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5年收藏一千多部膠片拷貝,他想建一座老電影博物館,歡迎閱讀。
炎炎夏日,各大影院人氣火爆,吹着空調喝着飲料看部電影,是如今市民們的不二選擇。相比之下,過去街裡街坊圍坐在一起,觀看露天放映的膠片電影,已成為一代人的珍貴回憶。在蘇州吳江,有一名愛好電影收藏的企業家吳方忠,他花了 5 年的時間,收藏了一千多部膠片電影拷貝,只為了留住歷史、留住歲月的印記。8 月 3 日,吳方忠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說:" 我想讓子孫後代看看,這是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記憶。"
△ 吳方忠在清理放映機上的灰塵
各種型号膠片應有盡有,常年 24 小時恒溫保管
吳方忠是吳江當地的一名企業家,所有收藏來的 " 寶貝 " 都專門存放在他公司 5 樓的庫房裡。據他介紹,不同型号的膠片、不同年代的電影放映機、數以百計的幾乎絕版的放映機配件、與電影相關的各種珍貴資料 ……500 平方米的 " 老電影片庫 " 可謂應有盡有。走進庫房,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巨大的幕布,幕布正前方擺放着一台台老式放映機," 我每天都會打理,空的時候修復下放映機,時常還會用放映機放電影,給朋友們看,順便測試下機器的放映效果。" 吳方忠介紹,庫房裡的每一台機器經過自己的修復,都可以正常運轉。
△ 吳方忠收藏的放映機
說話間,吳方忠帶着記者來到了一扇白色房門前,打開門,一絲涼意撲面而來。屋内的架子上放着各種老電影膠片拷貝,8 毫米、9.5 毫米、16 毫米、35 毫米、70 毫米膠片,還有中國特有的 8.75 毫米膠片,全部分門别類地整理存放,其中不少裝膠片的鐵盒已生了鏽。
△ 吳方忠收藏的電影膠片
吳方忠介紹,膠片的儲存要求很高,房間必須保證通風、防塵、防潮、防火,還要避免膠片受到強光照射。" 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溼度,如果溼度過高,膠片就會粘連在一起,時間一長膠片就成廢片了。" 為此,吳方忠不惜成本地在庫房安裝 24 小時恒溫空調,并專門為這些拷貝定制鋁質片箱,層層加以保護,盡可能延長膠片的壽命。" 這個房間的溫度常年控制在 20 ℃以下,溼度保持在 45 ℃左右。" 吳方忠說。
△ 吳方忠收藏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電影票
《閃閃的紅星》《解放大西北》《建國大業》《寶貝計劃》…… 無論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是近些年的優秀電影,這裡統統都有。在吳方忠看來,一部電影能反映拍攝時所處的那個時代,通過它記錄下來的東西,能看到當時的生活風貌、社會發展。因此,每次收到電影膠片,吳方忠總會耐下性子仔仔細細檢查,将散亂的膠片一一捋順,撣去灰塵,再上一層蠟,然後才收起來存放。
5 年收藏一千多部膠片電影拷貝,只為一份情懷
吳方忠與這些老電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為他的童年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露天電影。他說,那時候知道要放露天電影,鄉親們就像過年一樣開心。" 我們吳江是水鄉,放映員都是坐着船,載着機器,順着河流,一路劃船到鄉下給我們放電影。每到傍晚,大家手裡拿着椅子、胳膊夾着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非常熱鬧。" 吳方忠回憶說,有時候一個電影拷貝幾個場地同時放,還要等跑片員送片,甚至等到半夜。那種期待和迫切是現在人們打開手機、走進影院所體會不到的。
△ 吳方忠收藏的放映機和手工畫
上世紀七十年代,熱愛電影的吳方忠成了一名電影放映員。3 年的工作經歷,讓他近距離了解電影,摸透了膠片放映機的性能,對他日後收藏、維修老式放映機有很大幫助。随着社會的發展,膠片電影也有淡出人們生活的那一天。離開放映員崗位後,吳方忠開始經商,經過二十幾年的打拼,他積累了一些财富,但他的生活卻與電影日漸疏離。"2017 年元旦,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得知 1956 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神話題材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一個拷貝,在海外拍賣引發關注。我本身喜歡戲曲,不希望這些東西流落海外,所以就收藏了回來。" 從那之後,吳方忠正式開啟了他的電影收藏之路。
5 年來,他 " 揮霍 " 四百多萬元,收藏了一千多部膠片電影拷貝,近五十台各種型号的電影放映機,數以百計的各種幾乎絕版的放映機配件,數以千計的各種珍貴電影資料。這期間,吳方忠線上加入全國收藏老電影膠片的聯絡群,随時随地了解老電影膠片的信息,線下又四處找電影發行公司打聽信息。" 這些電影膠片都是很珍貴的歷史記憶,所以我收藏它們‘只進不出’,不會出賣以此牟利。不過,今年的一次收藏經歷讓我内心觸動很大。" 吳方忠說,他在網上認識了一名 71 歲的電影收藏愛好者萬先生,老人一家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生活拮據,無奈之下,決定将收藏多年的電影膠片賣出去,以緩解家裡的經濟壓力。見此情形,吳方忠内心十分動容,趕赴湖南找到老人,将電影膠片收了回來。
" 很多離退休老人來這看過收藏的電影後,都感覺又回到了童年時代。他們和我一樣,也想讓子孫後代了解爺爺奶奶的童年是什麼樣子。"5 年收藏之路,種種經歷,種種感悟,讓吳方忠萌生了新的想法——建立一座老電影博物館,讓藏品面向社會,用于參觀、研學,讓年輕一代了解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現代快報 + 記者 徐曉安
(校對 李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