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英偉達值14萬億嗎?,歡迎閱讀。
淘金的算不過賣鏟子的。
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黎明
編輯 | 魏佳
如果大模型是淘金熱,英偉達就是賣鏟人。科技巨頭、創業公司、中東土豪,把大把的錢送給英偉達,換成 AI 芯片去開發大模型。
大模型是不是金礦不重要,手裡有沒有鏟子很重要。作為底層算力的提供方,英偉達從大模型軍備競賽中獲益。眾人哄搶,造成 " 一鏟難求 ",英偉達被推上神壇。
2024 年以來,英偉達的股價上漲超過 60%,而在 2023 年它已經漲了兩倍多。它的市值先後超過亞馬遜、谷歌,達到接近 2 萬億美金,成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
圖注 / 數據截至 2024 年 2 月 23 日
現在,英偉達已經正式取代特斯拉,成為美股成交量最大的公司。它一個晚上的成交額能超過 600 億美金,是特斯拉的 3 倍多。
整個 AI 圈幾乎要被英偉達 " 綁架 " 了。英偉達的股價一直漲,推動 AI 狂歡繼續;只要它的業績繼續超預期,就證明 AI 不完全是泡沫。
因此,英偉達的四季度财報,就具有了分水嶺的意義。它要麼終結這一波 AI 狂歡,美股掉頭向下,要麼繼續推波助瀾,再創新高。
英偉達财報公布前一天,股價提前下跌 4.35%,出現今年年内最大單日跌幅;财報公布當天,股價再跌 2.85%。然而,财報正式發布後,由于業績大超預期,股價大漲超過 16%,一個晚上市值增加 2770 億美元,創美股史上最高單日市值增幅。
英偉達匯集了人們對 AI 的信仰。但一個 " 賣鏟子 " 的公司,真的值 2 萬億美金嗎?是誰在爆炒英偉達?
一張卡,兩波浪潮
現在人們一提起英偉達,必然提到 AI。其實英偉達最早的故事,跟 AI 沒有任何關系,它是從一張卡開始的。
PC 時代,大部分高端 PC 都會配備 CPU 和 GPU。CPU 即中央處理器,GPU 是圖形處理器,前者由幾個高效的計算核心組成,擅長通用計算,後者擁有上千顆小計算單元,适合大規模并行計算,尤其擅長圖形和視頻。
所謂 " 計算機 ",首先得有計算能力,這兩塊芯片就是給電腦提供算力的,屬于底層硬體。
英偉達做的是 GPU,其實就是電腦顯示芯片,或者說遊戲顯卡。過去很多年裡,英偉達超過一半的收入都來自遊戲業務。可以說,打遊戲的人養活了這家公司。這是一門看起來相對傳統的生意。
意外的是,GPU 并行計算的特點,非常适合 AI 計算。2012 年深度卷積神經網絡(CNN)被發明後,深度學習進入新階段。訓練神經網絡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而 GPU 的性能和效率遠超過 CPU。所有 " 雞蛋 " 都在 GPU 這一個籃子裡的英偉達,踩上了 AI 時代的浪潮。
第一波浪潮發生在 2016 年,起因是谷歌的 AlphaGo 戰勝了韓國圍棋高手李世石。一大批公司進軍人工智能,加大深度學習研究。
英偉達講了三個故事——遊戲、AI 計算、自動駕駛。第一個故事是老本行,負責賺錢,後兩個故事描繪前景,拉升股價。
當時,雲廠商紛紛在自己的雲平台部署英偉達 GPU,以增強計算能力。美國的幾個科技巨頭,以及中國的 BAT,都成為英偉達的客戶。
那會兒還湧現出一大批自動駕駛公司,它們被視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落地場景。英偉達和百度、大眾、Uber 等達成合作,還投資了自動駕駛公司景馳、圖森科技,以推銷自己的 GPU。
2017 年,英偉達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 GPU 廠商,占據 70% 的市場份額。
這個故事足夠吸引人。從 2015 年到 2017 年,英偉達的收入只增長了 50%,但股價漲了 8 倍。
巧的是,區塊鏈又給這個故事添了一把火。2017 年,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貨币價格暴漲,引發 " 挖礦潮 "。" 挖礦 " 就是通過高速計算來獲取加密貨币,需要用到顯卡,顯卡越多,挖礦速度越快,賺錢越快。于是,很多人四處購買英偉達 GPU,一度被買斷貨。
加密貨币助推英偉達股價大漲。到了 2018 年 10 月,英偉達股價超過 290 美元。
第二波浪潮發生在 2022 年,觸發點是 OpenAI 發布 ChatGPT。
這一次可以視為人工智能的復興,因為 AI 行業過去畫的幾個大餅——自動駕駛、元宇宙,都是一地雞毛。英偉達講的幾個故事,也都是草草結尾。在 ChatGPT 于 2022 年 10 月底誕生之前,英偉達的股價跌到了 108 美元。
接下來的故事很多人知道了。AI 創業卷土重來,生成式 AI 成為風口,大模型打頭陣。随後,英偉達的股價在一年多時間裡漲了 6 倍。
這兩波浪潮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催化劑都是 AI,算力資源被瘋搶,科技圈很狂熱,英偉達最先受益。
賣鏟子的先賺到金子
相比第一波浪潮,這一波有幾個新特點。首先,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相信,必須訓練自己的大模型,為此可以不計成本投入。另外,英偉達真正從中賺到了錢。這是支撐英偉達股價大漲的前提。
八年前英偉達賣了很多卡,但最後實際用于 AI 計算的不多,它的營收支柱還是遊戲業務。這從财報中可見一斑。
英偉達的收入來自五大板塊——遊戲、數據中心、專業視覺、汽車、OEM。其中最核心的是遊戲和數據中心,AI 計算相關的收入都歸入數據中心。
2017 年,遊戲業務收入 55 億美元,數據中心 19 億美元,二者占比分别為 57%、20%。那會兒英偉達也對外講 AI 計算的故事,但風口還不夠大。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英偉達從傳統電腦向人工智能轉型,數據中心的收入占比逐年提高。而轉型的效果直到五年後才徹底體現,一直等到 ChatGPT 問世。2022 年,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 150 億美元,占比 56%,首次超過遊戲業務。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人們開始相信,這一波 AI 浪潮很真實,因為英偉達的客戶們已經用真金白銀投票。
生成式 AI 被很多人認為是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大風口,英偉達的 GPU 又是訓練大模型必不可少的硬體。在矽谷,英偉達的 A100 和 H100 是 " 硬通貨 ",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有一家創業公司融資 23 億美金,給投資機構的抵押物,正是其擁有的英偉達 GPU。
Meta CEO 扎克伯格在今年 1 月對外說,Meta 正在構建大規模的算力基礎設施,要在 2024 年底集成 35 萬張英偉達 H100 顯卡,如果算上其他芯片,則共有近 60 萬個 H100 的等效計算量。外界估算,Meta 購買這些芯片的價格至少達 90 億美元。
國内的科技圈,也以擁有 GPU 的數量,來評估一家公司開發大模型的實力。騰訊、百度、字節跳動、阿裡等巨頭,過去幾年都囤積了數億美元價值的英偉達 GPU。
先不說這些卡能訓練出多少實用的大模型產品,至少錢先讓英偉達賺到了。
英偉達的收入,大約有一半來自消費互聯網公司,另一半來自雲廠商。全球市值排行榜前列的大型科技公司,基本都為英偉達 " 充值 " 了。
2023 年的四個季度,英偉達數據中心的收入一直在創新高。質變發生在二季度,數據中心收入 103 億美元,增速高達 171%,遠超市場預期。此前,這項收入一直只有三四十億美元。這讓英偉達賺取了 62 億美元淨利潤,相當于過去五個季度的總和。
三季度,數據中心的收入增速更是高達 279%,四季度飙升至 409%。整個 2023 年,數據中心為英偉達貢獻了 474 億美元的收入,是遊戲業務的 4.5 倍,其占總收入的比例上漲至 78%,而總收入則增至 609 億美元。
更誇張的是盈利能力。2023 年,利潤率更高的 H100 暢銷,給英偉達帶來巨額利潤。公開信息顯示,一顆 H100 售價高達 3 萬美元,其成本不到 5000 美元。2023 年英偉達淨利潤達到 298 億美元,超過之前六年的總和,其毛利率為 72.7%,淨利率高達 48.9%,遠超同行。
只能說,科技公司們為了拼大模型,是真敢花錢。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認為,英偉達已經成為一家正宗的 AI 計算公司。
投資人投的是未來,看中預期。英偉達的神話能否繼續,未來的業績預估很關鍵。英偉達給出的指引是:2025 财年第一季度收入 24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4%,超市場預期的 218 億美元;毛利率 76.3%,也超市場預期的 75.1%,再創新高。
有人相信 AI 可以點石成金,也有人認為 AI 催生了泡沫。對于英偉達而言,這些都不重要。它就像一個軍火商,只要軍備競賽繼續,它就有利可圖。
問題是,軍備競賽能一直打下去嗎?
淘金熱結束之後
相信英偉達的人,與其說是看好這家公司,倒不如說是看好生成式 AI。如果生成式 AI 最終只是個泡沫,那英偉達的高估值必然坍塌。
以史為鑑。第一波 AI 浪潮也曾讓很多人瘋狂。然而,那波熱潮產生的泡沫,直到今天都還沒消化完——曾經被資本追捧的 AI 芯片、自動駕駛,沒幾個公司賺到錢。
英偉達曾被高估。2018 年的加密貨币 " 挖礦潮 " 中,英偉達的股價創下歷史新高,3 年翻了 13 倍。然而随後加密貨币泡沫破滅,英偉達的股價在三個月内腰斬。
2022 年 4 月,英偉達的股價站上 289 美元的高點後,在随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又跌去了三分之二。
英偉達還是那個英偉達,但市場情緒瞬息萬變,它容易被泡沫推着走。
有人拿英偉達跟思科類比,2000 年互聯網泡沫,衝在前面的是思科路由器。它對外講的也是互聯網硬體的故事,一度占據網絡路由器超過 80% 的市場份額。投資者看好互聯網的前景,進而看好思科。這跟今天的英偉達非常相似。
投資人的推斷邏輯是:每一輪科技變革,往往都從硬體開始。20 多年前是思科,10 年前是蘋果,今天是英偉達。所以英偉達值得被高估。
1999 年初,思科的市值占到整個美股的 2.5%。即便如此,随後一年它的股價又漲了兩倍,成為美股市值最高的公司。今天,即便英偉達已經是美股第四大公司,還是有人押注它的股價将漲到 1300 美元。這樣的話,它的市值将達到 3.4 萬億美元,超越微軟和蘋果,排名美股第一。
兩家公司的路徑太相似了。不過,2001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思科的股價跌去三分之二,至今再未達到當年高點。
有人做了一張對比圖,将思科從 1996 年到 2002 年的股價走勢,與英偉達 2020 年至今的走勢疊加在一起,發現有很大重合。
圖源 / 網絡
歸根到底,英偉達的業績和股價,完全建立人們對 AI 時代的信仰上。只要這個信仰不滅,英偉達的神話就能繼續,否則全都是泡沫。
華爾街明星基金經理 " 木頭姐 " 說,AI 熱潮并非泡沫,但市場期待過高,英偉達漲過頭了。此前她已經抛售了英偉達股票。另一位投資人認為,英偉達的股價透支了未來十年的業績表現。
在備受關注的四季度财報發布之後,CEO 黃仁勳對外傳遞信号,繼續強調加速計算和生成式 AI,聲稱 AI 時代的臨界點已經到來。" 全球各地的企業、行業和國家需求都在激增。"
挑戰也顯而易見。
英偉達的大客戶們,一方面繼續向英偉達采購 GPU,同時也在加速開發替代品。巨頭們不會讓英偉達獨享這一巨大市場。
最新消息是,微軟正在研發一款新的網卡產品,以提高其 AI 芯片 Maia 的性能,最終達到減少對英偉達產品依賴的目的。OpenAI 創始人奧特曼正在四處奔走,接觸各路投資人,以研發自己的 AI 芯片。
英偉達的老對手 AMD、英特爾,更是步步緊逼,相繼推出直接對标英偉達 H100 的產品。今年,它們的產品将迎來更新,加速瓜分英偉達的客戶。
英偉達一統江湖的格局,或許不會持續太久。
當然,在格局重塑之前,英偉達還會再飛一會。美股的 AI 狂歡,目前沒有降溫的迹象。當人們是在為 " 市夢率 " 買單,支撐英偉達超越微軟、蘋果的,就只有信仰了。
* 題圖來源于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