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理想下錯了關鍵一步棋,還反手将了自己一軍,歡迎閱讀。
網通社評論 4 月 8 日晚,智己又翻車了,原本精心策劃的智己 L6 貼身蹭小米 SU7,最終因過分拉踩他人和競品參數錯誤,收獲了一波差評。
在智己 L6 上演不完美開局的同時,另一個 L6 也要來了。
2023 年,理想 L6 的三位 " 哥哥 " 在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也為其鋪好了成功之路。
憑借一己之力,理想讓增程在中國市場回歸主流,做到了增程的發明者雪弗蘭、德系豪強奧迪都沒做成的事。
但人紅是非多,再匹配上李想高調中帶有幾分狂傲的行事風格,使首款純電車型 MEGA 在被一張 PS 圖搞翻的同時,還連帶着讓理想品牌和李想本人也慘遭牆倒眾人推的尴尬局面。
MEGA 的出師不利,讓理想的重要走量車型理想 L6 從原本頂着光環出生到如今擔負着 " 拯救 " 使命上市。
理想的成功,得益于李想與他的團隊在出現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效率非常之高,且目的極其明确。
李想曾承認," 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 "。在被打殘那年的四季度,也就是理想 L 系列上市的關鍵時期,理想進行了面向千億收入規模的流程變革和組織更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MEGA 的失利,猶如給了沉浸在成功中的理想和李想當頭一棒,打的很疼,但似乎也徹底打醒了。
在沉默一個月後、L 系列實質上的第二款車上市前,理想發布全員公告,宣布開啟矩陣型組織 2.0 更新。
這一次,理想還能復刻上一次的力挽狂瀾嗎?
純電的第一步 沒走通
如果沒有 " 黑天鵝 ",很難說 MEGA 和 SU7 到底誰的關注度更高。
或許李想很清楚,目前的階段性成功是因為在新能源時代,只有他在做出了極致產品定義的同時,開拓出了全新的細分市場,從而吃到了時代和市場的紅利。但是,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純電車型,理想很難走遠 。
2023 年,依然靠 " 一款增程車 ",理想實現了質的飛躍。
營收真的站上了千億台階,成為首家進入千億俱樂部的中國新勢力;全年淨利潤高達 118.1 億元,成為繼特斯拉、比亞迪之後第三家全面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全年交付 37.6 萬輛,同比增長 182.2%;單月最高 5 萬輛,成為新勢力單月銷量新标杆。
雷軍曾經說過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 李想借新能源之風,創造了增程的風口,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理想進軍純電市場的時機也似乎完全成熟了。
復盤的角度來看,到底是理想飄了還是李想飄了?
其實都不重要,因為飄不是 " 原兇 ",畢竟人活一世,不是每個人都有飄的資本。但是飄成傲慢,最終一定讓自己摔得很慘。
MEGA 作為理想正式跨進純電領網域的首款車型,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其一舉一動自然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從諜照到亮相再到上市前夕,互聯網上關于 MEGA 的聲量始終居高不下,每次有新信息出現,輿論讨論便緊随而來。
也是在那個時候,首款純電車還沒正式上市,李想就在純電車領網域繼續飄了。
當有人在網上發出 MEGA 最初的設計造型時,李想回復 " 真設計成這鳥樣,我就把設計團隊都幹掉,順便自己跳樓 "。
說得如此決絕,大家都相信最終的 " 定妝 " 不會是當時看到造型,于是繼續陷入理想首款純電 MPV 到底長什麼樣的猜想和等待中。
如今再談論 MEGA 的外觀負面梗,似有 " 鞭屍 " 之嫌,但當時的一眾媒體老師和網上關注該車的用戶,确實在外觀上被李想玩的團團轉。
即便沒有負面梗,MEGA 就真能如李想所言,衝向一萬輛月銷目标嗎?看似是被惡搞打敗,另一個角度思考,或許正是惡搞圖拯救了理想和李想。
MAGA 所屬的 MPV 品類本就屬于小眾市場,加上純電動力類型、50 萬以上的售價、5.35 米的車長,以及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 " 理想牌純電 ",這些标籤放在一起,能圈出來的用戶範圍已經很小,所以很難產生月銷過萬的爆款。
如果跳出追求銷量的欲望,從更現實的角度看待目标,MEGA 能達到月銷 4000-5000 輛,應屬成功。
L6 成功與否 都很尴尬
自己喊出來的豪華不算真豪華,長期被自己包裝出來的成功充斥,很容易讓自己迷失。
增程的各種第一和 MEGA 的滑鐵盧,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感覺堪比某只績優股長期上漲,突然因一個謠言吃了個天地板,殺傷力挺大,侮辱性更強。
MEGA 被貼上的惡搞标籤在中國環境之下已很難自救,而理想的純電第一步沒走通,捎帶手還将了自己一軍。
回到自己擅長的增程領網域,理想依然是唯二的 " 巨人 "。目前,理想 L6 與理想的其它車型一樣,在上市前持續獲得高關注度,其原因在于,這款車是理想向 30 萬以下市場進攻的利器,将承載着 L 系列的諸多優良基因,到 30 萬以下市場搶奪增量。
2023 年初,李想曾在微博表示," 中型的理想 L6 和理想 L5(非 SUV 形态)會堅守 20 萬 -30 萬的價格區間 "。
根據目前理想 L 系列的命名和價格推斷,理想 L6 的價格大概率在 25-30 萬元區間,而 20 萬 -25 萬元區間則留給理想 L5。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有疑似理想 L6 的核心參數對照表被曝光,其中,理想 L6 共有 Pro 和 Max 兩款配置車型,售價分别為 25.98 萬元和 28.98 萬元。
雖然随後理想官方緊急辟謠,但 " 越辟謠越屬實 " 的情況此前已在 MAGA 外觀上出現過,随着理想 L6 正式上市在即,這兩個價格或許有很大參考性。
另一方面,在 MEGA 鐵定不會如預期一般帶來增量、理想 "789" 一季度沒能延續去年的火爆态勢之下,理想 L6 成了其救命稻草。
但無論理想 L6 能否大賣,理想的處境都很尴尬。
如果賣的好,幫助理想堅守住了整體較高的銷量水平,會被外界解讀為,理想在一段時間内依然只能繼續靠增程車活着;如果賣的不好,理想的整個品牌形象将随之崩塌," 理想式成功 " 也将成為昙花一現。
在筆者看來,理想 L6 不會賣的很差,但此前理想汽車高級副總裁鄒良軍喊出的 3 萬輛月銷目标,似乎過于 " 理想 "。
首先,從近半年 SUV 市場銷量來看,唯有特斯拉 Model Y 能同時滿足 20 萬以上、月銷量過 3 萬輛;問界 M7 在今年 1 月時銷量曾達到 29997 輛,距離同時滿足 20 萬以上、月銷量過 3 萬輛僅差 3 輛。
以目前的信息來看,理想 L6 的創新點不多,整體延續 " 套娃 " 思路,除了個頭比理想 L7 小一圈,其它區别多在細節。在沒有絕對爆點以及價格優勢的情況下,理想 L6 距離月銷 3 萬輛,非常遙遠。
其次,理想 L6 的價格在下探到 30 萬元以下後,看似相比理想 "789" 更有吸引力,但在 30 萬元以下,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也無論是燃油還是新能源,其對手的數量都放大了很多,競争非常殘酷。
再者,選擇 30 萬元以下價位的用戶,對價格尤為敏感,而理想 L6 與 L7 的價格并沒有拉開太大差距,兩車的目标用戶會出現一定程度重疊,以至于大概率會出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