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們為什麼會“厭童又恐育”?,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制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眾号"那個NG"。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如果你在北上廣的街頭随機抽取一名年輕路人,問他/她考不考慮生孩子?
那他/她大概率會搖搖頭:活着都夠嗆,暫時還不考慮入手奢侈品。
這是不願生育的一代人,也是被稱作患有"厭童症"的一代人。
并非只有中國如此。全世界年輕人面對生育這件事,似乎都按下了暫停鍵。
厭童症變成了目前最火熱的大眾病。
在新周刊發布的文章《"厭童症"這頂帽子,年輕人不認》下面,最高贊的評論反而是:别,我認。
這樣诙諧的畫面,或許能夠最直觀體現年輕人對生育和兒童的态度。不是"想生而不得",而是"壓根就沒想過要生"。
年輕人對動物的愛意遠遠超過人類幼崽。
在抖音,他們流行曬出自己的"孕期CT",CT上的嬰兒是年輕人p上去的寵物小貓小狗。這些動物被他們稱作"哈基米",代替了人類嬰兒,成為全體年輕人的生育平替。
"我再強調一下,男人/女人一到20歲,就可以生哈基米了,如果你生不了,建議去寵物醫院挂個婦科看看。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我也是快30歲才生的頭胎。"
圖源:抖音
在另一個話題"你不生孩子老了誰照顧你?"下面,年輕人曬出了自己和寵物的晚年合影。
主打一個無所謂:"我自己還不清楚孩子靠不靠得住嗎?"力破養兒防老的千古謠言。
比起曾經的負隅頑抗,年輕人對催生的态度正在悄悄轉變。他們懶得再聲辯自己為什麼不婚不育,直接用戲谑的态度消解了一切催促的聲音。
這不是年輕人第一次"雙标"了。
面對不同物種的幼崽,他們的态度完全不同。别說貓貓狗狗,甚至是一只水豚,都比人類的幼崽可愛。
"遇到貓狗我瘋狂吸入,遇到嬰兒我退避三舍。"
生育和繁衍喪失了最基本的誘惑,甚至對年輕人而言,已經變成了一件有些"晦氣"的事。
未婚未育的年輕人打開手機,平均每天要被吓死三次。生育已經變成了最新的"中式恐怖片"。
圖源:小紅書
戲劇化的畫面出現了,曾經"接男寶"的群體,現在被"接不孕不育"的年輕人激情對衝。
在曬娃曬懷孕的内容下面,年輕人集體祈禱生育别輪到自己:無意刷到,厄運退散,這福氣反正我不想要。
在一張"無娃菜"的外賣照片下面,年輕人表示"無娃"就是當今最美好的祝願,并且開始無厘頭地"接不孕不育""接老公弱精症"。
當輿論環境中的大部分年輕人拒斥婚育的時候,同齡人養育一個兒童的瑣碎與疲憊,便不再能獲得他們一絲一毫的共情。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早已逼仄的空間,還要退讓給與自己無關的孩童。
你一定看到過這樣的新聞内容:
熊孩子推倒四個月大孕婦,只為了驗證推倒孕婦會不會流產。
熊孩子在火鍋店亂竄,撞翻熱湯後被燙傷。
熊孩子在高鐵上猛蹬椅子背三個小時。
熊孩子在女廁所裡偷看門縫。
你一定也刷到過相似的視頻:
暑假的高鐵車廂上,一個倒黴成年人拖着加班後疲憊的身軀,坐在了周圍環繞5-8歲的熊孩子的車廂上,他們時而上蹿下跳、時而發出無來由的尖叫、在車廂中攀爬、大聲播放小豬佩奇的卡通片。
這時候家長們再和年輕人談什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會讓他們更加逆反:我都累成這樣了,憑什麼要忍讓要寬容?這又不是我的孩子。
大多數年輕人在公共場合中的"厭童",背後指向的都是"厭惡沒有管教好孩子的、将忍受兒童視為公共道德的家長",孩童只是過程中點燃怒火的介質。而大部分家長,在長時間被幼獸階段的孩童折磨的過程中,早已疲于應付,開始對噪音麻痹。
兩撥無法互相理解的成年人的矛盾一觸即發。一個覺得另一個缺乏同理心,一個覺得另一個缺乏公德心。
于是,在熊孩子"霸凌"成年人許多年之後,替天行道、重拳出擊的爽文叙事讓年輕人終于"出了口惡氣"。年輕人"你發瘋我就比你還瘋"的方式,成功吓退了最頑皮的小孩。
"你不教育孩子,我就出手替你教育孩子。"
"他還只是個孩子,千萬不要放過他。"
"對着熊孩子大吼‘别吵了’之後,整個車廂安靜了5個小時。"
中國年輕人的"厭童"目前只是停留在情緒層面,要說行動力,還得看外國人。
韓國作為厭童症的東亞地區種子選手,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範例。
起初大眾只是反感孩童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直到2012年的一起輿論反轉事件,才讓全體韓國年輕人開始擁抱厭童症。
有位年輕母親在社交網站上發帖,稱自己帶孩子用餐的時候,孩子被陌生顧客手中的熱湯燙傷,她發布了一系列攻擊餐廳管理不善的帖子。
一開始,大眾站在年輕母親這邊一同聲讨餐廳,但根據監控顯示,事故發生前,正是因為那個被燙傷的孩子在餐廳内四處亂竄,才導致顧客沒拿穩手裡的熱湯。這個孩子甚至幾次撞到别人,始終沒有道歉。
于是我們看到了,如今韓國的"無兒童區"(NO KIDS ZONE)遍地開花,尤其是年輕顧客為主的咖啡館和餐館。
根據智庫濟州研究院的估計,韓國大約有500個禁止兒童區網域。民意調查公司韓泰研究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支持企業設立"無孩童區",投出反對票的也就僅有18%。
越是禁止兒童入内的地方,生意反而越好。為了獲取占大多數的年輕消費群體,門店寧可放棄拖家帶口的"小眾人群"。
貓狗都能進,小孩不能進。
不僅是對兒童的歧視,連帶着家長也變成了輿論攻擊的對象。然而,承擔育兒責任的往往是女性,這也是貶低詞"媽蟲"稱呼的由來。
這種做法當然引起了有娃家庭的憤怒,在越來越多的禁入區面前,帶孩子的父母該去哪裡變成問題。韓國議員容惠仁曾經就講述過自己的經歷,當時產後抑郁的她,被NO KIDS ZONE咖啡館拒絕入内,"感覺社會不想要像我這樣的人。"(有趣的是,中國也有與"媽蟲"對應的貶低詞:太子媽,形容的正是在高鐵、餐廳、衛生間等公共場合,一味縱容孩子的母親,多以溺愛兒子的媽為主。)
在韓國這個生育率觸底的國家,生育孩子沒有變成英雄母親,反而更像攜帶了某種原罪。當大部隊都選擇規避生育帶來的一切風險時,選擇生育的人反而變成了另類的一邊。
博主 @乒乓尼 走在首爾大街上,本想給侄子買個禮物,卻發現韓國的小孩像是被清零了。明明是放暑假的日子,樂高店、書店、公園,這些兒童高頻聚集的地方,一個孩子都見不到。嬰兒車裡的都是寵物狗,地鐵上的孕婦專座都是空的。
一旦一個社會的厭童症候達成共識,生育率跌破最低是一方面的表現,發展到另一個極端,或許就是虐童與殺童。
韓國"幽靈嬰兒"(出生後沒有進行人口登記的兒童)的新聞一出,全世界都沉默了:知道你們讨厭小孩,但不知道你們厭到了這種地步。
今年6月,"水原冰箱案"震撼全韓國。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性被指控謀殺了自己生下的兩名嬰兒,并将他們的屍體分别在冰箱存放四年零七個月和三年零七個月。荒唐的是,同一屋檐下的丈夫一問三不知,并不知道妻子幾次懷孕、堕胎、殺嬰的過程。
當嫌疑母親被問到為什麼要将孩子的屍體放在冰箱時,她回答:"沒什麼特殊原因"。
截止到7月10日,韓國各地方政府共接到1069起"幽靈嬰兒"事件舉報,其中34人已确認死亡,還有782個孩子生死不明。經濟困難、沒錢堕胎、沒錢贍養小孩都是父母殺嬰的理由。
厭童不只是東亞的問題。
歐美已經掀起了一場小範圍内的"無孩運動",也叫做"Childfree by choise":我自主選擇不生育。
在Instagram上,#childfree主題标籤包含了超過311000個帖子。在短視頻平台TikTok上,#child-free和#childfreebychoice标籤在過去幾年中流量飙升,浏覽量分别為5.7億次和3.91億次。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西方世界具備更松弛舒适的社會環境,人們似乎更願意繁衍後代,也總是對孕婦和兒童充滿粉紅色濾鏡。
幻想中的美國中產别墅草坪上,總是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嬉笑打鬧,好一副天倫之樂的場景。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歐美女性也開始選擇不生育。
在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8歲至49歲的未育夫妻中,約44%的人認為自己不會生孩子,而2018年這一比例為37%。超過一半的人給出的原因就是單純的"不想生孩子",不是醫療問題,也不是撫養孩子的條件問題。2020年,在英格蘭和威爾士,YouGov的一項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35至44歲英國人,沒有生育過孩子,未來也不打算生孩子。(BBC)
他們擔憂的原因很多,首先也是經濟問題。
一位愛爾蘭女性表示,千禧一代生活在不穩定的出租房中,在全球零工經濟中謀生,獲得醫療保障的機會有限,這些實際的生存問題越來越棘手,年輕人哪有膽子生出來一個吞金獸?
即便經濟問題解決,有錢、有時間、有福利支持——外在條件都到位了,不想生的人依然不想生。
因為生育與否是"人生選擇"的問題。說白了,一個人想度過無子無女的獨立生活,這就像他/他的性取向一樣,沒有人有權力評判對錯。
在西方世界也存在催婚催育,尤其是基督教色彩濃厚的社區。兒孫滿堂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到聖誕節也會拉住家裡的年輕人:
"現在丁克,等到了四十歲你後悔都來不及,到時候老了沒人照顧你,養老院裡等着被護工欺負"。
沒想到吧,這套歐美家長的話術,和遠在東方的中國家長沒太大區别。
這場運動逼得那些40-50歲仍然保持丁克狀态的中年人現身說法:别聽他們的,沒有小孩活得不要太爽,50歲看着就像30出頭。
30歲的年輕人也申請出戰。
沒有孩子,我的清淨、自由、以及最重要的錢,都牢牢攥在手裡。
博主随手就給出了幾個不生孩子的優點:
家裡永遠保持整潔;想睡到幾點睡到幾點;想安安靜靜喝咖啡就喝咖啡;想随便亂花錢也不用束手束腳;周圍永遠是安靜的;永遠不會錯過朋友的早午餐約會,因為我的時間全都是我自己的。
更直觀的版本是,如果你不生孩子,省下來的錢可以怎麼花。
那花樣可就太多了——
先去巴黎花,巴黎花完意大利花,意大利花完夏威夷花,夏威夷花完迪拜花。
"老了就用我的鈔票和香奈兒擦眼淚呗"
就連街頭采訪的60歲老人也表示:雖然我很愛我的兒女,但奉勸大家還是别生孩子。生育對女性來說是一項艱難的tough work,并不能用什麼"為母則剛"糊弄過去,母職本質上就是一份工作。
如果能回到20歲給自己傳個話,那就是:一定要讓老公戴好保險套。
在TikTok上,還有年輕人用調侃的方式表達"厭童恐育"。
"我連死都不怕,但你知道我怕什麼嗎?"
"Tinder(交友軟體)資料裡備注的信息:我有孩子,以後還想再生幾個。"
當一位2023年的女性打開婚育的大門,裡面迎接她的,是無窮無盡的家務活,以及在維持一份全職工作的同時喪偶式育兒。
吓得她立刻鑽進了"不育"的大門裡。
一位博主還展示了她自己的清單。
生孩子的壞處總共列出了密密麻麻的163條。
生孩子的好處只有一條:我父母想當爺爺奶奶了,生了他們就滿意了。
就連最偏愛孕婦小孩的美國人,現在畫風也悄悄轉變了。
一位美國知名棒球球員,發了一條推特控訴美聯航的空姐,原因是他五歲和兩歲的孩子在飛機座位上打翻了爆米花,空姐竟然讓懷有身孕的孩子媽把爆米花撿起來,以免影響其他乘客。
本以為自己會受到美國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大家紛紛表示:空姐又不是你家保姆,自己的小孩自己負責。
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家禁止兒童入内的餐廳,雖然當地的有娃家庭嚴厲譴責,還是擋不住這家餐廳的生意更好了。
Nettie's餐廳是新澤西州第一家實施年齡禁令的餐廳,但此舉在全美範圍内并非首例。傑克遜維爾的一家餐廳于2017年禁止五歲以下兒童入内,預訂量大幅增加。2021年,加州一家漢堡店在青少年出現不良行為後,禁止18歲以下的顧客在沒有成人陪同的情況下就餐。
許多女性表示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兒童,并不像俗話說的那樣,随着年紀的增長,就能激發出任何母性。
"我在店裡聽到嬰兒的哭聲,我一下就惱火起來了,根本無法想象如何和一個嬰兒生活。"
就像國内小紅書平台上的"接不孕不育",TikTok上也有"接我的卵子全部消失"的年輕女性。
和國内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把自己的老年照片和寵物p在一起:"你問我老了誰照顧我?當然是我的貓狗兒女啊。"
還有人說:"不好意思,我的貓對小孩過敏,我就不生了哈。"
在社交平台,一位年輕女性曬出自己完成絕育手術的消息,也會得到大部分網友的支持。
甚至許多網友還在評論區"求姐妹大方介紹靠譜醫生,我也要做絕育"。
一邊是無孩一族的狂歡,另一邊是新手媽媽的哭訴。
在社交平台,越來越多人需要一個樹洞傾訴自己的育兒之苦。產後抑郁、產後憤怒等症狀,也穿過新手媽媽的眼淚向螢幕外的大眾科普。
"不生孩子老了或許會後悔。可是生了孩子後悔了,你還能把他/她再塞回肚子裡嗎?"
"我後悔生孩子"社群
有趣的是,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東方還是西方。
生育與不生育的人,總是陷入雞同鴨講的語境,無法真正展開對話。
一個無法理解另一個所說的孕育之美好;一個無法理解另一個對兒童的無差别厭惡。
逐漸地,在有孩群體與無孩群體之間,形成了一道隐形的壁壘。
從前,大部隊都選擇生兒育女,丁克是不占優勢的少數群體。
随着全球生育率不同幅度的下降,不生育與Childfree變成了新風潮。
原因顯而易見。
"恐婚恐育"從來都不是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它是由每一個具體的恐懼時刻積累而成的。
首先擺在面前的,是意想不到的高昂生育成本。
曾經我們都以為"掙奶粉錢"是一個比喻,直到新手媽媽們曬出賬單,局外人才知道奶粉錢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沒有生育經驗的年輕人以為一桶奶粉能吃一個月,看到真實花銷之後,倒吸一口冷氣:不敢想象這些錢花到自己身上會有多爽。
這還不包括孕期的花銷、月子中心的花銷、各式嬰兒用品食品的花銷。一不留神,這些花銷加起來就會讓辛苦打工攢下來的工資存款煙消雲散。
我曾經刷到了一位新手媽媽的求助視頻,她為孩子購買的已經是市面上相對非常便宜的嬰兒用品,但仍然入不敷出,本就稀薄的存款像是被卷入了碎鈔機。評論區的回應一邊是安慰她的其他媽媽,一邊是"窮人就不要生孩子"的冷眼旁觀。
而經濟上的折損,比起對女性身體的折磨來說,已經算不值一提。
當女性集體提升了對生育的認知之後,她們變得"不好騙"了。長輩們一味催生,但關于生育的真相卻閉口不提——因為此前也沒有人告訴過她們,生育的代價可能會是盆底肌松弛、子宮脫垂和會陰撕裂。
小紅書最近發生了一場由一顆芒果引發的生育讨論。
起先是一位博主曬出了一塊讓人密集恐懼症的網狀芒果,結果評論區裡的女性紛紛現身說法:順產無側切撕裂後的會陰處就像這顆芒果一樣。
而隐私部位遍地鱗傷,通常會對她們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一位新手媽媽只能避開所有人,躲到廁所裡忍着眼淚給自己撕裂的傷口擦碘酒。
除了撕裂的下體、側切的傷口、還有因哺乳導致的乳頭炎、日夜喂奶被肢解成碎片的睡眠——這些傷害像是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型手術的女性,又放在一把鈍刀上緩慢搓磨。
而諷刺的是,網友曬出的"愛嬰醫院"标語,禁止產婦攜帶奶粉、奶瓶、奶嘴入院,提倡母乳喂養。
網友不解,既然有"愛嬰醫院",為什麼沒有"愛母醫院"?難道母親只是嬰兒的容器嗎?
當女性認知提升,傳播渠道越來越寬廣的時候,曾經那些流在產床上殘酷的血迹,如今被拿到台面上剖析。
當一個人已經明确了解自己會面對那些具體的生理傷害時,她就會本能地規避痛苦,在切膚恐懼面前,那份長久以來被塑造、被誇大的所謂的"母性",也逐漸喪失了說服力。
高房價、高内卷、就業環境、應試教育、原生家庭、性别矛盾——這些都是年輕人暫停繁衍的理由。
除了客觀條件嚴峻,年輕人還需要和代際相傳的世代創傷和解。
當我們自己都沒有經歷過溫暖的童年時,又如何能夠保證自己的精神狀态,能夠給一個兒童帶來溫暖的童年?
他們要先撫養好自己内心的兒童,再談繁衍下一代的可能。
對于他們而言,就算給了再多的外在補貼,也無法保證自己具備養育一個小孩的内在精神條件。
不生育,是他們在撫慰那個"随随便便就被生下來養大了"的自己,這是另一種"擔當"。
多子多福的傳統信仰體系土崩瓦解,人們面對的是一個"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世界。
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生育的污名化:一方面,我們鄙夷生育,仿佛這是一種原始的、落後的、不夠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又默認生育是上層階級的遊戲,是奢侈品,有錢人想生個足球隊都無所謂,但窮人生出來一定都是待割的韭菜。
生育的痛苦是具體的,生育的收益卻是虛無的。
當你告訴一個人,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和他們的無安全措施性行為息息相關,他們的感受恐怕不會太深。但如果真的把一個嬰兒遞到了他們的手裡,花錢的齒輪便開始緩緩轉動。生育的好處無法即刻感知,但生育的成本卻每分每秒真實地在扣費。
人人都知道,今天在公共空間哭鬧的小孩,未來是為你繳納養老金的支柱。但社會共同養育兒童的共識,卻在輿論環境下越來越難以達成。
我們總說,孩子就是希望。然而,當你在人間的體驗并不友好,甚至是分外艱難、喪失希望的時候,你便不再會有邀請下一代來人間看看的意願。
這時候,你還會問他們為什麼恐育厭童嗎?
人類只不過會做出順從本能的反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