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為啥是東風整合長安?小康面包車改寫了歷史進程,歡迎閱讀。
本文文字:2529 字
閱讀時長:10分鍾
"
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當初最不起眼的 " 小角色 ",如今站在了歷史的聚光燈下,改寫了 160 年歷史的長安和共和國汽車工業次子的命運。
東風汽車總經理周治平調任兵裝集團,這是東風整合長安的消息公布後,圍繞着頂層人事架構又一實質性動作。從簡歷上來看,在 2021 年離開兵裝後的 4 年中,先後任職于一汽和東風,此次回歸兵裝也符合網絡上 " 軍是軍,民是民 " 的預判。而這樣的人事調動,也為未來東風長安整合後的新公司管理架構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間。
更多确切消息釋放之前,合理分析也好預言也罷,百家争鳴的輿論觀點實質都是對向好發展的寄托。而在這篇文字裡,筆者嘗試講述整合發生之前的故事,那個當初最不起眼的 " 小角色 ",如今站在了歷史的聚光燈下,改寫了 160 年歷史的長安和共和國汽車工業次子的命運。
你知道嗎,東風整合長安或許是中國汽車歷史進程中的一次 " 偶然 "。
事實上,當下網絡語境中,很多人對這樣的整合方式是 " 不服 " 的," 為什麼是長安整合進東風,而不是東風整合進長安?" 因為很多人單純從銷量、產品、品牌等市場維度考慮,認為長安比東風好。
王侯将相寧有種乎,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的底色。所以 " 東風是部級央企,長安只是央企下屬企業,所以長安并入東風是體制問題 ",并不足以解釋清楚所有問題。
2024 年的時候主管部門明确要求對一汽、東風、長安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實施單獨考核,旨在通過資源集中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改變國有車企 " 大而不強 " 的現狀。這時的機會,對所有玩家是均等的,但結果有時卻不是簡單的 " 努力 " 能夠等到的。
1
2024 歲在甲辰,土生木而潤萬物
按照傳統天幹地支的說法," 甲 " 位于天幹首位,屬陽木," 辰 " 則在地支中排行第五,屬陽土。生機勃勃與大地的滋養結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嶄新的生命力和蓬勃發展的勢頭。
就汽車行業而言,這一年也是精彩紛呈,而一定要選一家天命之年的車企,筆者認為賽力斯無出其右。在這一年裡,賽力斯過 43 萬輛的全年銷量堪稱絕地出擊,狂賺 60 億,估值超過 2000 億,特别是在華為将問界反手賣給賽力斯後,更是堪稱逆風翻盤。
62 歲的張興海至少表面上看是樂開了花的。站在央視的大舞台上,他說 " 利用華為和賽力斯的優勢……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品牌系統。" 同樣地處重慶,對賽力斯内部消息多有耳聞的另一家車企高管透露," 張興海在内部講話上,說把靈魂給了華為又怎樣,老子想把肉體也給華為算了。"
也是在這一年,賽力斯位于武漢的第二大股東的東風," 銷量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年銷售汽車 248 萬輛,同比增長 2.5%",其中," 自主新能源銷售 81 萬輛,同比增長 122.5%。" 這一年東風自主機板塊的四大金剛是風神、岚圖、猛士、納米,而這超過 80 萬銷量的數字中,不得不佩服長期投資的勝利。要知道,這一年長安汽車的新能源銷量是 73.4 萬輛,同比增長 52.8%。
2
這不是 " 黑歷史 ",那時來時路
賽力斯的前身是重慶小康,重慶小康和東風的合資公司叫做東風小康。在那個年代,東風的四小龍是風神、風行、風光和風度。其中風光就是東風小康進軍乘用車市場的新名字。
在東風汽車的銷量數據中包含合資企業東風小康,是 " 自古以來 " 般的慣例。換個角度看,東風日產、東風本田也是合資企業。一汽、上汽、長安也會算進去一汽 - 大眾、上汽大眾、長安福特的數據。都是 " 慣例 " 罷了,沒有那麼多彎彎繞。
2002 年以前的事情簡單說。張興海肯定記得自己拿出僅有的 8000 塊創業的事。那是 1986 年,23 歲的投資創建了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為長安微車生產座椅彈簧。十年後的 1996 年進入減振器行業,6 年後 2002 年開始制造和銷售摩托車。
在這期間,工廠變成了重慶渝安集團,它是西南最大的汽車制造企業長安汽車的供應商。但想造車?沒資質。已經成為彈簧大王的他深刻的知道,困難像彈簧,必須借力打力。恰巧這時,東風汽車急于為一個虧損的面包車廠尋找新的合作夥伴。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須臾數十年謀求的不過是搬動命運的齒輪,但命運的齒輪轉動可能僅僅只有幾下。在 2003 年,小康的命運齒輪轉動了 -- 東風小康作為 50:50 的合資公司橫空出世。
用東風的技術挂東風的标,東風小康當年一炮而紅的秘訣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甚至合資 6 年後渝安集團正式更名為 " 重慶小康 "。在那個微面時代,東風小康在湖北十堰和重慶,擁有年產能超過 50 萬輛的 2 大整車生產基地,排在東風小康前面的是五菱和長安,後面的是昌河、松花江。
只不過,現在看排在它後面的都已經化為中國汽車發展的養料。零落成泥碾作塵 , 化作春泥更護花。但小康沒有。
它推出了東風風光,也成為 2014 年後東風汽車的台柱子之一。2016 年,重慶小康在 A 股上市了。2017 年東風小康的整體銷量已經突破了 40 萬輛。那年 412 萬輛,位居行業第二,自主品牌銷量 143.9 萬輛。
3
數風流人物,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
賽力斯是 2019 年東風小康發布的全新電動品牌,可惜在那個新勢力登上歷史舞台中央的年份,賽力斯注定是配角中的配角。而在 2022 年,重慶小康正式更名為賽力斯,這是一股非常不一般的狠勁兒。
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2020 年東風小康從小康集團和東風汽車的合資公司,變更為小康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東風汽車入股小康集團,成為上市公司小康集團的第二大股東。也就是說,現在的賽力集團座位是一家 A 股上市公司,其前兩大股東分别是小康控股 26.53% 和東風汽車 21.68%。
第二件事就是 " 問界 " 橫空出世。2021 年賽力斯和華為合作正式拉開。只是随後的三年時間裡,賽力斯虧損百億。到底是賽力斯被華為拖下水,還是華為矬子裡拔将軍選錯了人呢?那是争議不斷的三年。
現在,反而是當年成全了小康的造車夢的東風,應不應該把問界的銷量算成自己的成為了 " 争議 "。命運的齒輪在這時又開始轉動了。曾經的長安汽車供應商,後來幾乎平起平坐的重慶家門口的面包車廠,在這個大合并、大轉折的時代,成為了天秤上的關鍵砝碼。
這也是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的故事,也是可以寫成逆襲小說的故事,但無論如何,被小康面包車改寫的歷史進程,會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滴汽車立場。
作者|祁佳博
編輯|王 磊
責編|祁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