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備受争議的華熙生物現在怎麼樣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新眸,作者|王佳妍,編輯|鹿堯
作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產商和醫美第一股,外界對于華熙生物的争議從未停止。
據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華熙生物的四大護膚品牌營收增速出現明顯下滑,淨利潤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對比巅峰期 1400 億的市值,華熙生物兩年時間内市值蒸發超千億,縮水近 70%。
但現實情況是,國内護膚品市場正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23 年,中國護膚品市場規模已突破 2804 億元,同比增長 9.3%。比如珀萊雅、貝泰妮等國產品牌在 2023 前三季度也都實現了雙位數的營收增長,營收增速分别為 32.47%,18.51%。
換句話說,在國内護膚品市場一片繁榮時,華熙生物正在放慢腳步。在面臨外界的質疑時,華熙生物做出了這樣的回復:在流量紅利趨緩的背景下,現階段的增速放緩,實際上是公司主動做出的戰略調整。
然而,華熙生物所面臨的 " 危機 " 卻遠不止于此。近些年,功能性護膚品之外,它還将業務拓展到了功能性食品、肉毒素、重組膠原蛋白等多個賽道,試圖打造繼玻尿酸和功能性護膚品後的又一張王牌,但表現卻都不盡人意。顯而易見的是,這家處在巨浪中的大公司,還在尋找其他渡口。
華熙生物的轉型之路
某種程度上說,從 B 端跨越到 C 端,華熙生物的每一步都踩在了風口上。
這家公司最開始在 B 端出圈,是因為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玻尿酸的方式,取代了國内不太先進的動物組織提取法。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玻尿酸產量的飛躍提升,還打破了國内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華熙生物一躍成為世界玻尿酸的第一供應商,銷量一度占據全球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面向 B 端的原料和終端產品占據了總營收的 90% 以上。
轉折發生在 2018 年前後,随着玻尿酸產品供給端紅利期結束,業務增長見頂,華熙生物的利潤開始下滑,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通過大量的調研發現,由于濫用成分不健康的化妝品,皮膚過度敏感成了現代護膚品消費人群的一大痛點,消費者也更加看重產品的成分和功效。
基于這樣的認知,華熙生物以次抛滴眼液為靈感,針對功能性護膚,推出了國内首個玻尿酸次抛原液 " 潤百顏 "。" 無菌灌裝 " 能夠有效保持產品的新鮮度和活性,產品一次性用完即抛,避免了多次污染和氧化。這一理念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潤百顏很快成為華熙生物旗下第一個銷售額步入 10 億級的品牌。
眾所周知,在美妝行業裡,多品牌戰略已是一門顯學,例如手握數十個品牌的美妝巨頭歐萊雅,產品橫跨護膚、彩妝、香水、護發等領網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無獨有偶,除了潤百顏,華熙生物也相繼推出了抗衰老護膚品牌誇迪、針對油性肌膚的 BM 肌活,以及專為敏感肌膚設計的米蓓爾。其中潤百顏、誇迪的銷售額均已成功步入 10 億級,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華熙生物搶占了更多市場份額。
據統計,華熙生物旗下一度布局了高達十多個護膚品子品牌,覆蓋玻尿酸修護、敏感肌、抗初老等產品線。搭乘着流量紅利與功效護膚的熱潮,在 2018-2023 這五年的時間裡,華熙生物旗下的護膚品營收規模從 6 億元增長到 46 億元,營收占比超過 72%,成為繼玻尿酸之後的又一營收支柱。
遭遇困局
從國内的護膚品市場格局來看,以歐萊雅為首的國際品牌在中高端市場仍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2023 年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為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三者占據超 28% 的市場份額。近幾年顏值經濟的發展,護膚品将逐漸成為 Z 世代群體的必需品,這也讓國内越來越多的新玩家湧現在護膚品賽道。
在去年 618 以及雙 11 消費大促中,貝泰妮等國產品牌表現優異,珀萊雅在雙 11 期間首次登頂多個平台化妝品的銷量榜榜首。值得注意的是,華熙生物此前通過次抛精華這一品類,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了極高的辨識度,但随着可復美、歐詩漫、嬌潤泉相繼推出不同成效的次抛精華,它也不再是一個新鮮概念。
2022 年 ,華熙生物的營銷費用突破 24 億元,通過與薇娅等頭部名人合作,以及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推廣,這些在營銷上的大手筆投入,确實為華熙生物帶來了流量紅利和品牌知名度,2019 年,華熙生物對薇娅的依賴曾一度達到營收的 40%,與之相對應的是,華熙生物的營收增長了近三成。
有意思的是,相比很多人對可復美、珀萊雅、HBN,包括現在比較火的谷雨、稀物集等品牌如數家珍,華熙生物卻沒有一款真正意義上的 " 爆品 "。目前消費者對于華熙生物的品牌認知大都停留在了成分層面,記憶點并不在于產品本身。
除此以外,營銷上的不斷輸血,并沒有阻擋華熙生物的 " 領地 " 不斷被競争對手侵蝕,2023 年,華熙生物四大護膚品牌收入全線同比下滑,其中 BM 肌活同比降幅最大,高達 29.62%。如今流量越來越貴,品牌方的利潤空間将進一步縮減,過度依賴營銷留給企業的只有兩條路:要麼總部持續的燒錢輸血換取份額;要麼在成分和功效上打折,降低成本,留下降價空間。無論哪一種,都不是長遠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從财報上看,2022 年,華熙生物在功能性護膚品上的研發費用率為 6.8%。相比從 22.46% 增加到 47.95% 的銷售費用率,差距并不小。在資本看來,這對于一家自诩生物科技的公司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橫向對比來看,華熙生物的研發投入比例遠低于巨子生物,貝泰妮等同行。其核心專利甚至曾被曝出是依靠購買獲得,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 " 微生物發酵法 ",面對上交所問詢,華熙生物已經承認是從别的研究所收購而來的。
另一方面,產品功能上相似度和可替代性過高,兄弟品牌的產品之間也難免會存在競争。例如,潤百顏和誇迪都有推出玻尿酸原液產品,這些產品的主要成分都是透明質酸,具有保溼、抗皺等功效。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護膚品市場的更新換代很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風向,相比價格,他們更看重產品的實際功效。2023 後半程,華熙生物推出了 " 白紗布次抛 2.0"" 換顏修護霜 " 和 " 蘊能煥顏精華水 " 等產品,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矩陣,只是未能在市場上激起水花。
華熙生物的未來在哪裡?
華熙生物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創始人趙燕曾多次公開強調 " 華熙生物不是一家醫美公司,而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但是目前來看,其護膚品業務依然占據營收大頭。
為了轉型,華熙生物近幾年也進行了多番嘗試。比如在肉毒素市場一片火熱時,她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在玻尿酸之後的第二張王牌。為此,華熙生物 2015 年就開始布局,和韓國最大肉毒素公司 Medytox 籤約合作。但由于後者出現市場違規,且其肉毒毒素銷售執照或将被吊銷,雙方合作被迫終止。轟轟烈烈布局了幾年的業務,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華熙生物也錯失了這一風口的最佳布局時間。
近幾年的跌跌撞撞,華熙生物尋找了很多新的王牌,例如重組膠原蛋白,以及合成生物等。但重組膠原蛋白一度被認為是智商稅。就連趙燕也在公開場合表示,膠原蛋白在護膚品上用是個偽概念,因為吸收不了。随着脫發人群正在逐漸年輕化的痛點。華熙生物又于 2017 年收購了法國專業抗衰實驗 Revitacare,又快開始布局頭皮和毛發專業賽道。
2022 年,華熙生物将 " 合成生物 " 上升至公司戰略層面。在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趙燕看來,合成生物是通向未來科技最基礎的學科,在全球競争維度中,它甚至超過芯片。從 2010-2020 這十年間,全球合成生物融資規模從 4 億美元快速增長至 18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46%。麥肯錫分析預測在 2030-2040 年,合成生物學每年帶來的經濟影響将達到 1.8 萬億美元至 3.6 萬億美元。
華熙生物的這一布局顯然踩在風口之上,的确有望成為繼玻尿酸和功能性護膚品之後的下一張王牌。但是能不能飛起來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合成生物的投資是項長遠事業,截至目前華熙生物仍未有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生產的產品問世。
在外界看來,產品線太多往往容易失去聚焦,華熙生物的這些嘗試,要麼還在萌芽階段,目前來看短期内不會帶來大的營收突破,甚至還會給人留下大而不精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