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為什麼阿裡系員工容易遭全網黑?,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蓋雅學苑(ID:thinkwithgaia),作者:Cana Lu,原文标題:《為什麼阿裡系員工遭全網黑?透過現象我們找到了這 3 個原因》,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近期在知乎上看到關于阿裡裁員的信息,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阿裡出來的人,并對阿裡人口誅筆伐,不勝枚舉。
例如,天天看數據,3 天一算、7 天一算、15 天一算,弄得亂七八糟;
制度 3 天變一回,規則 5 天變一回;
經常很晚了還語音開會,大晚上十點半,讓我們給客戶打電話;
月初分配任務,7 天完不成就辭退;
自大到跟特殊行業的國企指手畫腳;
PPT 雕花,各種自創詞匯;
大晚上随時随地拉會議 ……
阿裡人、阿裡文化曾被奉上神台,令人豔羨,現在深陷輿論風波。前阿裡人跳槽到新公司,被排斥吐槽,更甚者離職收場。
這實際上是 " 阿裡 " 标籤化的結果,也折射出很多企業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問題。
一、人才招聘陷混沌之局
阿裡人擁有阿裡文化烙印,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很多中小企業、傳統型企業、互聯網 + 企業在引進阿裡人才時,招聘環節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導致了阿裡人在新公司匹配方面帶來負向影響。
1. 人才标準缺乏意識協同
企業老板或高管,在招聘思想方面,具有典型的傳統觀念和片面觀點,如不管什麼崗位.總喜歡高學歷、大廠出身的人。他們經常拿 " 團隊吸引了多少 BAT 前員工加盟 " 當談資,覺得招聘大廠人才進公司,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和員工的整體素質,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但很多時候,想法不對标崗位需求,跟部門管理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才标準。這樣的情況你或許不陌生。
老板從外部物色到阿裡出來的人才,通知 HR 辦理入職手續,部門負責人在新人入職當天才被告知。崗位職級都是随便定下的,部門負責人對于新人的工作安排一頭霧水,請示老板得不到答案,只得先好好供着,看情況再做打算。
有些公司的崗位招聘專業能力強的人,阿裡有些人才綜合素質強,但專業度并不匹配。當上下層對人才标準的共識無法協同,盲目以大廠經驗作背書,就會出現人才錯位。
這就成為了阿裡人被黑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2. 人才聘用的 " 短期主義 "
企業在人才聘用上,容易掉入短期主義陷阱。" 短期主義 " 行為指某些企業領導在工作中急功近利,為了追求眼前的個人或局部利益,不惜犧牲長遠的公共利益或整體利益的偏差性行為。
在一些快速發展型企業、初創企業或變革期企業,會從外部引入大廠人才,解決眼前問題,不考慮人才與企業文化的适配性,不考慮人才發展與企業發展的匹配。他們為了人才以往的經驗和所需的能力,忽略人才不匹配帶來的風險。
例如,有些企業為了攻克銷售難關,從大廠請來銷售大神,作為試驗田,嘗試突破困境。為他建立新的銷售團隊,使用新的制度流程,啟用更高薪資和激勵政策,導致老人流失。幾個月後新團隊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公司全部裁掉新團隊。
一些拿了風險投資的公司,燒錢嘗試新項目,挖掘大廠高人過來操盤的案例也很常見。人才聘用的短期行為,讓不合适的大廠人才進入企業。
這也成為阿裡人被黑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3. 依賴外部标杆,迷信成功經驗
企業管理者喜歡拿外部标杆作為對戰略性用人的衡量标準,陷入 " 拿來主義 " 的誤區。
企業管理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定律:一個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于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于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
即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木桶理論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每個企業的情況是差異化的,選擇 " 木桶 " 最需要、最适合的木板。
企業用人如果依賴标杆對比,是一種無差異化的人才管理策略,而不是 " 差異化的 "。阿裡的成功總結出來的方法論,在其他企業使用,可能并不靠譜。同樣,阿裡人到了其他企業,即使復制了阿裡成功的方法論,也未必能讓所在企業成功。
只有适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企業真正的人才,但很多企業在招聘大廠人才上,被大廠光環影響,忽略了這條原則。這導致了阿裡人和進入的企業匹配度不高,激發組織矛盾。
二、企業文化嫁接的負面效應
很多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存在這樣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企業領導者由于自身經歷和文化素質的影響,理念與價值觀只限于經濟方面,企業文化沒有清晰定義,内涵不明。
另一種情況是,企業領導者的思想并不穩定,意識極易被社會上的一些思想潮流或者企業當時的實際情況所左右,企業文化體系極不穩定,方向混沌,無法規劃未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建立之初,具有最大的能量管理效率,随着規模增大,人員增加,資源耗散,環境承載力制約,文化熵值增加,逐步失去激勵、凝聚、導向員工的作用。
這時,企業領導者寄希望在企業文化重塑上。
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這六個被稱為 " 六脈神劍 " 的阿裡巴巴價值觀,助推阿裡擴大了品牌影響力,提高社會認知度和信任度,也得到很多企業領導者的高度認可乃至崇拜。
引入阿裡人才,希望通過他們再造企業文化,這是領導者想到的改造之法。
但是,企業領導者忽略了企業文化的獨特性,忽略了文化是否匹配企業戰略、企業發展周期,以 " 好 " 替代 " 合适 ",從而造成兩種文化碰撞,讓企業文化變得四不像,反而抑制企業的發展。
1. 強勢文化的話語權
阿裡人身上镌刻着成熟的阿裡文化印記,其思想行為無不透露出 " 阿裡味 ",當阿裡人才跳槽到新企業,會在日常工作得標注自己風格。例如,晚上會議、時刻盯數據等,有可能颠覆團隊原有的工作習慣。
有些阿裡人作為管理者,會強勢扭轉部門裡的工作作風,不配合的同事會被辭退,然後招一些相熟的阿裡員工進來,一方面穩定自己的管理地位;另一方面為推行阿裡系流程制度尋找助力。
阿裡文化從本部門開始逐漸往外蠶食,逐漸蔓延到其他部門乃至得到高層的支持。
這樣一套成熟的文化系統,吞噬不成熟或熵增的文化體系,是很可能發生的,無論是原始、野蠻、直接、強制的 " 統治 " 手段,還是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都體現出意識形态的領導權。
但這也造成企業文化建設的 " 兩張皮 "、空架子,企業文化與經營發展脫節。
阿裡文化成長在不确定性主導的互聯網空間中,移植到傳統企業、互聯網 + 企業,受其成長周期、經營環境制約,難以發揮出強勢文化的效果。當推廣的範圍增大,文化符号在流轉的各個環節中被削弱或扭曲,效果大打折扣,會變得四不像。
2. 個人價值觀 ≠ 組織價值觀
阿裡員工來自阿裡不同的發展時期,有着典型的 " 阿裡味 ",也摻雜自身的價值觀和衍生的病态文化。例如,務虛文化、加班文化、數據信仰、互聯網黑話、酒桌文化、江湖傾軋等。
阿裡員工跳槽到新公司,輸出的是個人所理解的 " 阿裡文化 ",即個人價值觀,并非原汁原味的 " 阿裡文化 "。所以,企業領導者以為引入阿裡人才,就能復制阿裡文化,這是一個悖論。阿裡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并且能夠為企業員工普遍認可和遵循的,是組織價值觀的體現。
總之,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需要長期付諸艱苦努力的工作,不是照搬和拼湊的產物,也不是幾個大廠員工努力影響就能成就。當阿裡人帶來的 " 阿裡文化 " 不能幫助企業重塑文化,讓企業變優秀,阿裡人便成為組織決策失敗的替罪羔羊。
三、組織習慣性防衛
前阿裡人入職新公司,應對不同的組織預期,組織需要面對個人與組織的計劃并不完全相适應的态度、情感。
組織行為學著名教授克瑞斯 · 阿吉瑞斯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組織都顯示出強有力的防衛性習慣。防衛性習慣就是組織過分自我保護和反學習,一定條件下的防衛性習慣也最具有反創造性。
習慣性防衛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 " 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幹!"
這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
前阿裡人帶着濃厚的 " 阿裡味 " 進入新企業,于組織而言是一種變量,需要學習,進行錯誤的檢驗和修訂。
但現代公司中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占據關鍵職位的各級管理人員,特别是高級管理人員卻并不善于學習,因為認知模式難以改變,如過度自信、害怕變革等。
我們把高素質人才形成的思維定勢和偏見稱之為 " 熟練性無能 ",意為熟練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造成了拒絕改進的防衛心理。
在習慣性防衛狀态下,組織會出現一系列的奇怪行為,組織行為鼓勵每一個員工否認不協調的存在,或用責難他人來推卸自己的責任。
這時,阿裡人便成為習慣性防衛下的犧牲品。
最後,我想說的是,阿裡人遭全網黑,更應該被關注起企業的用人問題,從引入人才這個源頭開始,企業在甄别和使用阿裡人上,存在着偏見和學習障礙。
總之,組織人才管理不以背景論英雄,以平等、開放的姿态接納人才變量,不偏不倚地評估與組織的适配度,才是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