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歷時6個月,史上最大光伏并購案宣告流產,歡迎閱讀。
半年之後,史上最大光伏并購案最終宣告流產。
2 月 14 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公告,宣布終止向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意向性增資。
2024 年 8 月,通威股份宣布将以自有或自籌資金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同時現金收購江蘇悅達集團增資 10 億元所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交易總金額不超過 50 億元。若交易完成,潤陽股份将成為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詳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通威 " 骨折價 " 收購潤陽股份,光伏整合大幕開啟?》)
此協定如最終成功實施,将成為光伏行業史上最大并購案。
通威股份表示,截至目前雙方仍有部分商務條款未能達成一致,基于對交易各方訴求的充分研讨及高度尊重,經協商一致決定終止。公司在此次交易中尚未向其他交易方支付任何款項,交易各方均無需對本次交易的終止承擔賠償及法律責任。
通威股份還稱,為促進產業資源高效利用,雙方拟探讨項目公司多晶矽業務的經營合作:由通威股份提供專業技術及管理支持等方式,協助項目公司進行經營管理提升,優化項目公司多晶矽業務產業競争力。
1
通威股份與潤陽的收購談判可謂一波三折。
2024 年 8 月 13 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将與上海悅達新實業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潤陽股份股東、潤陽股份以及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籤訂《增資意向協定》。
根據上述公告,在協定籤訂後,悅達集團将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 10 億元。而通威股份将在完成對潤陽股份的盡職調查以及審計、評估工作,以及與各方達成正式增資具體方案後,向潤陽股份現金增資,并出資收購悅達集團 10 億元增資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 51% 的股權。
按照當時披露的信息,交易的總金額預計不超過 50 億元,交易完成後,潤陽股份将成為通威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通威股份是國内光伏行業龍頭,市值最高時超過 2000 億元。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一季度,通威股份資產總額達到 1797.24 億元,其中流動資產 709.65 億元。
而潤陽股份成立于 2013 年,由陶龍忠、範磊創立,該公司目前已建立 5.5 萬噸工業矽、13 萬噸多晶矽、7GW 拉晶、10GW 切片、57GW 太陽能電池和 13GW 組件產能,并布局了部分光伏電站業務。
據新能源研究機構 InfoLink Consulting 數據,被收購的潤陽股份則自 2019 年至 2023 年就持續位居全球光伏電池出貨排名前五。曾有媒體報道,潤陽股份估值一度高達 400 億元。
但自 2023 年以來,受行業下行的影響,潤陽股份不僅跌出全球電池片出貨排名前五,而且 IPO 處于停滞,面臨較大的的壓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通威的公告顯示,通威收購潤陽的前提是鹽城市屬國企需先行現金增資 10 億元,而增資的主體正是此次成為潤陽股份大股東的江蘇悅達集團。
因此,兩個月後的 2024 年 10 月,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對江蘇潤陽增資 10 億元,并完成工商變更,成為潤陽股份實際控股且單一最大股東,而潤陽創始人、總經理陶龍忠則成為第二大股東。(詳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鹽城國資 " 救場 "!光伏史上最大并購案迎來重大進展》)
此外,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在 2024 年 9 月 28 日潤陽股份發生了 10 位主要人員的變更,注冊資本也從 3.6 億增加到了 4.5 億,其中董事長由之前的陶龍忠變更為了張乃文,還增加了 2 位董事,分别是季青和蔡文龍。
據公開信息顯示,張乃文是江蘇悅達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而季青則是上海悅達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上海悅達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按照此前拟收購的公告,江蘇悅達增資完成後,通威将現金收購江蘇悅達集團前述增資 10 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合計取得潤陽股份不低于 51% 的股權,交易完成後,潤陽股份将成為通威控股子公司。
彼時,業内普遍認為,這筆并購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但此後數月,無論通威方面還是潤陽股份,再未披露進一步的信息,直至此次宣布收購終止。
2
對于此次收購終止的原因,通威給出的解釋是部分商務條款未能達成一致。
實質上,盡管 2024 年年初以來,證監會密集出台了多項鼓勵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新政策,光伏頭部公司也有通過并購,擴大市場份額的訴求,但并購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出,這就考驗着企業的資金運營水平。
在此背景下,雖然通威作為光伏行業巨頭,家大業大,但在行業下行周期中,其自身也在困境之中,面臨着現金流壓力。
業績預告顯示,2024 年通威股份預計淨虧損 70 億元至 75 億元,同比下降 151.58% 至 155.26%,這和 2023 年同期 132.7 億元盈利相比,可謂跌落深谷。(詳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24 家光伏企業預虧超 286 億》)
此前預見能源曾統計已公布預告光伏企業的業績情況,在六家光伏組件一體化的龍頭中,TCL 中環以虧損 82 億元至 89 億元一馬當先,随後就是隆基綠能以虧損 82 億元至 88 億元稍稍遜色,而通威股份則位列第三,僅少于晶澳科技的虧損額。
此外,截至 2023 年末,通威賬面上的貨币資金僅為 194.2 億,交易性金融資產 100.6 億。同時,2024 年上半年,通威的資產負債率劇增,半年增加 12.1 個百分點至 67.19%,總負債高達 1332 億元。
對比同業,通威的現金水平明顯偏緊。而按照此前披露的意向協定,通威收購潤陽的交易總金額将高達 50 億。
值得一提的是,據行業媒體市值風雲統計,截至 2023 年末,賬面上貨币性資產最多的行業龍頭公司,是在矽片、電池片、組件三個環節市占率均大于 5% 的隆基綠能,規模接近 600 億,其中貨币資金 570 億。同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的貨币性資產也均超過 200 億。
當前,光伏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全行業依然沒有走出普遍虧損的狀态。顯然,寒冬之下,現金流更充沛的企業,将有更多幾率在周期之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