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華為海思重回前五,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迎來「新戰事」,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今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預計同比收縮 5%,達到 12 億部。不過,從四季度的表現來看,整體呈現出回暖的迹象。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将同比增長 3%。
IDC 分析師郭天翔也對钛媒體 App 表示," 随着上遊物料庫存水位趨于正常,廠商的渠道庫存也在下降,加上年終的多次促銷,今年 Q4 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都有很大概率回到正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終端市場的競争,不僅僅是手機廠商之間的角逐,市場大環境的好壞,與產品結構的變化,也将對上遊的芯片廠商造成一定影響。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 AP(應用處理器)報告顯示,聯發科以 33% 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高通則依靠旗艦處理器,以 40% 的收入份額主導了智能手機 AP 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華為 Mate 60 系列的大賣,三季度華為海思以 3% 的收入份額,重回市場前五名。有機構預計,到今年年底,華為 Mate60 系列出貨量将在 2000 萬台左右,華為手機全年出貨量預計在 4000 萬— 5000 萬台。年底,華為 nova12 系列的開售,也将進一步推動海思收入的增加。
另外,伴随着手機端側大模型的搭載,手機芯片廠商高端角逐的方向也轉向了 "AI Phone"。Counterpoint 預計,2023 年生成式 AI 智能手機出貨量将在 4700 萬支左右,在整體智能手機中占比約 4%。2024 年出貨量有望突破 1 億支,占比提升至 8%。
此前,聯發科和高通均表明了對 AI 能力的重視以及投入力度。钛媒體 App 認為,端側 AI 能力,将成為手機處理器格局重塑的重要推動力。在做好原有性能提升的同時,更強的 AI 運載能力,也将在利潤更高的高端市場占據更多的份額。
聯發科賣得多,不如高通的收入高
如今的智能手機行業,不同于 " 百花齊放 " 的終端品牌,處理器市場的玩家較為固定,市場定位也更清晰。
蘋果A 系列處理器為 iPhone 專用,出貨量的多少完全取決于 iPhone 的銷量;安卓陣營基本是高通和聯發科的争奪,二者各個產品線均覆蓋,但性能以及品牌上的差異,使得高通在旗艦市場更占優,也成為安卓旗艦的首選。
從三季度的數據來看,得益于中低端智能手機需求的回暖,聯發科天玑 7000 系列的出貨量進一步增多,推動其拿到了 33% 的市場份額。高通位居第二,市場份額達 28%。9 月,iPhone15 系列的發布與開售,推動蘋果A 系列處理器出貨量的增長,拿下了 18% 的市場份額。
不過,市場份額高并不代表收入以及利潤也高,聯發科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但更多的是中低端處理器,因此在收入上并不占優勢。數據顯示,三季度聯發科的收入份額為 15%。
對比之下,高通則是以 40% 的份額主導了三季度的智能手機 AP 市場,骁龍 8 Gen 2 以及中端旗艦處理器被更多的終端廠商所搭載,進一步推動了其收入的增長。
蘋果亦是如此,以 18% 的市場份額拿到了 31% 的市場收入。公開信息顯示,iPhone15 Pro 系列搭載的 A17 Pro 處理器,采用了 3nm 工藝,成本更高,使得其價格也更高,收入份額從而也增長了 23%。
華為海思重回前五,不到 0.2% 的份額拿走 3% 的收入
在 Counterpoint 公布的榜單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久違的身影。三季度,華為海思以 3% 的收入份額,重返行業前五。至于具體的銷售份額,榜單中并沒有透露。不過,由于排在瓴盛科技(JLQ)之後,可以得知海思的份額還不到 0.2%。
8 月 29 日,華為 Mate60 Pro 未發先售,引發市場的哄搶,而後又上架了 Mate60 标準版等系列產品,也是一機難求。數據顯示,在華為 Mate60 Pro 發布後,華為手機的周銷量高速增長。
Counterpoint 分析師 Ivan lam 對钛媒體 App 表示,華為的回歸,對每一家手機品牌都會有影響,尤其是排名相近的品牌。華為 Mate60 系列的熱賣将進一步影響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格局,估計 Q4 在排名上會有一個波動。
來自 Counterpoint 的數據顯示,華為第三季度手機銷量同比增長 37%,在十月的這四周内增長達 83%,Mate60 系列依舊是供不應求,二級市場加價在千元以上。有機構預計,到今年年底,華為 Mate60 系列出貨量将在 2000 萬台左右,華為手機全年出貨量預計在 4000 萬—— 5000 萬台。
華為 Mate60 系列的大賣對上遊的芯片廠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位業内產業鏈人士向我們透露,華為的回歸在高通、聯發科的預料内,只是沒想到那麼快," 華為的攻勢很強勁,除非高通、聯發科在體驗上能帶來質的突破,進而引發一波換機潮。"
此前,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發文稱,2022、2023 年華為向高通分别采購了 2300-2500 萬、4000-4200 萬顆手機 SoC,如果華為明年全部采用自家的芯片,那麼高通就會失去這部分訂單。
同時,他還預計,高通在 2024 年對中國手機品牌的 SoC 出貨量,将因為華為采用自家處理器而較 2023 年至少減少 5000 萬 -6000 萬顆,而且預期持續逐年減少。
12 月 26 日,華為 nova12 系列将正式發布,消息稱 Pro 和 Ultra 會搭載麒麟 9000S 的降頻版本。作為華為手機旗下走量的系列產品,博主 " 手機晶片達人 " 曾發文稱,nova12 系列的備貨量遠超華為 Mate60 系列,是 2、3 千萬級别,對其它安卓手機銷量有巨大的影響。
钛媒體 App 從華為商城看到,華為 nova12 系列的預約量已達 166 萬。可以預見的是,伴随着華為手機重回正軌,海思的銷售以及收入份額将加速增長。
" 海思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具有較強的實力。受制裁的影響,海思在 2022 年的芯片出貨量大幅下降,"Counterpoint 研究分析師 Archie Zhang 對钛媒體 App 表示," 但是随着麒麟 9000s 芯片成功量產,2023 年海思的市場份額将會有所恢復。同時,除手機之外的其他領網域包括伺服器、AI 算力芯片方面,其相應產品也會幫助海思恢復其市場份額。"
"AI Phone" 時代來臨,手機處理器格局或将重塑
" 消費電子行業是長周期行業,影響最大的因子從來不是經濟周期,而是創新周期 ",對于手機行業這一輪的大滑坡,榮耀 CEO 趙明如是說。現如今,手機換機周期的增長,大部分的原因便在于創新匮乏上,傳導至整個產業鏈,使得上下遊都在 " 渡劫 "。
今年,在 AI 大模型的熱潮下,PC、手機等終端產業被激活,也讓上遊芯片廠商有了新的競争點。根據 IDC 預測,到 2026 年,中國市場近 50% 的終端設備處理器将帶有 AI 技術。
Counterpoint 也預計,2023 年生成式 AI 智能手機出貨量将在 4700 萬支左右,2024 年出貨量有望突破 1 億支,2027 年出貨量有望達到 5.22 億支,占智能手機比重 40% —— 2023-2027 年復合成長率達 83%。
Counterpoint 高級分析師分析師 Ivan Lam 對钛媒體 App 指出," 當下 AI 的滲透,最終會成為一個必須具備的智能手機的功能之一。而換機,在理性消費盛行情況下,更多是性能不足的時候才考慮。"
各手機廠商 AI 大模型,钛媒體 App 制圖
作為年銷量超 10 億的終端,手機一直是被認為所有新技術的最佳應用載體。目前,華為、小米、OPPO、vivo 等手機廠商均已發布搭載了端側大模型的旗艦新品。相比較雲端大模型,端側大模型在隐私安全以及相應速度上都更有保障。
Canalys 分析師鍾曉磊告訴钛媒體 App," 大模型運行在手機本地,比起雲端延遲更低,離線運行也可以更好地保護用戶隐私。"
在終端需求的激發下,也會倒逼手機在硬體性能上的提升,比如增加存儲、續航以及 NPU 等芯片的研發。民生證券曾發布研究報告稱," 小型化 " 和 " 離線化 " 模型出現,邊緣側終端和芯片迭代有望加速。
目前,高通、聯發科也都相繼發布在端側跑通大模型的最新旗艦芯片,比如第三代骁龍 8 移動平台能在終端跑通 100 億參數大模型,天玑 9300 則可以支持終端運行 10 億、70 億、130 億、至高 330 億參數的 AI 大語言模型。
钛媒體 App 認為,這次 AI 大模型熱潮無論是對于終端市場還是上遊芯片市場都是一次格局重塑的機會,尤其是在華為回歸後,大盤裡又多了一個有力的對手。對聯發科來說,之前一直想在高端市場有所建樹,"AI Phone" 也成為又一次證明自己的機遇。
不過,"AI Phone" 在給上下遊帶來增量的同時,也要謹防行業出現噱頭大于實際的情況,需要芯片與終端廠商合力調教,通過軟硬體的優化來提升效率。如果單單是為了迭代而盲目地搭載所謂的 AI 芯片,只會讓終端市場的換機周期再一次延長。(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杜志強,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