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透着熒光綠、吃着像輪胎拌香精”,打工人最近在超市被「科技青團」集體霸凌?,歡迎閱讀。
清明節正在演變成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找到參與感的節日。
清明新習俗,除了"citywalk 還原民國時期斬首路線 ",和" 跟着衛星導航 App 尋找祖墳 ",還有" 吃科技版青團 "。
青團,又名草仔粿、艾糍,原本是南方地區的清明傳統食物,在這兩年一躍成為國民級的糯叽叽美食。清明節前一個月,各地連鎖烘焙、超市就紛紛開始上新 " 節日限定 ",告訴你 " 不吃等一年 ",于是即使只是為了沾沾節日氣氛,你也會忍不住買兩個。
不過想象中的 " 熱騰騰的傳統手作美食 ",早已在各大品牌争相量產中變成了 " 科技團 " ——橡膠皮配上金屬色澤的反光餡料,直覺告訴你,它可以是糊嘴的預制麻薯或粘牙的工業橡皮糖,但不能是《舌尖上的中國》都得出一集來拍的青團。
圖源:小紅書 @小菜古古
" 春天的味道沒吃到,但吃到了科技進步的味道。"
從 " 百年老字号 " 稻香村,到憑現烤黃油年糕出圈的泸溪河,不約而同地用" 滿口科技糖漿味兒 " 的 " 工廠青團 " 詐騙了一批衝着 " 現制糕點 " 名号買單的打工人。
你看着點心師傅在玻璃櫥窗後面忙前忙後,但品嘗了一口" 膠質混合物 " 般的青團,你就知道除了機械臂和流水線,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只活人手碰過它。
超市青團也是 " 工業青團 " 的聚集區:
表面寫着現蒸,實則從裡到外都是預制;嚼起來像橡皮糖," 既沒有艾草的香也沒有糯米的軟糯 ";買回來感覺放置 365 天之後軟得還能當捏捏。有人試着再加工,結果發現無論是冷凍還是煎都難以拯救糖漿皮," 齁到得打胰島素才能吃 "。
圖源:小紅書 @雪梨凍凍
《上觀 · 新聞》報道顯示,清明節前一天,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對全市 138 批次青團樣品抽檢發現,一品方糕專賣店的豆沙青團因為違規添加檸檬黃、亮藍着色劑被檢出不合格。依據 DB 31/2001-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準青團(含第 1 号修改單)》,這些着色劑不應該出現在青團裡。
高高興興在超市裡買回 29 塊一盒的青團的打工人這才反應過來," 原來吃了這麼多年的都是假青團。"
關于如何辨别 " 科技青團 " 成了一門生活經驗:它們外表半透明,泛着均勻的熒光綠;咬一口質地 Q 彈,膠感重到你已經忘記原本的青團該是 " 糯米制品 "。
最關鍵的是通過配料表衡量其 " 科技含量 "。
傳統青團一般用糯米制成,如果沒有任何添加放涼就容易變硬,復蒸又可以變軟,如果做不到,則一律被網友打成 " 科技制品 "。
一般來說糯米在預制青團裡沒什麼存在感,卡拉膠和魔芋粉是主要原料。而青團最具辨識度的艾草味早已消失在這場 " 進化 " 當中。認真翻閱配料表,你會發現很多青團產品的配料表第一位是麥芽糖漿。
" 連皮用的都是麻薯預拌粉,建議青團改名綠皮麻薯。"
如何判斷真假青團,各有各的門道:有人說真青團配料表前三必是艾草、糯米粉、飲用水;而科技款常見 " 小麥粉、食用色素、卡拉膠、香蘭素 "。這樣做的理由是,一來可以維持外皮的光澤與柔軟度,二來也可以延長青團的賞味期。
" 科技青團 " 逐漸代替了傳統青團,成了市面上你能買到的主流產品。你翻遍小紅書也沒見到一個自信聲稱 " 手工制作 " 的連鎖青團店,于是關于清明節的一大迷思出現," 到底有沒有真的手作青團?"
手工青團的确可能更具有 " 傳統味道 ",但作為民間美食也是地區限定。你在江浙滬可能坐兩站地鐵就能在某個小巷子裡找到早餐店阿姨現包現蒸的 " 清明粿 ",内陷塞的是工廠們絕不會碰的肉沫筍丁,就連城隍廟裡的僧人都會應季做幾籠青團對外售賣。
上海的街頭有潘甬興、王家沙、沈大成," 實名制青團 " 讓你還沒吃就已經產生了回家般的信任感。售賣招牌上寫明了 " 當天現做 ",再一摸到手的青團還是熱的,每個形狀大小都不一樣,充滿手作的粗糙,遠離了流水線的偽人感。
但這事到了北京就略顯困難。你興致勃勃地網購了沈大成,發現和上海朋友們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的青團保質期一個月,而後者之所以說好吃,是因為阿姨當場就包好了送到嘴邊。
非要在北京這種地方吃到 " 手作青團 ",你還得支付地網域溢價。比如北京的網紅面包店蘆灰,今年清明就推出了 " 手工 " 青團,肉松餡,定價 20 塊錢一個。上海人看了都直搖頭,質疑這北京出身的店怎麼也用上了滬币匯率。
不過即便在青團流行的上海,要吃到一顆手工青團你也得付出一番努力:" 節日美食 " 意味着你想吃的時候大部分人也都不會想錯過。沈大成的青團的确現包現蒸,但就看你願不願意工作日中午排隊兩小時買一個青團。
傳統青團手工制作流程繁瑣,艾草本就不是常見的食材,光是制作青團皮就得從處理艾葉開始,煮熟、榨汁,到和面、揉打、成型。于是工業生產的 " 青團預拌粉 " 不僅給手作烘焙店主們打開新思路,也被寫進 " 家庭 DIY 青團食譜 " 裡,成為了青團現代化的又一證據。
于是問題就回到了," 買機器擀的皮包的餃子到底算不算手工餃子?"
" 科技 " 和 " 手作 " 的界限愈發模糊,誰也說不清我們厭惡的真的是青團裡的科技,還是單純的 " 太難吃 " 的事實——後者或許只說明了科技還不夠先進。
而對于 " 零添加 "、" 零防腐劑 " 的迷信,也在前兩天公布的 " 禁止零添加為噱頭 " 的食品安全标準裡被逐一擊破。食品研發從業者月菀柔解釋,對于長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延發事先考慮的是 " 安全 " 而不是 " 好吃 ",所以某些添加劑是必要的。
比如防腐劑山梨酸鉀是一種低毒、安全、高效的食品添加劑,它可以有效抑制食品中的細菌、黴菌和酵母菌的生長,延長食品保質期。不添加防腐劑的食品,反而潛藏更多微生物污染的隐患。
" 食品添加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誤解和濫用 "。
畢竟即使執着于手作,很多時候 " 手工 " 也到頭來也只是增添了氛圍感:食品工業緊跟時代潮流,廠家們已經研發出了常溫保存 90 天的預制青團皮。即使阿姨在你面前手包,蒸籠上冒着熱氣,也很難說阿姨是不是只完成了 " 包 " 這一步。
回頭想想,博主教你自己在家手作青團都得用預拌粉," 是不是手工 " 這杆秤或許只存在每個人的心裡了。
編輯|橘總
作者|肘子
設計|胖兔
封面圖源|小紅書 @吃不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