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政策加碼,反彈持續,看看數據視角下港股8月會怎麼走?,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滿投财經
政策加碼,反彈持續,看看數據視角下港股 8 月會怎麼走?
在國内政策預期升溫的影響下,市場資金回流明顯,國内股票市場的反彈還在繼續。
截至 7 月 31 日收盤,恒生指數重新回到 20000 點之上,日内漲幅達 0.82%,最高漲至 2.2%;恒生科技指數早盤一度漲至 5%,最終報收 1.87%。截至 7 月 31 日,恒生科技指數 7 月整月上漲達 16%,恒生指數漲超 6%。
在 7 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結束後,市場自然會把目光投向不遠處的 8 月,那麼 8 月資本市場會如何表現?市場是短暫回頭?還是會走向牛市?在資金層面上,港股市場的主力又會出現在哪個賽道上?
政策加碼帶動内外資金流入港股
7 月 24 日以來,随着國内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積極表态,國内市場整體維持亮眼走勢。截至 2023 年 7 月 28 日,恒生指數周漲幅達到 4.4%,和上證指數、滬深 300 一同跑赢全球指數,拉起了反彈的大旗。
糾其原因,政策因素帶來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在政治局會議中,會議提及了對消費行業的政策推新,淡化 " 房住不炒 " 的房地產政策,并提出提升資本市場活躍度。從港股市場近期的盤面來看,截至 7 月 28 日,醫藥、非必需消費行業表現最好,其次為地產建築業。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互聯網行業受益于消費概念,整體漲幅同樣亮眼,類似美團(03690.HK)、哔哩哔哩(09626.HK)、快手(01024.HK)等标的漲幅均在 10% 以上。
具體表現形式上,資金流入是最主要的誘因,其中既有來自國内的資金,也有來自國外的。截至 7 月 28 日,港股通累計總成交額達到 1601.09 億元,其中買入成交額達到 869.79 億元,淨流入金額達到 138.49 億元,周變動幅度達到 244.5%,來自國内的資金流入明顯。細分行業來看,最大淨流入軟體與服務行業,最大淨流出為銀行行業。
在海外資金方面,根據 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 7 月 21 日至 7 月 28 日之間,外資中介資金周内淨流入達到 45 億港元,其中最大淨流入為保險行業,最大淨流出軟體與服務行業,和國内資金流向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港股内、外資最大的共識是淨流入制藥行業,淨流出銀行。在軟體、汽車零部件等領網域,外資和南向資金出現了一定分歧。
具體到個股來看,截至 7 月 28 日收盤,南向資金最大淨流入的前五名個股為快手(01024.HK)、騰訊(00700.HK)、康龍化成(03759.HK)、美團(03690.HK)和小鵬汽車(09868.HK)。而外資中介資金最大淨流入的 5 只個股為友邦保險(01299.HK)、偉祿集團(01169.HK)、商湯(00020.HK)、聯想集團(00992.HK)和工商銀行(01398.HK)。
數據驗證缺乏," 牛回速歸 " 尚需時間
從歷史上看,在高層會議對資本市場進行表态後,國内股市的定價會明顯傾向于看多、積極。如 2012 年的 " 股市信心論 ",2015 年 9 月股災後提出 " 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本次 7 月 24 日的 " 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 表态罕見,對市場的提振反饋也相當明顯。
然而信心帶來的驅動往往是暫時的,真正能夠反轉股市趨勢的決定性因素依舊是經濟數據。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A 股 & 港股上半年的走勢不佳,反映的也是國内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情況,若想實現明确的風格切換,從科技 TMT 轉向周期,還需要後續政策的切實落地,或是經濟連續 2~3 個季度向上的過程,而這些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
國内方面,擴内需增消費被視為帶動國内經濟回暖的主要方向,但為此需要的落地政策配合要求較高,或許還會出現 2021 年 " 消費券 " 促消費的政策浪潮。在其他數據方面,出口數據依舊承壓,地產修復還需要時間,且需要政策協助。随着穩增長政策逐步出台,上述數據得到修復," 牛回速歸 " 才有望成為現實。
而在海外流動性方面,7 月 26 日,美聯儲在 FOMC 會議後宣布加息 25bp,美聯儲理事會一致投票同意将聯邦基金利率目标區間升至 5.25%-5.5% 的水平,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由于通脹數據超預期改善,且經濟維持溫和擴張,美國似乎已經從年初的經濟窘境中走了出來,美聯儲也不再認為 " 經濟會陷入衰退 ",因此一季度 & 二季度預測的加息停止時期可能會進一步後延,對海外流動性產生影響。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息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首次提出願意在通脹回落至 2% 之前就停止加息,被市場解讀為鴿派信号,若後續美聯儲能夠将停止加息的計劃提上日程,對流動性帶來的寬松效應也有望利好港股市場的表現。
業績視窗敏感度高,關注優質賽道 + 績優股
截至 7 月 30 日,港股整體以及大部分行業估值仍舊處于一個較低的位置。恒生指數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估值處于較低的水平。和歷史相比,截至 2023 年 7 月 28 日,恒生指數向前 12 個月預測市盈率為 9.73 倍,處于歷史均值下方 1 倍标準差以下,存在上行修復區間。
随着經濟悲觀預期的向上修正,港股是存在估值修復機會的,但這需要經濟數據來驗證。當前背景下,支撐港股反彈持續的主要因素還是來自情緒,即政策支持帶來的未來預期向好,而除此之外,能夠驗證修復的因素則主要來源于業績預期。
從近期的個股漲幅來看,港股市場當前對業績預期的敏感度較高,公布業績超出預期的标的往往在估值方面也得到了明顯的漲幅,比如明源雲(00909.HK)、金蝶國際(00268.HK)、海信家電(00921.HK)等業績表現良好的企業,在過去一周中分别實現了 31%、20%、6.66% 的漲幅。
結合當前港股市場的環境,受到資金關注的行業、處于低估值的行業,其中的個股表現或許會出現分化,處于上述行業且業績較好的公司将得到明顯的資金關注,投資者可關注相關标的的業績預期,獲取超額收益。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