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寵吧,遲早寵廢這張臉,歡迎閱讀。
出道第 13 年,楊洋來到了演員生涯裡,口碑最岌岌可危的時刻。
這段時間以來,他在新劇《我的人間煙火》裡的表現一直飽受争議。端、油膩、自戀等伴随了他整個前期事業的批評聲,再度将他包圍。
而今天一篇他回應争議的報道更是衝上熱搜,讓許多人從單純的吐槽,轉為了憤怒的讨伐。
楊洋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演戲對他來說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至于網友的争議,他認為——
" 我覺得網絡上的事情看一看就好,不要過多在意。要堅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走什麼樣的路。對于我而言,就是踏踏實實地演好每部戲,問心無愧。"
得,觀眾眼睛受罪,他倒問心無愧了,主打一個油進鹽不進呗。
之于楊洋,其實我一直抱着惋惜的态度。他明明在硬體上,就比絕大多數同輩生生高出一截,但凡演得不那麼辣眼,不至于落得全網嘲的境地。
何況在兩年前,他不還因《你是我的榮耀》收獲了一波 " 進步 " 的誇獎嗎?
如今我對楊洋,真是骨子裡透出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
之前我寫過一次,聊的是楊洋如何被自己的遲鈍限制了腳步,若不多動腦筋,必然會不進則退。
如今看來,果真一語成谶?
原本,《我的人間煙火》是有機會延續《你是我的榮耀》的長進,助益楊洋的轉型的。
對比角色,《榮耀》裡的于途是航天研究所的員工,出身貧寒,自帶社畜式的煙火氣,在 " 偶像劇 " 這一門類中已經相對接地氣,不那麼标籤化。
而《煙火》中的宋焰,是原生家庭悲慘、工作兢兢業業的消防員。按說這個設定理應更加生活化,有機會延續之前的成功。
然而,明擺着的優勢卻還是變成了智障鬧劇 ……
說到底,于途差強人意的點,在于演出了一種溫差——
外在的距離感與内在的柔情造成的反差萌。
當然,演冷感的楊洋還是端得好像三角尺成精,和現在别無二致。
但當時的眼神戲、情欲戲,他是有微表情裡傳達出熱度的。
另,雖然十分粗淺,可好容易演一回窮人、普通人的楊洋,在《榮耀》裡也盡力去表達了凄苦感。
比如想到父母生病只能住便宜旅館時,心中升起愧疚時,他緊蹙了眉頭。
因經濟問題,不得不考慮放棄夢想時,他也端着啤酒緊蹙了眉頭。
這類蹙眉大賞用苦味對衝了過膩的甜,難得讓這個角色有了點生命力,以及起碼的人味。
而宋焰呢?
不提了,他可能以為自己在演消防版《泡沫之夏》吧。
楊洋在《煙火》裡的表演,是十幾年沒長進過的機械模式——
苦就皺眉,樂就咧嘴,痛就皺眉 + 咧嘴。而所謂野、蘇、霸道,自然就要五官聯動扭曲成方頭明咯。
演了這麼多角色,楊洋的核心方法論卻從未動搖。
《微微一笑》的肖奈是高冷男神,所以演成一根電線杆,關節僵硬到像多年沒加潤滑油的機器人(當然另一位也不遑多讓)。
AI 也有春天
《武動乾坤》裡的林動被他自己形容為 " 可愛擔當 ",于是又有了一個龇牙咧嘴、油到窒息的傻子。
還有,被捅了一刀不知道是在哭還是笑的茅十八。
來源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榮耀》裡的進步,只能算演出了情緒,但依舊沒演對人物。
可到了《煙火》裡,楊洋直接退化到了演标籤,連情緒都無力掌握。
根本原因,在于他理解力與感受力的匮乏——
他似乎沒有意識到,即便是偶像劇男主,也擁有各自獨特的個性與血肉。
例如他談過往角色,外冷内熱成為屢試不爽的描述。
嗯,也包括這一次。
楊洋似乎一直在用一種 " 論文關鍵詞 " 的方式解讀人物,例如 " 冷中帶暖 "" 端中帶騷 "" 傲中帶慘 "。
而當他把角色如此簡單地分門别類,他便無從探究更深的人物邏輯與情感,表演也變成一種先給人物貼标籤,再去演标籤的笨方法。
這恰如考試套答題模版,能拿分,卻難拿高分。一不小心題型變了,還要大撲街。
且 " 套模版 " 暴露出的,其實是對知識根本上的理解無能。
楊洋其實并不是愛偷懶的那類鮮肉演員。很多時候,他甚至稱得上是把 " 努力 " 刻在腦門上的乖乖仔。
可這麼多年,表演卻始終沒有質的飛躍。
我想,他不是沒使過勁兒,而是使偏了——
楊洋的努力,更多的一種肉體上自律。但他更需要的其實是精神上的自驅。
就像前輩評價他,常常用到 " 拼 " 這個詞。
不走心的套話?未必。
拍文戲,他願意一頭扎進劇組,熬鷹一樣熬自己。
拍武戲,多危險也要親自上陣。
平時偶像包袱重,但真需要他為表演做出犧牲,他也能做到在泥裡打滾,甚至嫌造型不夠髒,往臉上猛潑污水。
他其實是導演喜歡的那種,叫他跳樓就跳樓的聽話演員。
這種高度的紀律感和服從性,是他從軍藝時代留下的習慣。
12 歲離開父母穿上戎裝,自小在部隊學習的就是守紀、獨立、不怕苦。
這段經歷把他的意志磨砺得無比堅韌,早習慣了把苦當糖吃。
打小他就在部隊成長,又學舞蹈,皆是最嚴苛的環境、最嚴厲的規條、最嚴格的訓練," 我說感覺有‘框’把我框在裡面,這‘框’指别人的眼光。"
——《ELLEMEN 睿士》楊洋:不必多說和不可言說的
但對于一位演員,這經歷給了他過于挺直的身板,也有一種另類的心理:吃得下苦,就是勝利。
《煙火》的拍攝過程,他歸納為 " 上刀山下火海 "。
可見楊洋是迷信 " 苦 " 的,他覺得苦到位了,角色便也到位了。
但,藝術除了努力之外,更需要理解力、領悟力,和一顆向内審視自我的心,這樣才能充分地體驗情感,觀察人性。
演員需要這樣的敏感和思考力去理解世界。
可你看楊洋無數次形容過的,自己 " 購物喝奶茶 " 的普通生活,他稱之為 " 自由 "。
在對自律的極度服從下,他對生活、自由等概念,并沒有很深的感受。
因此,他讓自己陷入的,實際上是一種無效的自我内卷。
而,在這種自律即勝利的思維下,他更難形成一種必要的自驅。
也對。一旦把疲勞當做全部任務,那還需要内省嗎?
因此你會發現,他對自己的演繹,似乎總透着真心實意的滿足。少有的深度采訪,他不 bking,從來是大方認真地肯定着自己的表演。
對《盜墓筆記》中的小哥張起靈,楊洋的闡述是:
" 怕演的太面癱太裝,但看了書之後又覺得是還原原著。"
可明明書中," 悶油瓶 " 不過是張起靈最外化的形象。
他沒有過去,沒有将來,卻擁有一身武力,還流淌着麒麟血。人人都想從他身上獲取些什麼,可于他而言,他卻什麼都未曾擁有。
面對如此復雜的設定,楊洋的诠釋,是殺馬特的冷漠。
楊洋沒有 get 到這個角色,同時又沒 get 到自己沒 get 到。
倒不是說王婆賣瓜的宣發有錯。只是演技真正的精進,多半總是帶着對角色本身的揣度,甚至是對自身演繹的不滿。
所知越多,往往才更能意識到自己不知的更多。
而楊洋,敗在太 " 問心無愧 "。
而這,必将造成我所說的," 自驅 " 的匮乏。
楊洋在采訪中曾說:" 自己的根是正的,只需要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雖說這個 " 正 " 字在當下的娛樂圈,的确稱得上難能可貴。
但一顆真正意義上的大樹,除卻了向上生長的樹幹,還要有朝向四面八方的繁枝茂葉。
若不能如此,那由刻苦與自律帶來的深扎的根,至多也只能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藝人,而非一個優秀的演員。
成不了大樹的枝幹,最終只能因為筆直,輕易被外界的爬藤裹挾。
大概是互為因果。
内裡在做無效内卷的楊洋,走上的,也是一條固步自封的路——
流量小生與青年演員兩條腿共走的踉跄之路。
倒不是說這條路一定不能走,可那些真正有所進益的演員,永遠會保持對 " 流量 " 二字的警惕。
他們清晰地将其作為演藝路上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環球時報》采訪爆紅的高葉
但楊洋卻少了這份警惕。
對流量,他只有傻憨憨的喜愛,與照單全收。成為 " 四大流量 " 的 2015 年如此,現在也依舊如此。
來源 |《出色 WSJ 中文版:從流量時代走來的楊洋,明白自己要面對什麼》
可不帶戒心地擁抱流量,是非常危險的。
身邊只有贊揚聲,所言所行被無止境的寬待和縱容,不夠清醒、意志不堅的人,很容易毀于捧殺。
本就缺乏内在自驅力的楊洋在這種幻覺裡,是聽不到、也不願聽一絲敲打的。
楊洋雖總擺出 " 轉型 " 的姿态,可他的自信永遠是偶像式的——
" 我演什麼,他們就會成為什麼的老婆。"
無論如何,楊洋這樣的流量,之于市場仍是不可多得的香饽饽。
一來,流量等于錢,不必多說。
二來,楊洋根正苗紅,用起來極為放心。
三來,老實肯幹的軍藝品格,沒大牌難伺候。
更何況,楊洋還有那樣一張臉。于流量劇動辄 " 公子世無雙 " 的容顏而言,他的顏太能打了。
資本深谙觀眾對美角的偏愛,哪怕是十足的爛片,願為他的臉多打半顆星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尋遍全網,所有導演之于楊洋,也只剩清一色的誇贊。
可你再看這誇贊的内容——
認真、吃苦、執着、專注。
不談演技,也不談靈氣。
一面貼合了楊洋對 " 為演戲付出等于體力付出 " 的思維,一面又透着一種 " 高情商 " 的雞賊。
說穿了,在此之前,整個市場可能只需要楊洋做一個貌美的花瓶。
而今天人們猛地發現,多年以來,他真的已經被慣得有點不思進取了。
若楊洋只甘願做一個美麗廢物,也還罷了。
可從資質上講,楊洋本不該淪為一個只會挺着腰漏油的演員的。
鈍感,無主見,其實就像一張白紙,對演員而言并非全然的壞事。
一流演員,如寧靜、姜文、鞏俐等,對審美有自己的強烈主見。他們常常要和導演發生博弈,作品是在雙方拉扯間完成的。
次一級演員,主見或許不強,但因為有基本的資質又聽話,稍一點撥便能有出彩的表現,對許多導演而言是很 " 好用 " 的材料。
楊洋曾經是夠得上 " 好用 " 一詞的藝人。
還記得他在新版《紅樓夢》裡的靈光一現嗎?
在李少紅的調教下,楊洋的大寶玉,雖稱不上多麼絕,卻的确活靈活現,真實生動,看得出幾分未來可期的苗頭。
可如今,這點苗頭幾乎已經完全熄滅了。
如今的楊洋,既然只把表演當做自我滿足的 " 幸福 ",又無半點自省的動機,他還剩多大的動力和意識,去挑選和诠釋需要精雕細琢的角色?
楊洋曾因十幾年前的沙雕微博引發考古潮,當時的他,有着與大眾印象相反的生動與接地氣。
而這種沙雕所暗含的,其實正是演員所需的 " 解放天性 " 與 " 生活 "。
但仔細看看便發現,這些微博的年份,正好止步 2015 前。
2015,是《盜墓筆記》播出的一年。
也是楊洋借張起靈一角,成功跻身 " 四大流量 " 的一年。
飄不知道現在的楊洋會如何評價這一年。
只知道,若是楊洋心底仍舊擁有做一個優秀演員的追求,卻一直看不見問題所在,那這一年,便是一個本有無限可能的演員止步不前。
成為一個只供欣賞的花瓶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