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能源汽車冬測的熱度仍未散去:這一次問界M7「遙遙領先」,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官方
前不久,懂車帝的冬測活動引起軒然大波,一眾車企對其測試結果表達公開質疑。而質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懂車帝的測試标準被指不夠完善。比如只統一了空調溫度這一變量,但未說明測試過程中的車輛速度和加減速軌迹是否統一。
眾所周知,影響新能源汽車續航的因素復雜且多變。要做到客觀标準,就要盡可能多地将所有變量統一,至少要做到将消費者能關注到的變量都統一。
對此,以長城汽車為代表的車企站出來呼籲,應全力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監管機構、車企、測評機構、媒體和用戶共同協力,制定更加貼合用戶實際應用場景、實際環境條件、 實際工況條件的新能源測試标準,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嚴謹、更公正、更客觀的評測結果。
同時,長城汽車也在《關于共建新能源測試标準的倡議》中提到,媒體的評測是監督、是鞭策,為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了全新視角,也讓更多用戶關注中國新能源汽車。這表明長城汽車不反對媒體開展測試活動,但反對不嚴謹的測試。
雖然質疑聲仍在,但新能源汽車冬測的熱度仍未散去。近日,AutoLab 拉上了當下 6 款熱門新能源汽車,讓它們在寒冷環境中上演正面 PK,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各自在寒冷天氣中的續航表現。
這次的測試地點為張家口市崇禮區,該地以冬季寒冷著稱,冬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 30 攝氏度,雖然沒有達到像最北邊的漠河那樣的寒冷程度,但貴在貼近多數北方用戶的實際用車環境。
據悉,本次參與測試的 6 款車型分别是方程豹豹 5、坦克 400Hi4-T、魏牌藍山、理想 L8、新問界 M7 以及小鵬 G6。測試當天的溫度為 -15 ℃到 -3 ℃。而測試開前前統一的變量依次為:将所有車輛整備至滿油滿電狀态;測試時駕駛員統一上下車、開關空調,并将空調設定為統一的 24 ℃三擋風;車輛均開啟 LCC 功能編隊行駛;測試速度 110km/h ( 道路限速 100km/h);為進一步控制變量,所有混動車輛均選取了 90%SOC-30%SOC 作為純電續航測試,之後則是開啟純電優先模式,先将車輛行駛至發動機介入後,開始計算饋電油耗。
相關測試人員告訴钛媒體 App,本次測試路程為 300 公裡,路況包括高速、城區等用戶實際駕車場景。測試過程中為編隊行駛,頭車帶隊,後面 6 輛測試車由 ACC 控制速度,駕駛員不允許踩刹車和油門。
最後的測試結果是,問界 M7 以 "7.53L/ 百公裡的饋電油耗、90.9% 的續航達成率 " 排名 5 款混動車第一。但坦克 400 的燃油續航達成率甚至超過 100%,只是饋電油耗不及問界 M7。
總體來看,5 台混動車續航成績均超出預期,饋電油耗除方程豹豹 5 之外,都控制在 10L/100km 以内。而方程豹豹 5 與坦克 400 由于是硬派越野車的原因,從尺寸、重量以及風阻上都處于劣勢,所以饋電油耗相對來說較高一些,但總體都是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
而為了追求準确性,AutoLab 又對上述 5 款混動車進行了第二輪測試。本輪測試将前置條件進行了變更,測試了 300 公裡,取了其中 200 公裡勻速路段(測試速度 110km/h)的數據計算綜合油耗。所有車輛均設定為智能模式或油電混合模式,其餘變量與第一輪保持一致。
測試結果顯示,這一次的問界 M7 真的遙遙領先了,綜合油耗低至 4.27L/100km,而理想 L8 以 " 巨大 " 的劣勢位列倒數第一。兩台硬派越野則是難分伯仲。據相關測試人員介紹,理想 L8 的劣勢是其邏輯的差異的原因,在油電混合模式下,純電續航只消耗了 21km,而其他車型的純電續航均消耗在 60km 以上,因此綜合的油耗更高一些。
在空調制熱效率測試環節,由于室外溫度不能恒定,且受風向等幹擾,無法做到精準的控制變量。因此借用了長城汽車哈弗技術中心的風洞試驗室,對六台測試車進行一次極寒溫度空調制熱效率測試。
據悉,保定哈弗技術中心環境風洞試驗室是國内最專業的試驗室之一,該風洞試驗室覆蓋溫度範為 -40 ℃ ~60 ℃,溼度範圍覆蓋 5%-95%RH,最高模拟風速可達 250km/h;此外該風洞還能夠模拟不同場景下的光照以及雨雪天氣。
在測試時,六台測試車輛統一将電量充電至 55%,混動車輛燃油保證在 50% 以上,并且在環境溫度為零下 30 ℃的風洞試驗室中靜置 12 小時。
相關測試人員介紹表示,經過對六台測試車輛的多輪制熱測試,結果顯示,問界 M7 依然遙遙領先,主駕頭部溫度從零下 20 度升溫至 26 度,僅消耗 10 分 26 秒。而其餘車型在從零下 20 度升溫至 21 度所消耗的時間非常接近,由于部分車型空調策略問題,可以看出在 21 度往後,理想 L8 與小鵬 G6 的溫度上升就比較緩慢。
總體來看,不論是在純電續航達成率上,還是在饋電油耗和綜合油耗上,亦或是空調制熱效率上。參與的測試車輛均有超乎預期的表現。這說明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各家車企在技術方面也都在同步進步。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王瑞昊,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