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是女性主義者,我不能結婚生子嗎?”,歡迎閱讀。
富有意義的女性經驗需要拓展,也需要聯結。
作者 | 一日曲
編輯 | Felicia
如果要給 " 極限女性 " 下一個定義,除了在不同領網域做出傑出成就的女性,我們相信在平凡生活裡不斷蛻變成長的女性,同樣在經歷着一種 " 極限 "。她們或許正在努力跑出小鎮、跑向世界,或許正在職場更新打怪、改變人生,又或許正在試圖從親密關系中脫困。
2024 年,《新周刊》正式開拍《極限女性》系列訪談。我們想挖掘在 " 女性極限 " 的背後,那些仍舊被構建、被隐匿的女性困境,以及在這樣的境況下,試圖改變、找回 " 主體性 " 的女人。
我們發現,年少成名的作家七堇年曾是習慣與别人比賽的 " 做題家 ",也曾是為母親的期待而一度壓抑自我的 " 叛逆女兒 "。她是許多東亞女性的影子,在尋找 " 自我 " 的終生課題裡,每個人都在跌跌撞撞中砥砺前行。
(圖 /《媽媽朋友的兒子》)
人類學學者、推理小說家何襪皮熱衷分析案件推理,在看她的萬字案件推理文章時,總會有人誤認為筆者是男性。也許是因為這 " 特殊的性别 ",她開始關注女性受害者的污名化現象。她反復思考,毫無實證的想象與污蔑,為什麼總會扣在女性受害人身上。
雖然生活環境不同,但女性經歷有時候是共通的。親密關系、代際溝通、職場偏見 …… 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表達自己對生活的困惑,而我們希望能為那些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建起一座紙上之橋,提供一種溝通與對話的可能。
富有意義的女性經驗需要拓展,也需要聯結。2024 年 11 月,《新周刊》發起 # 她的來信 # 征集活動,邀請讀者寫下對生活的困惑、理解和感悟。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七堇年與何襪皮兩位《極限女性》嘉賓回信。
來信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普遍而共通的迷茫。有人痛苦于與媽媽的親密關系,有人不知道在謠言面前該如何 " 自證 ",有人因女性身份而在職場上始終不被認可。
(圖 /《跳槽的魔王大人》)
在讀者的來信中,我們看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比如—— " 作為一個女性,如何才能分辨什麼是‘我想要的’和‘社會需要我要的’?"" 當置身于不友好的輿論環境時,女性究竟可以如何自證?"" 文字能解決現實中的女性困境嗎?" 這些提問,似乎難以簡單地回答,但确實非常值得被記錄和思考。
在這些來信裡,最受關注的具體問題看起來十分樸素:親密關系、個人選擇,她們的問題源于個人的生命經歷,卻又與共同的女性經驗相關,最為普遍與日常。而提問與交流,或許已經提供了一種向前的可能。以下是她們的往復書簡。
來信人:婷
我剛結束和我媽兩個女人與上一次時隔 6 年的旅遊。和預想的一樣,這是一場無趣、隐忍地提供陪伴價值的旅行。可賀的是,沒有發生不可控的衝突,上帝、媽祖和菩薩都出了力。我媽,是一個值得考古研究的女性。她在乎外人的眼光,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老公離婚 20 多年,對外假裝還在一起。她慧眼識破所有人的陰謀論,獨居生活:外婆過世後的十幾年間,她幾乎和所有人不來往,因為他們都 " 有所圖 "。
她很有錢,但習慣過原始人的生活:炒股連着虧幾十萬元從不吱聲,陽台的抹布是她殘破内褲的一角。她的表達方式停在嬰兒階段,堅信 " 你愛我就能猜到我的需求 "。當然,不猜、猜不到、猜不準的人,都被審判為 " 不愛我的 "。她說,她的世界只有我,我不能背叛她,只有我能陪伴她。我很可憐她的人生,一個小女孩從來沒有被好好愛過。但每次聽她說她的人生,進而對我的生活提出指導和建議,我都小心翼翼地豎起一堵城牆。我不知道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不确定幸福要怎麼落實,但我很明确的是,她的生活是我堅決要逃離的。
(圖 /《三天的休假》)
回信人:七堇年
謝謝婷的分享。首先能看出你是一個觀察敏銳、表達能力強的女孩子;寥寥幾句,母親的性格和肖像已經很生動,又非常有代表性。在她身上也能看到我母親的很多影子:離異,獨居,買菜吃飯啥的幾塊錢也要省,但是和親朋好友一起上當被騙,10 萬塊錢說沒就沒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他們那一代人普遍的匮乏感、節儉、不會表達,以及對他人目光的過度在意,是有歷史原因的。我們之所以不認同,恰是因為時代變化了,我們成長在新的價值标準下。但這個标準也僅是階段性的人為建構,是主觀的,不存在絕對的孰好孰壞。當我們說 " 想解放她 "" 可憐她 " 的時候,是不是也在把自己的主觀标準作為唯一尺度,一種變相的 " 為了你好 "?
(圖 /《三天的休假》)
我個人覺得,任何親密關系裡面,都要放棄對他人的改造幻想。要試着打心裡去接受母親身上不可改變的部分,就是一棵樹幾十年長成那樣了,大概率改變不了了。而我們所要做的是接納和包容,不對抗。真正的愛不是将自己的标準強加于别人,而是 " 哪怕不理解,但也全然接受 "。
去尊重你母親作為一個獨立主體,有她的復雜性和優缺點,也不需要你來解放。也許她的生活方式在你看來欠妥,但她在那樣的狀态下也許是自如的、習慣的,也改變不了了。愛是接納,是不評判,就好像我們小時候渴望父母不要強扭着改變我們、評判我們一樣。
這種不評判的接納,才是愛的第一步。母親對你的強烈依戀和控制欲,是她變相表達她自身孤獨的方式。你盡力陪伴,這就夠了,除此之外你做不了更多。你要接受自己就是對此無能為力的,你不是神,你拯救不了他人的孤獨和困境。
(圖 /《三天的休假》)
這也是當我 " 看不慣 " 母親身上某些細節,忍不住要求她改變的時刻,我對自己的告誡:角色交換了,但如果小時候我不想她那樣對我,現在我就不能這樣對她。
來信人:海鹽
我有一位表姐,她結了婚,生了一胎,因為喜歡孩子,現在還在努力想要創造生命。她是現代女性,結婚前有自己的事業,工資足夠經濟獨立;婚後雖然要養家,有經濟壓力,但能維持下去。但她偶爾會懷疑自己的育兒思想和婚姻選擇是否不夠先進。她不敢和網絡上的人讨論生孩子的話題,也不敢傾訴育兒的苦惱,因為這很容易讓她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其實,我也對婚姻和家庭有向往,可朋友們幾乎都是堅持不婚的女性主義者,大家都在讨論女性的獨立,而我卻為自己想要進入婚姻而感到困惑。
有時候朋友會問我:" 想結婚嗎?" 我甚至不敢回答最真實的想法。
(圖 /《花束般的戀愛》)
回信人:何襪皮
你好海鹽,感謝你的提問。我認為只要是一個女性遵從自己内心做出的選擇,就不存在高低優劣或者先進落後之分。并且社會也永遠不會被一種觀念統一,如果打破算法,或者換一個社交軟體,你或許會發現也有相當多的女性和你一樣向往婚姻和孩子。
我完全理解年輕女孩不想結婚和生育的想法。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都大大提高,可以給自己提供很好的生活品質,并且一個人更自由輕松。而社會傳統依然期望女性對家庭、孩子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女孩一旦結婚會面臨既要工作承擔經濟開支又要照顧家庭生養的情形,不僅可能會對事業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比單身時更勞累,個人生活品質也會下降。
(圖 /《出走的決心》)
我在 34 歲時成為一名媽媽,确實感覺到母親這個身份分走了我在學習、工作和個人休息上的很多時間。我從沒後悔當時的決定,但也沒有打算要更多的孩子。就你表姐的情況而言,她自己喜歡孩子,不是因為被伴侶或者長輩催促,那當然可以按照她自己的意願生活,只要她提前考慮到了維持事業和養育孩子的壓力。如果她有承擔大部分家務的伴侶,或者她有足夠的收入請人幫忙,那麼她的壓力會小許多。
我身邊有女性朋友熱愛工作并對孩子無感,沒什麼結婚意願,也有女性朋友喜歡小孩,熱衷于廚藝和照顧家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圖 /《三天的休假》)
一個理想的女性世界,不在于女性結不結婚,而在于每個女性都應當有自由,可以遵從自己的内心、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選擇,而不被評判。我們可以上網參考别人的人生經歷,但不要被網絡輿論引導自己的人生道路,畢竟輿論也一直在變。每個人的觀念都在被社會以及個人經驗塑造着,若有誰因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有優越感、去評判與自己不同的人,那他就是幼稚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在做決定前不妨問問自己:什麼才是你最看重的?什麼才是讓你有幸福感的?它們沒有标準答案。
運營:嘻嘻;排版:夏木
原标題:《她的來信:" 幸福沒有标準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