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MG印度或易主,上汽折損“出口大戶”?,歡迎閱讀。
日前,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金達爾西南集團(Jindal Southwest,簡稱 JSW 集團)正試圖收購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MG Motor India,簡稱 MG 印度公司)部分股權。
報道稱,JSW 集團将會持有上汽 MG 印度公司 45%-48% 的股份,經銷商和印度員工持有 5%-8% 的股份,從而超越中方持股比例。
此次收購後,上汽集團将失去對 MG 印度公司的控制權,MG 印度公司也将成為一家被印度人掌控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MG 印度公司在上汽集團海外基地中銷量最高,失去 MG 印度公司,對于上汽集團和 MG 名爵品牌都會有一定影響。同時,上汽集團是第一個在印度建廠的中國乘用車車企,此次收購,也會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車企對待印度市場的戰略。
上汽手裡的 MG,是個 " 國際品牌 "
上汽集團擁有非常豐富的海外市場布局,并且也有非常亮眼的海外市場銷量。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 5 月份產銷快報顯示,1-5 月海外市場累計銷量達到 438,455 輛,同期上汽集團總銷量為 1,665,916 輛,海外市場銷量占比達到 26.3%。
在上汽集團各品牌中,MG 名爵又是獨一檔的存在。綜合多方數據,2022 年全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為 1,017,459 輛。其中,MG 海外銷量 48 萬輛,占上汽集團總出口量的 47%。
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 MG 在歐洲市場銷量達到了 113,672 輛。同期,MG 名爵在國内市場銷量僅有 113,460 輛,甚至不如歐洲單一市場。
海外市場青睐 MG 品牌離不開其品牌歷史的原因,MG 品牌本就源于英國,曾屬于英國羅孚汽車,後輾轉南汽集團,最終來到上汽集團旗下。
上汽集團通過收購南汽控股股東躍進集團的方式獲得了 MG 名爵品牌,不過彼時,上汽集團已經擁有來自英國羅孚的另一個品牌——榮威。
雖然同樣來自羅孚,不過名爵和榮威當時的銷量可謂 " 同人不同命 ",2008 年名爵上牌量不足 7300 輛,而榮威則有 2.4 萬輛,基于報表考慮,雙方于 2009 年實行并網銷售。直到 2013 年,上汽集團才再次拆分榮威和名爵品牌。
2020 年 -2022 年,MG 名爵在國内銷量分别是 25.3 萬輛、41.1 萬輛和 11.3 萬輛。同期,數據顯示 MG 名爵海外銷量分别約為 23 萬輛、36 萬輛和 48 萬輛。MG 名爵的表現更像是牆内開花牆外香。
MG 名爵的海外市場表現更好,上汽集團便将其發展成了國際品牌。除了國内出口以外,先後在印度和泰國建立了兩個工廠用于生產 MG 名爵。建立更早的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在產、銷兩方面都顯得更加成功。
從生產方面來看,MG 印度公司產量 2022 年為 5.1 萬輛,同比增長 25.58%,2023 年 1-5 月產量為 2.7 萬輛,同比增長 49.57%。
銷售方面,MG 名爵印度市場銷量 2022 年為 4.8 萬輛,同比增長 19.06%,2023 年 1-5 月銷量達到輛 2.7 萬輛,同比增長 47.61%。從產、銷兩方面來看,MG 印度公司都有着強勁的上升勢頭,且基本滿足自產自銷。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 1-5 月,上汽集團出口及海外基地產、銷量同比增長率分别為 49.29% 和 47.70%,印度市場幾乎跑赢了全球海外市場。
印度市場,商業冥燈?
從 2022 年的數據來說,MG 印度公司銷量在上汽集團海外總銷量的占有率 5.8%,這一數字在 2023 年 1-5 月增長到 6.1%。可以看到,MG 印度公司是上汽集團海外布局中的重要棋子。
公開資料顯示,MG 印度公司 2022 年全年產能利用率達到了 91%。同期,建立在泰國的上汽正大有限公司產能利用率只有 58%。
2017 年初,上汽集團在印度設立 MG 印度公司,投資總額達 32.75 億人民币,包括收購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市的通用汽車 Halol 工廠。曾計劃在之後的五年投資 200 億盧比(約 21 億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購屬于印度方面的惡意收購。對于收購價,上汽集團最初開價是,MG 印度公司資產按照 80 億 -100 億美元進行估值,但在此次協商後,MG 印度公司的資產估值被縮減至 12 億 -15 億美元。
近期印度對于中國企業的種種行為也暴露了印度經商環境的問題。事實上,在上汽集團之前,已經有多個跨國車企離開印度,或者縮減在印工廠規模。
比如說 2021 年,福特汽車停止在印度生產汽車,并關閉在印度的所有汽車工廠;2009 年進入印度市場的美國摩托車制造商哈雷 - 戴維森也在 2020 年停止在印度當地的生產;2017 年,通用汽車同樣宣布撤離印度市場。
眾多車企撤離印度市場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的高稅費。在印度,包括轎車、兩輪車和運動型多用途車在内的機動車的稅率為 28%。此外,印度為了推動本土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強化本土化采購,接連提升進口零部件稅率。
豐田印度子公司副董事長 Shekar Viswanathan 曾表示,印度政府對汽車和摩托車所收的稅過高,導致企業很難擴大生產規模。
中國車企長城汽車曾在 2020 年宣布将在印度投資建廠,但是經過兩年多次延期後,長城汽車收購通用印度工廠計劃因審批問題,被迫終止。特斯拉也處于僵持狀态,特斯拉方面表達了對印度進口車關稅的擔憂。
有專家指出,印度審查制度繁瑣,汽車供應鏈從上遊配件到下遊整車廠,環節長且復雜,如果需要自己的供應鏈,短時間内很難落地印度。
此前,印度總理納倫德拉 · 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提出了 " 印度制造 " 倡議,希望将印度打造成一個制造中心。但是印度政府希望吸引外資,又不想讓出本土市場。這也就導致了現在的矛盾。
從福特、通用等跨國車企的撤退,到不久前小米的遭遇,再到 MG 印度公司 " 被收編 " 的傳聞,印度的商業環境愈加惡劣,也恰恰印證了網友的一句戲言—— " 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