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清華才女武亦姝畢業現狀,董宇輝:放任的代價太殘酷,歡迎閱讀。
1
年少驚才,出口成章。
靈慧穎悟,風光霁月。
提到武亦姝,多數人湧上的印象,就是以上成語。
她身上自帶古典韻味。眉清而略彎,目秀而不媚。仿佛幽蘭空谷,自有暗香。
兼之才華卓然、學識過人,令人不敢小觑。
《中國詩詞大會》上,她驚豔亮相,以詩為媒,以詞為介,進入億萬人的心中。
節目中,她憑借 2000 多首詩詞儲備量,打敗北大博士,一舉奪魁。
成為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
自此一戰成名。
彼時,她才 16 歲,是復旦附中的高一學生。
年少有為,才華無雙。
有人評價她:
貌比威施,才同班左,賢如鮑孟,巧奪靈雲。
因太受歡迎,當時有人預估,武亦姝可能借此東方,走入娛樂圈,自此名利雙收。
沒想到,真正讀過書的人,不在乎浮華動蕩的名利場。
她自有自己的登雲梯。
也想做自己生命的執燈者。
她像一個普通學生一樣,回到學校,參加高考。
她目标明确:
" 我希望報考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嚴謹求實的學風一直以來都吸引着我。無論是追逐人生理想,還是過好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嚴謹求實、行勝于言,從來都是最重要的品質,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生踐行的準則。"
星光不負趕路人。
在滿分 660 分的前提下,她以 613 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此後,她退出公眾焦點,潛心學習。
這一點真是了不起。
到來時,橫空出世,驚才絕豔。
離開時,果斷轉身,毫不流連。
武亦姝心性果然超乎尋常。
2019 年,進入清華。
2023 年,從清華畢業。
許多人想知道她何去何從,是考研,還是留學——畢竟後者是許多人的選擇。
她再次選擇了一條意想不到的路:
兒童文學。
她說,詩詞讓她詩意地栖居在現實大地上。
她被點亮過,被驚豔過,于是希望能将中國詩詞之美,傳播出去,讓更多孩子被中國文化之美所熏陶。
這種選擇與名利無關。
與真正的熱愛、使命有關。
你能從她身上看到,什麼是文人風骨,什麼是讀書人的擔當。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
" 詩歌的真善美,滲透到她心裡去了。
...... 有詩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裡氣定神閒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2
但武亦姝并非天選之女。
之所以成為今天的 " 武亦姝 ",是原生家庭共同造就的結果。
她的父親是知名律師。
母親是美術老師。
幼年時,她表現平平,智商并不高人一等,才華并不出類拔萃。
她有缺點,有毛病。
乍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至極的孩子。
直到——
有一次,他們一家三口,一起去朋友家拜訪。
發現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讀書,不僅喜歡童話與故事,連一本工具書,也讀得津津有味。
武亦姝父母很訝異,問朋友是如何培養的。
怎麼培養的呢?
根本沒有培養。
家裡人都對知識充滿好奇,家裡藏書又多。
客廳、書房、卧室、兒童房,随處可見父親喜歡的歷史、經濟、科技,母親熱愛的社科、文學、藝術,孩子痴迷的繪本、寓言、童話 ……
只要你想讀,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
沒事的時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讀書。讀到歡喜處,就一起聊一聊。
這一切都沒有刻意而為,父母熱愛,孩子喜歡,做得開開心心。
孩子從一出生,就在這種氛圍中長大,在他看來,讀書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次拜訪,一改武亦姝父母的教育觀。
此後,他們開始重視孩子的閱讀。
而這種重視,不是逼孩子讀書,而是和孩子一起讀書。
手機不玩了。
應酬能拒就拒。
家裡添了不少名著史書。
一有空,一家人就各持一卷,寧靜閱讀。
讀到興起,興奮地讨論人物、情節或觀點。還時不時改編故事、角色扮演、詩詞接龍。
自此,爸爸讀完了《二十四史》《山海經》等典藉;媽媽和女兒創作的人文畫作拿到銀獎。
除了 " 讀萬卷書 ",也行 " 行萬裡路 "。
假期裡,他們帶女兒去參觀各地名勝古迹,讓歷史與現實融合,讓人文與風景共賞。
詩詞之美,加上古迹之厚重,令武亦姝對傳統文化更加痴迷。
長大一些後,母親開始讓她閱讀經典。
一來加深文學素養,提高語文成績。
二來拓寬生命的視野,和認知的深度。
二來讓審美本身,帶給孩子巨大的愉悅、精神的安寧。
因父母的用心培育,武亦姝很小就養成了專注閱讀的習慣。
這種習慣令她受益太多。
她能在同齡人浮躁時,潛下心,鑽入書海。
能在遇見難題時,沉心靜氣,有條不紊,抽絲剝繭,找到思路。
因心定,也寫得一手好字。
因熱愛,她對唐詩宋詞爛熟于心。
15 歲時,武亦姝就擁有了 2000 餘首的詩詞儲備。
所寫的作文,獲得首屆 " 新聞晨報杯 " 上海市初中生作文實踐獎。
一個人真正努力時,就會吸引到同頻的、優秀的人與事。
很快,好消息接踵而至。
她被復旦附中提前錄取。
高一那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一舉奪魁。
她随口吟出《詩經》,"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讓現場嘉賓啧啧稱嘆。
她笑談 "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令所有人感到,詩詞之外的妙趣與天真。
她在個人追逐戰中,打敗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更,最終攻擂成功時,陳更感嘆:
"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
3
回望武亦姝一路走過的歷程,你會發現,她有今日之果,源于父母之因。
而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個 " 拼爹拼媽 " 的過程。
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拼媽,不是拼金錢、資源與人脈。
它拼的是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我自己也從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學生及家長打交道越多,就越發現: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
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後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
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
不說能力非凡,但一定心智通透。
董宇輝曾說過一段話。
" 人是不可能成為自己從沒見過的物種的。"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 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場所,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長輩體現出什麼,大概率孩子就會學什麼。"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個紀錄片。
它叫《56UP》。
導演選擇了 14 個不同出身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 7 歲開始,一直到 56 歲。
在短短的 100 多分鍾裡,50 年一晃而過,走到後來,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
擺爛者的孩子,依然是擺爛者。
這種僵局的產生,到底緣于什麼?
有一個總結非常棒,它是這麼說的:
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同。
精英傳遞給下一代的,多是熱愛、專注、自律與不屈。
擺爛者遺傳給下一代的,多是短視、懶散、情緒化與太容易放棄。
禀持不同觀念的人,自然擁有不同的視野,匹配不同的行動,支付不同的代價,導致不同的結局。
就像武亦姝的事迹裡,如果武父武母仍放任不管,那麼,今天的武亦姝很可能泯然眾人。
她不會找到自己的路。
發現不了詩詞之美。
她可能和其他人一樣,被動上學,跟風追星,痴迷于短視頻,夢想是成為網紅。
幸好,她的父母及時醒悟,從自己做起,去引領孩子,成為今天的武亦姝。
我曾在 2016 年時就說過,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尋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如果你以放任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學習無所謂的觀念;以溺愛的方式,傳遞無需努力的潛意識,
那麼,在人生的奮鬥鏈條上,孩子從一開始,就掉了鏈子。
真正優秀的父母,會溫柔而堅定地走在前面,做好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孩子專注、自律、向上,在發現他的特質後,運用成人的思維與資源,幫助他放大 ……
那麼,他就比同齡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這樣的父母所養育的孩子,縱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縱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縱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