是組織哪方面出了問題,導致他們的抗拒?
企業之間同理。拳諺說,一力抵十技。發自心底的認同,比所有管理方法加一起都有效。
結語
面對外界環境的動蕩不安,或許我們要重新思考這句話:相信相信的力量。
堅定的信念,會給你帶來某種确定性,幫你走過冬天、迎接暖春。
而且,擁有信念," 吸引力法則 " 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把那些與此相關的人、事、物吸引過來。
信念越堅定,它帶給你的能量就越大,你的吸引力就越強。
最後,借讀者的一句話——
一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給心縫縫補補,一邊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明天的太陽依然會照常升起。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