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華為固然偉大,但請放下架子,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原本以技術創新和合作為本的華為,如今在一些合作夥伴眼中,卻成了 " 技術獨裁者 " 的代名詞。
作者丨易 天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靳鵬輝
此時的華為,恰如彼時的寧德時代,也到了風口浪尖的時候。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中,每一個領軍企業都有其獨特的歷程和故事。而當這些企業走到某個關鍵時刻,它們往往會成為公眾和市場的焦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關注和壓力。
和寧德時代一樣,入局汽車產業的華為也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質疑。在智能汽車這一新興領網域中,華為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儲備和創新能力,迅速成為了行業的焦點。然而,與其合作的汽車制造商們在這場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卻展現出了不同的應對态度和策略。
華為與各大汽車制造商的合作既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也引發了一系列的争議和風波。從技術整合到市場策略,從合作模式到利益分配,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變數和不确定性。而這些變數和不确定性,不僅考驗着華為,也牽動着整個行業的神經。
最典型也是最近掀起波瀾的,包括了奇瑞、長安、賽力斯和極狐等一眾合作夥伴的身影。在與華為的合作過程中,它們不僅面臨着技術整合、市場定位等共性問題,在與華為攜手共進的同時,也在經歷着各自的利益交織與策略博弈。
4 個夥伴 " 不堪其擾 "
随着智能化和電動化趨勢的加速,汽車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然而,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并未給所有合作夥伴帶來預期的順利與成功。在一些合作案例中,華為的強勢姿态和策略反而引發了合作夥伴的不滿和反彈,這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挑戰與摩擦?
奇瑞汽車與華為的合作曾被寄予厚望,最初被外界視為是傳統汽車制造商借助科技巨頭實現技術躍遷的典型案例。然而,智界 S7 的難產卻将雙方的合作關系推向了風口浪尖。從疑似奇瑞員工的爆料中,雖然被奇瑞方面快速辟謠,但我們可以窺見一些端倪。
華為在智界 S7 項目中占據了絕對的技術主導地位,車機系統完全由華為提供。然而,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華為卻未能及時向奇瑞交付必要的軟體版本,甚至領導試駕車的軟體都需要華為工程師手動刷寫,這種情況無疑嚴重影響了智界 S7 的研發進度和交付計劃。
更令奇瑞感到不滿的是,華為在合作中的态度顯得不夠尊重。面對智界 S7 難產的問題,華為方面似乎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反而将責任推給了奇瑞。奇瑞高層甚至因此引咎辭職,可見雙方矛盾的嚴重性,也使得雙方的合作關系雪上加霜。
與奇瑞相比,長安汽車對華為的批評則更加直接和嚴厲。在長安汽車全球夥伴大會上,董事長朱華榮對華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朱華榮認為,華為在發布產品和廣告時過于誇張,甚至誤導消費者,這與長安汽車的價值觀嚴重不符。
朱華榮的憤怒不僅僅是針對華為的產品和廣告策略,更是對華為在整個汽車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擔憂。在朱華榮看來,華為的一些做法正在破壞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這對于長安汽車這樣的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與奇瑞和長安不同,賽力斯在與華為的合作中似乎找到了新的生機,明面上看是赢家,實際上賽力斯也算是輸家。近年來持續虧損的賽力斯在與華為合作後,虧損情況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
這讓賽力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需要華為的技術和品牌支持來提振市場表現;另一方面需要承受與華為合作帶來的高昂成本和壓力。但即便如此,賽力斯依然選擇相信華為,期待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難。
對于賽力斯而言,與華為的合作無疑是一場豪賭。賽力斯在合作中失去了對技術的掌控權和市場的主導權,這使得賽力斯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不确定性。包括持續的虧損,以及自身推出藍電品牌的不溫不火,都讓賽力斯獨自面對着巨大挑戰。
極狐汽車的困境在于,盡管與華為展開了深度合作,但并未能借助華為的力量實現突圍。極狐汽車原本希望通過與華為的合作來提升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并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然而在實際合作中極狐汽車卻發現自己成了華為戰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極狐曾對與華為的合作抱有頗高的期待,希望能夠借助華為的力量實現品牌突圍。然而,随着華為 HI 模式與智選車兩種模式合作車型的相繼落地,極狐卻發現自己成了背景板。為了擺脫困境,極狐汽車不得不尋求新的突破點和發展方向包括轉型。
無論是奇瑞的 " 掀桌子 " 式做法、長安的 " 重拳出擊 ",還是賽力斯的 " 苟且偷生 "、極狐的 " 敢怒不敢言 ",這些事件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華為在與其合作夥伴的關系處理上顯得過于霸道。
作為一家技術實力雄厚的企業,華為自然有着自己的标準和要求。然而,在與合作夥伴的合作過程中,過于霸道和強勢的做法往往會引發對方的反感和不滿。這不僅不利于合作的順利進行,還可能對雙方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霸道的 " 技術獨裁者 "?
從表面上看,智界 S7 難產的原因是華為未能及時交付軟體版本,導致項目進度受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雙方在合作中的戰略定位和技術主導權方面的分歧,這背後反映的是雙方在合作理念、利益分配和技術掌控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奇瑞作為傳統汽車制造商,希望通過與華為的合作來提升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并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然而,在實際合作中,奇瑞卻發現自己淪為了華為的 " 打工仔 ",不僅在技術方面受到華為的嚴格限制,而且在市場方面也難以擺脫華為的影響。
與奇瑞相比,長安汽車在與華為的合作中表現出了更加堅定的态度和更加明确的策略。面對華為在營銷和產品發布方面的強勢地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發聲,批評華為的行為不符合長安的價值觀和對社會負責的精神。這無疑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也是一次必要的突圍。
在與華為的合作中,長安始終堅持自己的品牌理念和市場定位,不願被華為的光芒所掩蓋。因此,當華為的行為觸及到長安的底線時,長安選擇了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對。這種堅守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基于對市場和消費者的深刻理解。長安汽車明白,在智能汽車時代,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依然至關重要。
賽力斯與華為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每一步都充滿了變數和挑戰。作為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汽車制造商,賽力斯在這場合作中無疑被置于了一個較為被動的位置。這不僅體現在雙方的談判力度上,更體現在後續的合作模式和資源分配中。
在合作初期,華為的高标準和嚴要求就讓賽力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在技術研發上與華為保持同步,賽力斯不得不加大在研發領網域的投入,包括引進新技術、培訓人才以及優化生產流程等。這些舉措無疑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對于規模有限的賽力斯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更為嚴峻的是,與華為的合作并未給賽力斯帶來預期中的市場回報和品牌影響力提升。盡管賽力斯在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市場表現卻依然不盡如人意。虧損的陰影如同夢魇般籠罩着這家企業,讓其在與華為的合作中愈發顯得力不從心。
極狐汽車在與華為的合作中經歷了從期待到失望的心路歷程,作為北汽集團旗下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極狐曾對與華為的合作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借助華為的力量實現品牌突圍和市場拓展。然而,現實卻給了極狐一記沉重的打擊。
與華為的合作并未給極狐帶來預期中的曝光度和關注度提升,反而讓其陷入了被邊緣化的境地。華為 HI 模式與智選車兩種模式合作車型的相繼落地讓極狐感到無奈和沮喪,而銷量不佳和市場表現平平更是讓極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華為在汽車領網域的合作策略,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一連串的漣漪和反思。其強勢的技術掌控姿态、對短期利益的過分追求以及對合作夥伴的尊重缺失,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合作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汽車這個高度復雜且需要多方協同的產業中,華為的 " 技術霸權 " 無疑破壞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這種做法不僅與汽車行業的開放、協同精神背道而馳,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華為自身的形象和聲譽。原本以技術創新和合作為本的華為,如今在一些合作夥伴眼中,卻成了 " 技術獨裁者 " 的代名詞。
缺乏對合作夥伴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合作過程中,華為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合作夥伴的訴求和利益。這種 " 一言堂 " 做法不僅難以達成共識和形成合力,更可能導致合作效果不佳甚至出現矛盾和衝突。長此以往,這不僅會損害華為與合作夥伴之間的關系,也會對華為在汽車領網域的整體布局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毫無疑問,在這場利益交織與策略博弈中,各方都在努力尋求自身的突破和發展機遇。然而,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風波都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和思考:在智能汽車時代的大潮中,傳統汽車制造商與科技巨頭的合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