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奇瑞、極狐、江淮、長安加入,華為智選車好起來了!,歡迎閱讀。
自華為以供應商的身份入局車圈以來,外界關于華為是否親自下場造車、傳統車企的客戶接受度,質疑不斷。
目前看,針對華為的零部件供應、 HI 模式和智選車模式三大業務,智選車模式營收基本平衡, HI 模式比較燒錢,且無法體現出華為對車企賦能的全部實力,随着高管變動與業務方向的不斷調整,智選車正在成為主力。
* 圖片來源餘承東微博
但今年以來,在價格戰、產品更新緩慢等因素的影響下,華為與賽力斯聯手打造的問界,銷量表現不佳,作為去年最大的黑馬,問界月銷均破萬輛左右,而今年僅在 0.5 萬輛徘徊。
這也讓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前途,蒙上了一層迷霧。
不過,就在最近,奇瑞、極狐和江淮多家傳統車企,宣布加入智選車模式,這顯然将會給華為構建的生态聯盟,注入新力量。
不僅如此,長安與華為籤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定,也證明了華為在智能化領網域的技術實力。咱們來分析一下,各路合作夥伴的加入,将會給華為智選車帶來怎樣的改變?
華為需要更強的合作夥伴?
鴻蒙座艙、高階智駕輔助,在華為的技術輸出下,問界 M5 一上市,就站在了智能汽車的高位。
尤其是在消費者對相關領網域需求提升之後,問界在尖端科技技術上,是擁有比較突出的競争力的。同時,華為也一直在及時的針對鴻蒙車機與智駕輔助進行 OTA 更新,產品的更新速度也可圈可點。
但對于汽車來說,技術只是競争的一個層面,其他還關乎外觀、内飾、底盤等多個維度,而問界 M5 的前身 SF5 已上市有段時間,車型面臨中期改款。
可除了技術,其他方面的變化并不大,這也影響了整體的新鮮感與競争力。側面也反映了賽力斯在傳統制造領網域,關于更新速度與體系力的不足。
對比之下,無論奇瑞、江淮、長安,還是背靠北汽的極狐,都是在車市運作數十年的頭部 / 腰部品牌,在整車制造領網域的實力,遠超賽力斯,這也能夠讓華為的智能技術,更好地落地到產品。
強強聯合之下,車型的豐富程度與品質,也将會有正向的結果,對于喜歡華為的消費者來說,多家車企入局智選車顯然是好事,起碼有了更多的選擇。
傳統車企放下 " 面子 " 了?
還記得在華為剛入圈時,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曾 " 潑冷水 "。
表示:絕不接受,如果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相關領網域,就會被它們 " 牽着鼻子走 ",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只剩下 " 一副空殼 ",擔心徹底淪為代工廠。
比較諷刺的是,上汽拒絕與華為合作後不久,轉身擁抱中興,雙方将在汽車作業系統和車規級芯片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也順帶推翻了 " 靈魂論 "。
在智能化領網域,像特斯拉、蔚小理等擁有全棧式研發能力的車企,只是少數。
而智能駕駛輔助、智能座艙、三電系統等,燒錢又考驗技術研發實力,相比傳統制造領網域,軟硬體的融合也是對汽車行業的挑戰,強如大眾、奧迪,也不得不轉而考慮中國車企的技術平台。
在各類領網域的快速迭代下,實力強的大廠确實有資本選擇自研,将核心抓在手中,但考慮到時間與資金成本,合作開發同樣是一種途徑。
這也代表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且在外部壓力上,智能化領網域的搭台唱戲,只是基礎,按照馬斯克的規劃,特斯拉甚至可以向其他車企免費開放 FSD 技術,後期再通過軟體訂閱實現盈利。
想要與之抗衡,提速是國產車企面對的共同問題。就在不久前,餘承東曾表示:不與華為合作,車企很難活下去。
背後的底氣很直接,華為每年投資 100 億元,有 7000 個工程師,即便對于行業巨頭車企,想要追上都是非常困難的,合作不僅可以抵抗風險,還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最終實現共赢的目的。
根本原因是,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正在打破汽車行業動力、底盤等傳統技術壁壘。
" 孩子 " 多了會打架嗎?
至于華為智選車内部,在不同品牌加入之後,新車之間是否存在内耗,銷售與售後體系又該怎樣整合呢?
餘承東此前曾表示:智選車模式下,新車規劃都是不衝突的,有的做 SUV,有的做轎車,有的做 MPV;有的做 B+ 級的車,有的做 C 級車,有的做 D 級車,每個車廠做的產品是不重疊的。
就目前的信息來看,問界主攻 SUV;但華為與奇瑞的合作,不僅有轎車,也有 SUV 車型;與極狐的合作為轎車;與江淮的合作為 MPV。
雖然可以通過不同級别劃分,來呈現出區别,但售價區間就擺在那裡,面對如此多密集的車型,價格跨度會是一個大問題。
* 圖片來源汽車之家
順帶說一句,此前有分析師表示:華為與江淮合作的 MPV 為百萬級,年銷量目标為 5 萬台。老狐覺得不太靠譜,作為标杆,埃爾法的年銷量僅在 2 萬輛左右。
另外,通過圖片來看,新車大小、造型基本看齊騰勢 D9,或為 30 萬級車型。
另一個方面,對于合作夥伴來說,華為智選車的產品是補充還是取代?自家的同款車型如何避免内耗,同樣是定價上需要考慮的問題。
更重要的還有銷售與售後體系,不同品牌的車,出現在同一個門店,該如何均衡產品之間的推薦率與曝光率。不同的配件與維修标準,又該怎樣建立标準化的運營機制?
對于華為的資源整合能力,有着相當大的考驗。
總的來說,随着 4 家合作夥伴的入局,華為智選車模式顯然要放手大幹一場。
根據規劃,華為車 BU 需在 2025 年實現盈利,智選車與 HI 模式要疊加超過 100 萬輛。目前,HI 模式不明朗,問界累計不到 20 萬輛,還有 2 年多的視窗期,盡管局面向好,但華為智選車也并不輕松。
參考資料:
餘承東微博、汽車之家
編輯: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