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出貨量将突破800億顆,汽車芯片尋找Plan B,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汽車電子領網域,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集)開始受到業界關注。
長期以來,占據世界芯片主要市場份額的 CPU 只有 X86 和 ARM 兩種架構,而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大衛 ·帕特森(DavidPatterson)設計的新指令集 RISC-V,讓廠商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 8 月份,博世、高通、英飛凌、Nordic 半導體以及恩智浦等五家頭部汽車電子芯片公司共同宣布,将投資成立一家基于開源 RISC-V 架構的合資公司。該公司最初的應用重點将是汽車領網域,随後将逐步擴展到移動和物聯網等更廣泛的市場。
然而,RISC-V 有望成為改變芯片設計的新技術的同時,想要大規模 " 上車 ",難度同樣不可小觑。
出貨量将破 800 億顆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在日前舉辦的 2023 國際汽車電子與軟體大會上透露過一個數字:過去 10 年間,傳統燃油車芯片用量從 400 多片增至 900 多片,新能源汽車用量從 500 多片增至 1500 多片,預計到 2030 年會發展到單車近 3000 片芯片的用量。
在汽車芯片中,中央處理器 CPU 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是運算和控制的核心,通俗來講就是 " 大腦 "。
CPU 產品研制主要包含四大環節:芯片設計、生產制造、封裝測試、下遊應用。其中,設計環節是決定芯片功能、性能最為關鍵的研發環節。
在設計中,設計師要根據指令集進行微架構和核心設計,而指令集的先進與否,也關系到 CPU 的性能發揮。
在 2023 國際汽車電子與軟體大會上,倪光南院士指出,CPU 架構在產業鏈上差不多相當于 " 龍頭 " 的位置,有引領的作用,會影響到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包括下遊應用。
目前市場上的四大主流指令集為 X86、MIPS、ARM、RISC-V。其中,X86 指令集在 PC 和伺服器領網域占據主導地位,而 ARM 指令集則在移動終端領網域具有絕對優勢。
RISC-V 架構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部門于 2010 年發布,中文名稱為第五代精簡指令集 (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是一種基于精簡指令集原則的開源指令集架構。
到底有多精簡?長城汽車總工程師曹常鋒在 2023 汽車芯片產業大會上分享過,"X86 的手冊大概有 5000 頁,ARM 的手冊有 2700 多頁,RISC-V 的手冊大概只有 200 頁。"
除了精簡的特點之外,大部分 RISC-V 都是免費開源的。
" 開源降低了芯片的門檻,舉個例子,以前設計一個 14 納米的芯片要花費上億美元的研發,而現在用開源的方式,則會大大降低研發費用。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前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有資源去做,但現在大量中小企業也可以參與進來。" 倪光南院士解釋道。
與此同時,在他看來,哪怕傳統的 X86、ARM 架構起步更早,在其他領網域應用很成熟,但新的 AI、物聯網、智能網聯車等領網域,它們也不适應,所以這種情況 RISC-V 這種開源架構有它的優勢。
不過,行業内也有一種看法是,一旦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高性能、高算力的 SOC 芯片,利用 RISC-V 架構就較為困難。
對于高性能 RISC-V 能不能與傳統 X86 和 ARM 比,倪光南院士十分樂觀。" 很多相關部門正在研發一些高性能芯片,最新的芯片完全不輸人家,甚至超過人家,但是還沒有做出來,所以這個時間可能是兩三年。"
目前,從 RISC-V 在國際發展的情況來看,全球已經有 70 多個國家和 3800 多個會員在使用。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基于 RISC-V 的處理器已超過 100 億顆。據 RISC-V 基金會發布的數據預測,到 2025 年 RISC-V 芯片出貨量将突破 800 億顆。
" 過去的 100 億顆,其中 50% 左右來自中國,這個比重我們覺得很不錯,像過去 X86、ARM,中國也有不少,但我們要買授權,沒有自己的產權,沒有自己品牌,但 RISC-V 部分,從設計到制造,我們都可以起到主要作用。" 倪光南院士說道。
兩個難處
新 CPU 架構雖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想要 " 上車 ",也面臨不少技術和市場上的挑戰。
第一個便是 " 車規 " 問題,而這也是做芯片繞不過去的話題。
從認證體系來講,首先要通過 16949 的認證,芯片要有 ACQ-100 的認證,模組要有 ACQ-104 的認證,同時要過功能安全 26262 的認證。
這個認證周期不僅漫長,而且曹常鋒從過往實踐中也發現,不少廠商缺乏完整的車規認證流程和能力。
" 因為 AEC-Q100 是可以自認證的标準規範,芯片公司可以自己出一套認證報告來提交給車企,也有一部分可以委托第三方。但是在應用情況下我們也發現了好多廠商的測試中有不完整、不規範的地方,并沒有把完整的項目都做到,所以在應用上就會帶來很大的困難。"
比如溼敏的等級、上電的循環,上電循環要求是要在 105 度工作環境下測試一千次;加速老化測試需要在 110 度的溫度和 85% 的溼度環境下進行 264 小時的測試;高溫存儲測試是要在 125 度下放一千個小時;高溫工作壽命測試也要求在 125 度環境中工作一千個小時;封裝的完整性需要大于 95%;跌落測試需要做保證。
另一個 RISC-V" 上車 " 時被廣泛讨論的難點和要點是軟體生态。
芯片的發展離不開生态,過去 X86 最重要的生态是 Windows 作業系統加上英特爾架構 X86 芯片,而 ARM 架構則是與安卓生态密切相關。
而從汽車行業來看,本身就是一個強生态的行業,生态的不健全則是 RISC-V 當下面臨的最大問題。
曹常鋒繼續解釋說,一般來講,汽車行業是傳統的制造型企業,而傳統的企業有工程師的思維,不太喜歡特别新的地方、新的芯片,之所以不喜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RISC-V 整體的架構和軟體方面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 軟體的生态恰恰是 RISC-V 真正的短板,整個生态并不是特别的完整,包含工具鏈、編譯器這方面我們應用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
那麼如何建設 RISC-V 的生态呢?倪光南院士認為,未來 RISC-V 将會發展出一個新的生态,這個生态将基于 RISC-V 加上基礎軟體和應用來構成,叫 "RV++"。
RISC-V 架構憑借開源帶來的開放靈活性,成為了芯片行業不容忽視的新計算架構選擇方案。然而,機遇總是與挑戰相伴。前景雖好,但 RISC-V 能否慢慢補齊短板,并在汽車行業裡面鋪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韓敬娴,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