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因262萬元,李湘前夫、I Do鑽戒創始人李厚霖成“老賴”,歡迎閱讀。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顯示,近日,因被執行人履行情況全部未履行,"I Do" 品牌創始人李厚霖被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相關法律文書顯示,被告北京恒信凱特經貿有限責任公司應給付原告仲利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全部未付租金 262 萬餘元 ( 已抵扣保證金 ) 及違約金;被告李厚霖、恒信正隆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對上述金錢給付義務承擔連帶償付責任。
李厚霖是誰?I Do 鑽戒創始人、李湘前夫
據《環球人物》,因為一段失敗婚姻,這個名字幾乎被 " 李湘前夫 " 蓋過了所有,甚至超過了 " 鑽石大亨 "" 神秘富商 " 這些噱頭十足的名頭。
2004 年,李厚霖與知名主持人李湘相識 33 天後,高調定下婚期,次年便豪擲千金舉辦 " 世紀婚禮 "。婚禮上,李湘頭戴鑽石皇冠和產自南非的 3 克拉稀有粉鑽,為做鑽石生意的李厚霖做足了排場。
婚後,李湘每次出席公眾場合,都會戴恒信鑽石。這種 " 帶貨 " 模式,一直持續到兩人婚姻破裂。2006 年 11 月 21 日,李湘博客承認和李厚霖離婚。
李湘,李厚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387077497
2006 年,他敏銳地嗅到一個商機:中國 76% 以上的人購買鑽石是為了結婚,且每年都有 1000 萬對新人走向婚姻殿堂。
很快,一個名叫 "I Do" 的品牌應運而生,專門為年輕人定制結婚鑽戒。" 一聲 I DO,一生我願意。" 官網上的這句簡介,滿足了年輕人對婚姻和愛情的全部幻想。
進入 2023 年,"I DO" 母公司恒信玺利開年不利。
1 月 6 日,恒信玺利宣布停牌,申請破產重整。1 月 13 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其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李厚霖被限制高消費。加上此前被媒體廣泛報道的裁員、欠薪風波,李厚霖目前似乎麻煩纏身。可即使這樣,他始終沒有露面回應。
曾經的資本寵兒
恒信玺利成立于 2007 年,創始人為 " 鑽石大亨 " 李厚霖。作為國内知名鑽戒品牌,I Do 創立以來不僅連續多年拿下天貓、京東雙平台 " 鑽石品類銷量第一,還曾獲得中信證券、紅杉中國等諸多知名投資機構青睐,不僅連續獲得多輪融資,還多次衝刺 IPO,但至今仍未成行。
公開資料顯示,從 2011 年開始,恒信玺利就向資本市場發起了衝擊,當年兩度遞交 IPO 申請,但都未能如願。在此之後,創始人李厚霖将方向轉為借殼上市,但 2015 年 4 月上市公司寶光股份宣布因未能與恒信玺利有關方案達成一致,借殼重組案由此終止,IPO 計劃再次落空。
2015 年 7 月,恒信玺利正式挂牌新三板。在公開轉讓說明書中我們看到,這家公司的主要股東情況如下:
除了控股股東、母公司恒信正隆和創始人李厚霖,機構投資者天津紅杉和中路資本(上海中路)也在列。
接下來的 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恒信玺利又連續多次遞交 IPO 申請,同時多次更換了輔導券商、注冊地址、會計事務所等,均無疾而終。彼時曾有投資人公開表示:" 公司當初能夠獲得投資,不排除是創辦人的明星效應。新三板對于企業來說是起到規範經營管理體制的作用,推動企業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但是并不能保證企業業績的良性成長。"
緣何跌落谷底?
曾幾何時,"I Do" 憑借成功的營銷和密集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一度成為國内較為知名的鑽戒品牌,也受到資本的青睐與熱捧。但當喧嚣散去,業績的下滑、多次衝刺 IPO 的失敗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曾經的明星企業已經在破產的邊緣徘徊。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曾經的資本寵兒跌落谷底?
有 VC 人士向每經記者指出,巨額燒錢搞營銷的模式不可持續,這一點已經在近年來的新消費品牌上體現得很充分。" 營銷燒錢驅動帶來的銷量與市場份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飲鸩止渴,沒有產品創新能力等長線的内增長力,支撐不下去是遲早的事情,放在鑽石珠寶行業也一樣。"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數據上來看,傳統婚戒品牌普遍面臨着業績下滑的壓力,而造成這一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疫情爆發後的幾年由于大量婚禮不能如期在現場進行,對于相關行業例如婚戒等的影響非常巨大。
其次,婚介行業的主要用戶群體也在發生變化,而這些 "Z 世代 " 用戶對于產品本身以外的場景等綜合和增值服務會看得更重,因此傳統婚戒企業也應該改變和更新,對婚戒產品本身的結合以及周邊提出一個整體的、更新的解決方案、
" 面臨這樣的歷史新機遇,婚戒行業有可能會形成一波小洗牌。對于企業而言既是機會,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随着培育鑽的走紅,天然鑽石開始走下神壇,這對傳統傳統婚戒企業也造成了一定衝擊。培育鑽石在實驗室或工廠裡通過一定的技術與工藝流程制造出來的,與天然鑽石的外觀、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完全相同的晶體,價格約為天然鑽石的三分之一,憑借更低價、原材料可持續等優勢,培育鑽石近一年來在消費端與資本市場頗受青睐。
此前,北京地區一消費賽道投資人即向記者分析稱,相較于天然鑽石的不可再生,培育鑽的生產是可持續也更符合 ESG 投資下環保綠色的理念,并且 Z 世代年輕群體的獵奇、追新的消費觀也更容易接受培育鑽、太空金屬等新材料打造的飾品,他們不容易被過去的營銷思路所綁架,這就進一步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環球人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李沛沛)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