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山西,全國最缺高鐵的地方,歡迎閱讀。
誰是全國最缺高鐵的地方?
日前,荊荊高鐵(荊州 - 荊門)正式開通,湖北成為全國第 10 個市市通高鐵的大省。
至此,中部地區 6 大省份,只剩山西尚未完成高鐵拼圖。
安徽、江西早在 2019 年,河南、湖南也于 2022 年實現所有地市高鐵閉環,湖北剛剛打破這一尴尬。
好消息是,連接山西與内蒙古的集大原高鐵,年底具備開通條件,将形成太原、大同至呼和浩特城市間的快速通道。
即使如此,山西仍有地市尚未進入高鐵時代,而設計時速350 公裡的高鐵仍舊挂零。
其實,早在《黑悟空》爆火之際,許多人就擔心山西能否接住潑天流量,原因是景點過于分散、高鐵不夠密集,交通相對不便。
山西,亟待打響一場高鐵翻身仗。
一
高鐵時代,山西确實慢了。
中部地區歷來都是交通要道,也是 " 八縱八橫 " 高鐵路網的必經之地,山西更與京津冀地區毗鄰,早在 15 年前就已開通首條高鐵,本身應該走在前列。
然而,山西高鐵卻在三個層面掉隊了。
其一,山西是最後一個沒有完成市市通高鐵的中部省份。
山西共有 11 個設區市。集大原高鐵開通,朔州市區将告别沒有高鐵的歷史,但呂梁地區仍屬空白。
目前," 復興号 " 動車組雖然已經開進呂梁,但相關線路設計時速只有 160 公裡,遠遠達不到 200 公裡以上的最低高鐵标準。
這一局面,要等到太綏高鐵開通方能緩解,但這一高鐵僅完成預可研編制但沒有完成審查,最快動工也得等到 " 十五五 " 時期了。
二是,中部地區,山西是唯一沒有開通 350 公裡高鐵的省份。
早在去年年底,中部的江西成為全國首個完成 " 市市有 350 高鐵 " 的大省,重塑 " 阿卡林省 " 的存在感。
反觀山西,迄今沒有一條設計時速 350 公裡的高鐵開通。從省會太原到北京,石太客運專線等線路最高時速只有約 250 公裡。
其突圍,要等到雄忻高鐵(雄安 - 忻州)建成之後,這一線路預計到 2027 年才能建成通車條件。
三是,山西高鐵裡程在中部墊底,只有其他省份一半左右。
截至 2024 年底,山西高鐵運營裡程只有 1200 公裡,而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5 省全部突破 2000 公裡。
從高鐵通達度來看,鄭州、武漢分别連接 31 個、30 個主要城市,位居全國前二,而太原僅連接 21 個,在中部六大省會墊底。
要知道,就連西部且處于沿海沿邊地區的廣西,所有地市都通上了高鐵。
地處中西部、高鐵路網縱橫交錯的山西卻掉隊了,實在不應該。
二
山西交通,被邊緣化了?
在普鐵時代,作為北方能源和工業重鎮,山西也是當之無愧的交通大省,正太、京包、同蒲等鐵路,奠定了太原的樞紐之位。
随着高鐵時代到來,全國鐵路樞紐為之一變,以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為四極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成形。
無論是西部的成都、重慶、西安,還是中部的武漢、鄭州,都被賦予建設國際綜合性交通樞紐的重任,而太原只是國内交通樞紐。
确實,作為高鐵大動脈的京廣、京港、沿江、隴海等線路都未經行山西。
但是,山西雖然無法與河南、湖北、安徽相提并論,但也談不上邊緣化。
在國家 " 八縱八橫 " 高鐵路網規劃中,京昆通道、呼南通道、青銀通道都從山西經過,且在太原形成交匯樞紐,堪稱最大受益者之一。
問題在于,這些高鐵建設都太慢,而設計标準也太低了,時速 350 的寥寥無幾,200 的動車成了主流。
在國家幹線之外,山西内部高鐵存在更大缺口,就連太原都市圈内都沒形成密集的交通網絡,遑論其他地區?
山西在相關規劃中也提及," 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銜接不足,對外通道能力有待提升,鐵路對外通道布局需進一步完善 "。
所以,當前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局面:北京到西安的高鐵,舍近求遠,多數都從鄭州繞行。
三
山西,高鐵建設難在哪裡?
西藏等地缺少高鐵,是地理環境所限;新疆高鐵進展不快,受制于地廣人稀。
與之對比,山西素有 " 表裡山河 " 之稱,山地、丘陵占了全省的 80% 左右,限制了高鐵建設。
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修建高鐵,跟在山地、丘陵之間修建高鐵,成本不是一個量級,而速度也沒法與平原上相提并論。
其實,這也不是關鍵原因,地形條件更為復雜的貴州,高速、高鐵裡程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就連四川的橫斷山脈區網域也通上了高鐵。
經濟不夠發達,财力不足,且人口密度不足,制約了山西高鐵規劃及建設。
目前,山西 GDP 總量為 2.56 萬億,排在全國第 20 位,在中部六省中位列倒數第一,而其人均 GDP 為 7.39 萬元,位居全國中遊。
在人口規模上,山西同樣是中部地區最少的,常住人口僅有 3466 萬人,而臨近的河南接近 1 億人,湖南、湖北也超過 5000 萬人。
在财力方面,山西 2023 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3479 億元,而其支出超過 7700 億元,财政自給率相對較低。
要知道,最近幾年,高鐵建設出現兩大趨勢:一是嚴控地方債務,二是中央财政支持減少,高鐵建設開始放緩。
顯然,經濟不夠發達,财力嚴重不足,再加上客流量預期不高,高鐵建設速度自然會受到影響。
當然,貴州、廣西的地理條件不比山西好,财政狀況相差不大,但高鐵建設為何能更快一步,這就涉及區網域戰略定位問題。
可惜的是,山西作為能源基地的角色廣為人知,但在其他層面卻很難獲得更多的戰略傾斜和政策支持。
四
一言以蔽之,山西,需要國家政策支持,更需要刷新存在感。
前不久,現象級遊戲《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39 個取景地 27 個都在山西,讓這座沉寂已久的北方重鎮迎來空前的流量盛宴。
" 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 之說再次出圈。
然而,從一開始,輿論第一反應就是:" 山西,到底能不能接住這場潑天的富貴 "。
除了山西文物保護開發難度大、景點過度分散、财政過于薄弱外,更重要的是:交通不便,高鐵太少太慢,跟不上出行需求,堪稱" 文化苦旅 "。
山西與河南、河北、山東共同被納入" 山河四省 ",但山西的曝光度和受關注度,能得到的國家戰略傾斜,跟山東、河南也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今天的山西,更多是 " 煤都 " 的面貌出現,是全國最大的產煤大省,也是我國煤炭淨輸出第一大省。
然而,除非全球通脹極其瘋狂的年份,山西連同其省會太原,在全國都沒有太大存在感。
家裡有礦,但山西給人的感覺并不富裕,省網域 GDP 位列 20 名開外,而省會太原經濟總量更是跌出 50 強俱樂部。
究其原因,作為國家戰略能源,能源保供、保障經濟生產的需求始終放在第一位,其價格并不能随意漲跌,而其收益也難以全面惠及本地人。
而在產業方面,山西仍以煤、焦、冶、電等傳統產業為支柱,僅煤炭開采和選洗業就占了工業的 4 成以上。
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又容易受到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導致經濟增長一直缺乏亮點。
前幾年,山西 GDP 增速一度領跑全國,經濟位次也重回 20 強,各地市也一度領跑。
但今年以來,随着煤炭價格下行,產能飽和,經濟受到影響,前三季度 GDP 增速僅為 1.8%,名義 GDP 負增長,排在各省份倒數。
反觀與山西相鄰的内蒙古,同樣是資源大省,但内蒙古抓住了這一波新能源崛起的歷史機遇,率先向光伏、風電轉型,GDP 總量已趕超山西。
這些年,山西也在積極轉型,文旅產業是其一,漸成規模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是其二,高速飛車、綠色氫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產業則指向未來。
然而,跳出能源、資源依賴的 " 舒适區 "并不容易,在争取國家戰略和政策支持之外,山西更需要一場全面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