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再不放棄造車,蘋果都被偷家了,歡迎閱讀。
作為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在過去十年推動蘋果先後跨越了一萬億和兩萬億美元的市值高峰,2023 年,蘋果更是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但是自從 2010 年推出 iPad 以後,除了 AirPods 這樣的小件,蘋果再也沒有誕生過影響力能比肩 Mac、iPhone、iPad 三大件的產品,如今面臨 AIGC 浪潮的來襲,蘋果不能再輸了。
作者 | 曾 廣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劉 珊
十年,數十億美元的投入,最終化作了夢幻泡影。
北京時間 2 月 28 日,據知名科技記者馬克 · 古爾曼(Mark Gurman)爆料,蘋果取消了其開始于 2014 年的電動汽車計劃。
消息震驚業内外,多位車圈大佬發出感嘆。特斯拉 CEO 馬斯克當天在轉發這一消息時,配上了 " 致敬 " 和 " 點煙 " 的表情。而在國内,小米創始人雷軍、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先後在微博表達惋惜之情。
雷軍直接用 " 非常震驚 " 四個字形容," 小米戰略是‘人車家全生态’,我們深知造車難度,3 年前依然做了無比堅定的戰略選擇,認認真真為米粉造一輛好車!"
而已經 " 小有成績 " 的李想反倒覺得,蘋果選擇放棄造車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确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适。
何小鵬則更多表達了對蘋果出局的惋惜和遺憾," 沒想到蘋果出了這樣的牌 "。
作為全世界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之一,蘋果放棄造車,确實令行業震驚,畢竟憑借強大的盈利能力和巨額的研發投入,蘋果出手,常常 " 王炸 "。
但随着 AIGC 浪潮席卷手機行業,庫克或許也不得不做此選擇。和中國手機企業紛紛造車不同,從微軟、谷歌到英偉達,如今美國科技巨頭,幾乎都在集體 "all in AI"。
作為蘋果的競争對手,全球各大手機廠商在 AI 領網域也動作激進,給蘋果帶來了額外的危機感。就在上個月,三星發布了 S24 系列 "AI 手機 ",傳聞稱,庫克本人也參與了該場發布會。在 S24 系列上,三星帶來了一系列 AI 功能,其中包括 AI 圖片和視頻編輯、AI 影像搜索識别等。
而在華為、小米、OPPO、vivo 等廠商的發布會上,AI 功能也成為新的賣點,并且各家都在推進大模型上手機。就在這個春節前,OPPO 更是高調宣布進入 AI 手機時代,成立 AI 中心,打造全新一代 AI 手機。
可以說,和造車相比,在 AIGC 布局上,庫克更不能輸,畢竟和遲遲不能量產的蘋果汽車比起來,以 iPhone 為代表的電子消費才是蘋果萬億身家的命根子,而 AI 正在快速颠覆電子消費行業。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在全球主流手機廠商裡面,蘋果可以說是最早押注汽車行業的巨頭,比如今攪動汽車行業的華為、小米都要早。但現實是,小米花 1001 天就造出了小米 SU7,而蘋果花了十年,Apple Car 依舊蹤迹難尋。
其實早在 2014 年,蘋果就啟動了名為 " 泰坦計劃 " 的造車計劃,試圖造出一輛 L4 級别的無人駕駛電動汽車。但是該項目啟動後便一直困難重重,核心負責人也多次更換。
據不完全統計,造車十年,蘋果汽車項目至少更換了五次負責人。
2014 年,蘋果造車項目在前福特工程師 Steve Zadesky 的領導下啟動,後來又由前硬體部門主管 Dan Riccio 負責,随後領導權又到了 Bob Mansfield 手裡。
2018 年 8 月,特斯拉工程副總裁 Doug Field 加入蘋果,擔任蘋果汽車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但是他在 2021 年離職加入了福特汽車,随後蘋果方面任命 Kevin Lynch 為汽車項目的新負責人,直到這次宣布停止造車。
就在上個月,一周時間内就有兩名蘋果汽車的高管離職加入了特斯拉的頭号勁敵、美國電動汽車公司 Rivian,先是在蘋果任職四年的 Jonas Reinke 加入了 Rivian 擔任產品管理副總裁,然後是在蘋果工作了 25 年的硬體工程師副總裁 DJ Novotney 離職,并加入 Rivian 出任汽車項目高級副總裁。
蘋果汽車業務反復動蕩,與蘋果内部對自動駕駛路線的分歧有關,蘋果最初的目标,是造一款完全無人駕駛的 L4 級别電動汽車。為了實現這一目标,蘋果從谷歌、特斯拉等企業挖來大量技術人才。
2015 年,馬斯克曾經諷刺蘋果挖人的行為,當時蘋果汽車項目剛剛起步不久,從特斯拉挖了很多工程師和高管。" 他們雇走了我們炒掉的人。我們總是開玩笑管蘋果叫‘特斯拉墳墓’。如果你在特斯拉待不下去,就去蘋果幹活吧。"
為了實現 " 無人駕駛 ",蘋果過去十年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此前有報道稱,自 2017 年起,蘋果便利用雷克薩斯 SUV 進行路測,累計在美國各地測試了數十輛汽車。此外,蘋果還在曾屬于克萊斯勒的鳳凰城賽道上秘密測試了部分組件。
蘋果一直試圖做最酷的事情,但是 L4 級别的自動駕駛始終離我們太遠,落地量產一直面臨困境。從 2021 年開始,過去兩年多時間裡,蘋果自動駕駛團隊已經有多名高管相繼離職。
▲(蘋果自動駕駛測試車)
就在這次宣布放棄造車之前,上個月就有消息傳出,蘋果再次推遲了造車計劃,預計首款量產車型将于 2028 年才能上市,并且交付标準從 L4 降級至 L2+。
如今電動汽車行業風起雲湧,市場還能再等蘋果四年嗎?答案恐怕不甚樂觀,畢竟近期就連馬上将上市的小米汽車,也被不少人質疑造車太晚了,更何況是未見蹤影的蘋果汽車。
為何選擇放棄?
據知情人士披露,當地時間 2 月 27 日,蘋果在内部披露了放棄造車的消息,這一決定由蘋果首席運營官 Jeff Williams 和負責電動汽車項目的副總裁 Kevin Lynch 共同決定。
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蘋果放棄造車的一大背景是,不少蘋果高管對蘋果汽車的利潤表現持懷疑态度。蘋果旗下產品一直以高利潤率著稱,例如售價超過 1 萬元人民币的 iPhone 15 Pro max,其物料成本只有不到 5000 元,毛利率超過 50%。
據消息稱,蘋果此前曾設想将這款車的價格控制在 10 萬美元左右,但是公司内部高管擔心該價格會削弱產品的利潤率。與此同時,公司董事會對每年數億美元的持續投入也產生了擔憂。
而美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需求放緩,也讓蘋果進入該市場的動力減弱。就在不久前,特斯拉公開表示,今年的擴張速度将明顯放緩,瑞銀集團預測,今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将從 2023 年的 47% 銳減至 11%。
一系列原因造成了蘋果斷臂的結果,但一切也并非沒有預兆。
早在去年 9 月,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就曾表示,AppleCar 的開發目前似乎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可見性。如果蘋果不采取收購作為最佳策略進入汽車市場," 我懷疑蘋果汽車能否在未來幾年内大規模生產。"
就在上個月,庫克在和造車項目負責人 Kevin Lynch 開了一系列會議後,發出了 " 要麼完成交付,要麼完全取消 " 的最新指令。而目前來看,蘋果管理層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如今,蘋果的汽車項目将開始逐步縮減規模,其中的部抽成員将被調至人工智能部門,該部門由 John Giannandrea 領導,專注于生成式 AI 項目,這也是蘋果未來的工作重心。
十年造車計劃,一朝放棄,頭疼的還有蘋果汽車團隊超過 2000 名的員工。
報道稱,蘋果汽車團隊中包含了數百人的硬體工程師和汽車設計師,這些人可能會被分配到其他蘋果團隊,蘋果可能會因此裁員,但是目前還不确定裁員人數。不過蘋果拒絕就此消息進行評論。
停止造車令人感到遺憾,但是市場卻對此表示歡迎,該消息披露後,蘋果股價反而有所上漲,截至 2 月 28 日收盤,蘋果股價上漲約 1%,每股收于 182.63 美元。
在撤出汽車賽道之後,投資者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蘋果的 AI 戰略,據《金融時報》報道,蘋果的兩大股東挪威主權财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和法通保險(Legal & General)正在向公司施壓,要求其披露 AI 計劃。
蘋果以其賺錢能力聞名,蘋果手機、iPad 和 Mac 筆記型電腦的超高毛利支撐蘋果不斷投入研發,但是一家公司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據資料顯示,過去五年,蘋果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高達 1130 億美元。而就在去年 6 月,蘋果剛剛推出了首款混合現實頭顯 Vision Pro。
對于蘋果而言,如今更需要的,可能是将手中已有的事情做好,而不是繼續擴展新業務。
AI 之戰,蘋果輸不起
蘋果放棄造車,盡管令人惋惜,但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這一 " 壯士斷腕 " 的行為對蘋果公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從 Mac 電腦到 iPhone,再到 iPad,蘋果的產品力一直被行業稱道,尤其是在手機行業,每年蘋果手機僅推出有限的幾款機型,就屹立于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巅峰十數年不倒。
但如今,智能手機帶來的紅利早已耗盡,整個科技行業的目光都在被人工智能所吸引,AIGC 浪潮的來襲,将給整個電子消費產業鏈帶來巨大影響,也成為蘋果不能輸的戰役。
相比于微軟、谷歌等企業,蘋果在 AI 方面的動作要低調很多,但并非毫無動作。實際上 2023 年夏天,就有消息稱,蘋果正在開發對标 ChatGPT 的 AppleGPT。随後,彭 * 博社表示,蘋果搭建了自己的大語言模型 Ajax。去年 10 月,蘋果還低調推出了能夠理解影像的開源人工智能模型 Ferret。
2023 年 11 月,在蘋果的财報會議上,當被問及 AI 方面的問題時,庫克低調回應稱,蘋果 " 在這方面有計劃,并且正在進行投資,而且力度不小 "。
而據騰訊新聞日前報道中提到,到 2023 年,蘋果購買了多達 32 家 AI 初創公司,這是科技巨頭中數量最多的(谷歌 21 家,Meta18 家,微軟 17 家)。
作為這次曝光蘋果放棄造車的主角,科技記者馬克 · 古爾曼(Mark Gurman)此前也曾透露,蘋果計劃在即将到來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推出一系列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作為 IOS18 的一部分。此外還有媒體推測,蘋果的基礎大模型也有望于今年的 WWDC 上推出。
和其他科技公司相比,蘋果的行事風格一直比較低調,在成熟產品推出之前一般不會過多宣傳,而往往選擇在技術成熟之後帶給市場驚喜,就像當年喬布斯突然從檔案袋中掏出的 Mac 筆記型電腦、第一次點亮的 iPhone 手機一樣。
作為喬布斯的繼任者,庫克在過去十年推動蘋果先後跨越了一萬億和兩萬億美元的市值高峰,2023 年,蘋果更是超越三星成為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
但另一面是,自從 2010 年推出 iPad 以後,盡管蘋果也推出了類似 AirPods 這樣的成功產品,但是再也沒有誕生過影響力能比肩上述三大產品的 " 大件 ",蘋果至今仍站在喬布斯的肩膀上吃着當年的紅利。
蘋果汽車,和去年推出的 Vision Pro,都是庫克的一次豪賭,寄托了蘋果創造下一代流量入口的野心。
但是今年 2 月 Vision Pro 正式發售以後,盡管短期内帶來了搶購熱潮,但該產品所面臨的量產困境,以及正式發售後面臨的體驗短板,短期内似乎都無法再造 iPhone 和 iPad 的盛況。
如今面對 AI 對整個電子消費行業的重塑,相比于更加不确定地汽車業務,庫克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可能還是保住蘋果在消費電子領網域的王座。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