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絕味突然宣布:終止H股上市,歡迎閱讀。
作 者丨劉婧汐
編 輯丨駱一帆
圖 源丨 21 世紀經濟報道
12 月 23 日晚間,絕味食品(603517.SH)公告稱,由于公司發展戰略和經營狀況調整,本着維護股東利益、對股東負責的原則,綜合考慮公司目前的實際經營情況、資金需求及業務發展規劃,公司決定終止 H 股上市。
在此前的 2023 年 3 月 6 日,絕味食品公告籌劃港股上市,彼時公司剛剛完成一輪定增,募集到 11.8 億元。
12 月 24 日上午,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此事詢問絕味食品工作人員,對方表示:" 這是考慮到整個市場情況所做出的決定,具體原因還以公告為準。"
從業績表現來看,絕味食品今年以來收入滑坡,門店減少近千家," 滷味第一股 " 高光不再。從整個行業來看,近兩年滷制品行業需求走低,頭部企業業績下滑、門店收縮已成常态。
或許對于當下的絕味食品來說,這确實不是一個衝擊港股的好時刻。
高光不再
2017 年 3 月在上交所上市之後,絕味食品曾有過一段快速增長的時期。
2017 — 2021 年,絕味食品營收從 38.5 億元增長到 65.49 億元,淨利潤從 5.017 億元增至 9.81 億元,2021 年 2 月,絕味食品股價達到峰值,曾超過百元 / 股,總市值超 630 億元,也因此被市場稱為 " 滷味第一股 "。
2021 年之後,絕味食品業績開始呈現出增收不增利局面。
2022 — 2023 年,企業營收分别為 66.23 億元、72.61 億元,但其淨利潤卻僅分别為 2.35 億元、3.44 億元。對此,絕味食品曾解釋稱,增收不增利一是因為加大了對加盟商扶持,導致銷售費用增加;二是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漲,對毛利率造成影響。
利潤承壓背景下,絕味食品使出了漲價策略。2022 年初,絕味食品宣布全線提價約 5%,而後又先後對鴨掌、鱿魚、鳳爪等熱門品類價格進行 7% — 10% 的上調。
價格變貴,使得絕味食品頻頻登上熱搜,消費者直呼 " 吃不起鴨脖了 "。同時期,以紫燕食品、周黑鴨為代表的強勁對手崛起,市場競争愈發激烈。
疊加消費者需求轉變,滷制品整體需求縮水,絕味食品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2024 年 10 月 24 日,絕味食品(603517.SH)發布了 2024 年第三季度報告。财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50.15 億元,同比下降 10.95%。其中,作為占總業務收入 86.05% 的業務大頭,公司前三季度滷制食品銷售實現收入 42.2 億元,同比下降 9.4%。
而 2024 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絕味食品已連續三個單季營收同比下滑,分别下降 7.04%、12.35% 和 13.29%,為上市以來首次。
體現在門店數量上,2024 年上半年,絕味食品于中國内地門店總數達 14969 家。相較于年初,公司在内地的門店總數 15950 家減少了 981 家。據窄門餐眼 2024 年 12 月 24 日更新數據,絕味鴨脖在營門店數為 12397 家,降幅進一步擴大。
絕味食品在半年報中坦言:"2024 年上半年,行業變化給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 伴随着宏觀需求和消費環境的轉變,公司開店策略正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 "。
12 月 24 日,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對于絕味食品來說,在這個節點終止 H 股上市計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公司現在最關鍵的是如何做好自身供應鏈的建設和產品的創新迭代更新。"
截至 24 日收盤,絕味食品報收每股 19.16 元,總市值 119 億元,相較 2021 年股價最高點蒸發 500 多億元。
除因消費環境變化導致的需求下降、業績承壓之外,公司内部還接連傳出投資失敗、項目延期等消息。
絕味食品自 2017 年開始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網聚展開產業投資布局,涉足滷味、輕餐飲、調味品及產業鏈上下遊等領網域,然而,這些投資項目大多未能實現盈利。2022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投資支付的現金累計達 43.65 億元,合計虧損額超過 2.13 億元。
截至 2024 年 6 月底,絕味食品對外投資标的總賬面價值約 26.5 億元,其中 6 個項目存在投資收回風險,涉及金額 1.07 億元。
另外,2023 年通過定增募集近 24 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包括廣東阿華食品、廣西阿秀食品在内的工程項目,均未如期完工。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這兩個項目的投資進度分别僅為 33.03% 和 46.76%。
絕味食品解釋,因近年來食品餐飲行業經歷較大調整,行業整體需求較弱,公司現有產能尚有富餘 "。在此情況下,若按原計劃推進在建工程建設,需要投入額外的建設成本,因此公司對上述募投項目募集資金的投入低于預期投入進度。
行業遇冷
不止絕味一家,業績下滑、門店收縮,是目前整個滷味食品行業面臨的問題。
從行業看,據 Frost & Sullivan 和紅餐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滷制品行業增速明顯放緩,2018 — 2023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42%,2023 年市場規模約 3180 億元。
從公司看,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 2024 年 10 月,滷制品門店數約為 24 萬家,近一年淨關店約 2.3 萬家,門店整體收縮。
據周黑鴨 2024 年半年報,公司 2024 年上半年實現營收 12.60 億元,同比下降 11.0%;實現歸母淨利潤 3291 萬元,同比下降 67.7%,門店數量從 2023 年底的 3816 家減至目前的 3166 家。周黑鴨在财報中表示,收入下滑系消費需求復蘇弱、門店銷售承壓等原因所致。
據紫燕食品(603057.SH)2024 年中期财報,今年上半年,紫燕食品實現營收 16.63 億元,同比下跌 4.59%;淨利潤為 1.98 億元,同比增長 10.28%。2023 年年底,紫燕食品門店數為 6205 家,而截至 12 月 24 日,據窄門餐眼數據,紫燕食品擁有門店 6222 家,今年以來僅增加十餘家門店。
這對比紫燕食品過去的開店速度明顯放緩。要知道,在滷味賽道火熱的 2020 年— 2023 年,其年度淨增長門店數依次為 848 家、773 家、535 家、510 家。
對此,朱丹蓬認為 " 中國滷味行業已經步入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節點,從追求數量轉向提高質量。所以可以看到,以前以門店拓展作為增長點已經成為過去式,未來單店的銷量将成為滷味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
資本似乎也不再看好滷味賽道,目前行業内最新一起上市事件還停留在兩年前的 2022 年 9 月 26 日,紫燕食品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而公開信息顯示,近兩年幾乎沒有滷味品牌在一級市場獲得新融資。
曾幾何時,騰訊、紅杉中國、經緯創投等頭部的一線機構紛紛躬身入局,先後投出盛香亭、熱滷時光、滷味覺醒等滷味新品牌,一時風光無兩。如今,行業卻面臨着 " 門前冷落車馬稀 " 的局面,傳統休閒滷味企業亟需重新思考發展路徑。
本期編輯 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