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曾經全球NO.1的聆風,為何成了時代的眼淚?,歡迎閱讀。
新能源浪潮,正推動着車市進行 " 改朝換代 ",一部分市場的寵兒,正逐漸淪落為棄兒。
這其中,也包括曾經的 " 全球最暢銷電動車 " ——日產 Leaf。
是否有些驚訝?但電動化淘汰的,的确不只是傳統燃油車,還有一批原先衝在前頭的電動車。
2010 年 12 月,一聲電機的嘯叫從東方傳來,一輛名為 Leaf 的電動車正式上市,它還有個頗具詩意的中文名:聆風。自此," 一代宗師 " 的傳奇人生正式開啟。
2014 年的時候,聆風的全球總銷量就達到了 10 萬輛,2015 年、2018 年、2019 年,聆風的總銷量分别突破了 20 萬輛、30 萬輛、40 萬輛。
在聆風成為全球首款突破 40 萬銷量大關的電動車時,日產還換了個頗具視覺衝擊力的表達方式:聆風累計行駛裡程超過 100 億公裡,可繞地球 250 萬圈。
推出第一代聆風的時候,日產就希望自己成為生產、推廣電動車的全球領導者。2017 年之前,聆風那一張張全球銷量第一的成績單,也确實争氣。
按今天的時髦說法,彼時的日產或許也算得上是 " 新勢力 "。
起步早、產品力出色加上缺少強勢對手,聆風的成功實屬必然,10 年前的它,雖然電機功率只有 80kW,續航裡程不到 200km,但在當時已經是超前水平。
後來的改款中,聆風除了優化動力續航和充電速度外,還不忘提升數字儀表、中控螢幕等科技配置,把主流家用電動車推到了新高度。
但真正成就聆風口碑的,還是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在一份 2015 年的報告中,歐洲售出的 3.5 萬台聆風裡,只有 3 台出現電機故障,故障率遠低于同時期的發動機。
至于安全性方面,直到今天,日產依舊自豪地把聆風"210 億公裡,電池 0 重大事故 "的口号挂在嘴邊。
在很多人看來,日產聆風并沒有站在所謂的 " 風口 " 上,但它還是飛了起來,并且成為了一段神話。
如果對手可以跑慢點,聆風或許能在頭把交椅上多 " 躺 " 一會,享受多幾年鶴立雞群的快樂時光。
但偏偏在聆風換代的 2017 年,電動車市場迎來一位高手——特斯拉 Model 3,這貨雖然更貴,但卻有着更前衛的設計、更強的性能、更長的續航以及更出色的智能化表現。
反觀新一代聆風,不僅長得平平無奇,動力、續航一般,科技方面也明顯掉隊,除了新增的 CarPlay、單踏板功能之外,并沒有太多智能的東西能拿出手。
此時消費更新已經開始,美國許多電動車消費者,寧願加錢買產品力更出色的 Model 3,沒啥吸引力的聆風,被不少人從選車名單裡剔除。
2017 年,聆風在全球電動車銷量榜中掉出前三;從 2021 年開始,全球電動車 TOP 10 銷量榜上再也看不到聆風的身影。
有個殘酷的事實,2021 年的時候,Model 3 的全球年銷量突破了 50 萬輛,後起之秀大眾 ID.4 也突破了 12 萬輛,而聆風的年銷量還在 6 萬多輛的水平徘徊,連對手的尾燈都看不到。
去年的全球電動車銷量榜單中,TOP 10 車型的銷量均在 10 萬台以上,在特斯拉、比亞迪、埃安等車型的瘋狂擠壓之下,聆風想要跻身前十更加無望。
聆風 " 泯然眾人矣 ",雖是受了大環境影響,但它自己的 " 不思進取 " 才是主因。守着口碑坐吃山空,江山易主是遲早的事。
把目光聚焦到國内市場,近幾年可謂是風雲驟變。除了一馬當先的比亞迪外,還有眾多一線、二線造車新勢力殺出重圍,自主新能源車企" 一超多強 " 的格局已大致形成。
造車新勢力選手,它們都有自己的标籤和獨特優勢,如小鵬的智能、蔚來的服務、零跑哪吒的性價比等等。
再來看曾經的王者日產聆風,我們會有種 " 說不出它有啥亮點 " 的感覺。
又或者是,聆風有的優勢,其他品牌電動車也不缺,比如主推的電池安全,消費者會忍不住問一句 : 難道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就不安全?
聆風或者說日產面臨的困境,也是絕大多數日系車企面臨的困境。
在蔚小理削尖了腦袋扎進智能化下半場時,在自主新能源車卷算力、卷芯片、卷激光雷達時,動作遲緩的日系車企卻還在上半場逛大街。
近兩年,日系車企領導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在 20XX 年之前推出 XX 款電動車,電動車銷量占比要達到 X 成 ......
前不久,豐田、本田、馬自達等五家日系車企,還 " 聯合 " 起來抵制全面電動化,可即便日企領導講一堆電動化的不好,觀眾也只會覺得它們 "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聆風當初的全球第一,與如今日系的 " 黃昏 " 對比,不禁讓人陷入沉思 : 在電動化、混動化道路上,日系明明占得先機,為何卻落得今天這番狼狽境地?
說到底,是日系車企骨子裡的 " 高傲 " 在作怪。
恰恰是日產聆風、豐田普銳斯等車型的輝煌,讓日系車企覺得一台好車可以 " 吃 " 十年二十年,即便在更新換代時敷衍了事,消費者也依舊會買單。
有個事情同樣證明了這點:在自主插電混動車型已經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豐田、本田才剛把注意力轉移到插混上來。
若非比亞迪的插混系統已經來到了第 4 代,比亞迪車型在銷量榜上亂殺,估計豐田本田還會覺得,靠着普通油電混動能再賺個 10 年。
是的,日系品牌骨子裡的高傲,讓它們低不下頭來向對手學習。比如在智慧座艙、智能駕駛方面,自主車企明明領先,華為鴻蒙座艙和小鵬 NGP 就是榜樣,可它們卻不以為意。
回頭看看被超越的那幾年,聆風是不是也有種 "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 的味道?
直到媒體評測時,越來越多車評人說日系車的車機不好用,說日系車智能駕駛跟不上時代,它們才開始慌了,可惜為時已晚。
十年前,日系車企笑自主品牌抄襲借鑑;十年後,不願借鑑、不願拜對手為師的日系品牌,亦淪為了笑柄。
話說回來,巅峰時期的日產聆風,一定沒想過自己這麼快就成了 " 時代的眼淚 ";今天的日產看着 ARIYA,也沒想到電動車竟變得如此難賣。
但在談笑風生之時,我們更應該讀懂聆風折戟,給市場傳遞的聲音。
歸納起來,聆風從全球第一到淡出消費者視野,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積極謀變、沒有根據市場需求去調整自己。
拿中國市場來說,消費者喜歡的就是舒适、實用、續航長、夠智能的電動車,聆風又能對上幾個人的胃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會成為明日黃花。
日產 CEO 内田誠還曾表示 : 在日產的所有計劃中,中國市場的地位十分重要!
類似的話很多合資車企高管都說過。既然中國市場重要,既然中國市場會是未來主要的增長極,那麼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這些品牌又是否給到了中國消費者足夠的誠意?
不知道在未來幾年,日產還會不會打出新的王炸,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再造一個 " 聆風神話 ",已是難于上青天。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