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蹭小米汽車,獲得了流量,付出了道歉,歡迎閱讀。
小米汽車,毫無疑問是 2024 年汽車圈最大的流量密碼,首試,首提,首撞,首次翻車等等等都能登上熱搜,同時它也是價位段裡唯一二手可以賣得比一手還貴的電車。
與此同時,小米汽車持續不斷的潑天流量和大定數量,也羨煞同行,只不過,小米之流量,是行業之蜜糖,也可能是砒霜。
▲ @原來是翔翔啊 發布的對撞視頻截圖
一場「車圈德比」,最後竟是「假球」?
如果說首發試駕是正常内容,首次提車是用戶 UGC 内容,首次撞車是意料之外的内容的話,那麼小米 SU7 和極氪 007 這對針鋒相對的競争對手直接對撞,就猶如皇馬對巴薩,曼城對曼聯一樣,堪稱車圈的國家德比。
也真有博主這麼做了,前幾天 B 站 UP 主 @原來是翔翔啊就做了一期小米 SU7 對撞極氪 007,看誰更安全的測試視頻。
視頻的結論是, 小米 SU7 在對撞之後,出現了「自動緊急呼叫系統失效,小電瓶斷電,車門無法打開」的重大問題,而極氪 007 則表現更好,自動緊急呼叫系統呼叫成功,車門也能正常打開。
在車輛出現事故之後,自動緊急呼叫系統呼叫車主,備用電源供電,車門自動解鎖都是救援或者自救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不少的真實車禍傷亡事故,都和這些安全冗餘措施失效有關,所以當視頻結論一出,人紅是非多的小米 SU7 又一次被拉到了聚光燈下。
但馬上,小米汽車就針對輿情做出了回應: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這一所謂「測試」是設定不嚴謹、記錄不完整、結論不科學的。
現将初步分析中我們的發現向大家報告!
第一,相關測試「碰撞後 E-CALL ( 自動緊急呼叫系統 ) 失效」的說法不實。經查,呼叫中心在碰撞後第一時間呼叫并接通,後台連續呼叫持續 5 分鍾沒有收到任何反饋;後對車主登記手機号碼共計進行 5 次回撥,均沒有接聽。
第二,關于網友關注的「小電瓶斷電」相關信息,根據國家監控平台數據顯示:在碰撞前該車輛數據長時間掉線,存在小電瓶長時間斷開的情況;随後,小電瓶再次被接通。在碰撞時,國家監控平台數據缺失,小電瓶已處于斷電狀态。我們無法确認在此過程中小電瓶再次上電時,是否按照标準鎖緊電極,也無法排除因裝配不當導致碰撞後小電瓶斷電的可能。
第三,此前小米 SU7 在開發過程中,已經進行過嚴苛的碰撞測試,無安全隐患,且并未出現視頻中所述問題。
我們對小米 SU7 的產品質量有着充分的信心,也在此呼籲:車輛撞擊測試,是一項復雜、嚴謹且異常嚴肅的測試,應當交由專業機構進行。同時,對于不夠嚴謹、完整嚴肅的測試,我們也懇請大家不采信、不傳播,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意思就是對撞視頻的結論不可靠,存在嚴重失實的情況,甚至有可能車輛還被動了手腳。
▲ @原來是翔翔啊 發布的道歉
接着發布對撞視頻的 @原來是翔翔啊發布了道歉視頻,承認對撞測試環節和結論有問題。
如标題所言,@原來是翔翔啊在 B 站擁有近百萬粉絲,已經算是領網域内的頭部玩家,而小米 SU7 相關的幾條視頻,則是他播放量最高的幾條視頻,包括他的道歉視頻,确實是收獲了流量,付出了道歉。
别忘了,小米出動公關部不可怕,可怕的是出動法務部,所以這件事并不一定以該 UP 主的道歉為結束。
同時,作為對撞視頻的另一方,極氪法務部也很快跟進發布了公告:
近日,我們關注到,網絡平台上有某自媒體将極氪 007 與友商某車型對撞的測試,同時網上出現大量謠言及引導内容,稱此測試為「付費測試」。經核實,極氪未與任何個人或機構合作此類測試,針對不實信息,極氪保留追究相關方法律責任的權利。
極氪不贊同也不會參與任何「抺黑友商」的「拉踩式」營銷,同時堅決抵制和反對任何涉嫌「不正當競争」的行為。請大家不造謠不傳謠,共同維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良好發展氛圍。
到這裡,我們可以認為,這個所謂的對撞視頻,過程不可信,結論也不可信。
至于這位 UP 主的動機是什麼,也沒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 SU7 即便發布了半年,依舊是流量密碼。
為什麼都愛蹭小米?
其實上一個蹭小米,獲得了流量,付出了道歉的事兒,還沒過去很長時間。
4 月份智己 L6 發布的時候,就把小米 SU7 列為了對标對象,在智己 L6 超強性能版對比小米 SU7 Max 三電參數 PPT 中,智己把小米 SU7 Max 的雙電機描述成了「前 IGBT(絕緣栅雙極型晶體管),後 SiC(碳化矽)」,而自己的卻是雙 SiC。IGBT 和 SiC 都是半導體材料,應用于電車電機當中,一般來說,SiC 的性能和能效會優于 IGBT,所以雙 SiC 電機的配置,也一般優于「前 IGBT,後 SiC」。
不過小米 SU7 Max 也是雙 SiC 的配置,這就意味着智己在發布會上捏造并傳播了虛假信息,客觀上抹黑了小米 SU7 Max 的配置信息。
在發布會上拿競品作為對比,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突出優勢部分,展示平手部分,隐藏劣勢部分,制造一種穩赢大赢特赢的結論,是各大廠商在發布會上的慣用手法。比如 iPhone 歷年來就是國產手機發布會上出現得最多的產品,每年都被各種吊打,但基本上大家都還遵循一條底線:可以展示部分事實,但不能捏造虛假的事實。
面對友商的中傷,小米自然也迅速反擊,敦促道歉,最終多輪交鋒之下,智己分别以聯席 CEO 微博和官方微博的身份發布了道歉聲明。
這兩個「蹭小米汽車,收獲了流量,付出了道歉」的案例,其實有不少的共性前提,就是當下汽車圈的戰局裡,流量成為了沒法回避的關鍵詞。
在萬象更新的汽車大變局時代,許多過往的經驗和積累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誰能想到 4S 店開始大量暴雷呢?
誰能想到價格戰打得幾乎所有人都不賺錢呢?
誰能想到新入局的小米華為搞的流量如此炸裂如此破圈,并且還能帶來巨量真實轉化呢?
汽車市場規模遠遠大于手機和周邊市場規模,但以流量和品牌價值考慮,國際上,蘋果和三星要超過豐田奔馳寶馬特斯拉,國内的華為和小米,更是遙遙領先于理想蔚來小鵬極氪智己等等等品牌。
這是由手機的全民屬性決定的,中國這幾年每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大概是 3 億部左右,而乘用車的年銷售量則為 2100 萬輛,這意味着因購買行為而產生的關注量,就有天生的量級差距,并且像華為和小米,不僅有手機,還有電腦,平板,手表,耳機,電視等等周邊電子電器產品,而主流汽車廠商在消費者市場裡除了汽車,也甚少涉足其他產品。
手握流量優勢的品牌,在一個幾乎重置的市場裡,并無包袱,反而占據領先身位。
于是乎,當各大車企老板看到在微博和抖音粉絲都超過兩千多萬的雷軍能夠在輿論場上呼風喚雨并以中年年紀保有清爽形象和健康身材時,大概覺得我上我也行。
但最終就是,中國互聯網上,汽車圈所有老板的影響力加起來,還不如雷軍。也許他們比雷軍更懂汽車,但雷軍比他們更懂互聯網和年輕人。
在宣傳和輿論上綁定小米,其實是新品牌或者小品牌一種獲取流量的捷徑,也是以小博大的豪賭。
這點在智能手機市場就已經是許多品牌慣用的手法,最早的魅族,後來的榮耀,以及現在的一加,都在輿論場上和小米針鋒相對,官方之間相互陰陽,粉絲之間相互攻讦,順便還可能有宣傳供應商大量鋪黑稿搞抹黑。
雖然是兵行險招,但确實也產生了流量,有的時候也會產生官司。
比如兩年多前,海信旗下的互聯網電視品牌 vidda 就曾經使用「米有屌絲」「米有暴利」「米有耍猴」等文案來暗諷小米,随後小米将 vidda 告上法庭,一審宣判 vidda 敗訴,認為 vidda 侵權,損害小米商譽。
更早之前的魅族也有類似的文案出街,以「傻、慢、醜、小,糙」的海報,暗諷「傻慢醜,小米造」作為對比宣傳自己產品。
同時小米官方也和粉絲一起,策劃了針鋒相對的「掃黃滅章」話題,意在針對魅族創始人黃章。
總而言之,邏輯很粗暴,效果卻很好,确實和小米吵起來就會有關注度。有的時候吵過火了,就上法庭了,甚至還有暗處的供應商需要蹲監獄了。
為什麼不建議蹭小米?
當下汽車圈的營銷,有很多行為折射了流量焦慮,沒事蹭小米算一種,再比如請周鴻祎來站台做宣傳,看似獲得了流量和關注,但流量有沒有用需要商榷。
誠然,這幾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就是「活下去」,「打赢淘汰賽」,所以諸多企業的經營行為就顯得短視,甚至可以說是飲鸩止渴。
這些年不少互聯網公司開始從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标)管理,走向了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與關鍵成果)管理,核心區别在于,KPI 重視某一項或者幾項關鍵指标,而 OKR 更重視成果和目标。
比如說,一個公司品牌營銷部門的 KPI 很可能是上多少個熱搜,話題有多少流量;而 OKR 則可能是品牌美譽度提升多少,品牌知名度提升多少。
類似的,不少手機廠商在整體市場趨于平穩之後,把產品部門考核的指标從銷量,替換成了 NPS(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值),這個維度的轉變,意味着產品部門需要更加考慮產品的美譽度,能不能驅動用戶復購和推薦。
從 KPI 到 OKR,從銷量到 NPS,其實都折射出更長期,更宏觀的經營價值觀。
于車企而言,中短期肯定是要賣更多的車,長期則要建設出知名品牌,更短期的目标可能才是流量。
誠然,小米華為可以憑借爆發式的流量轉化出訂單,但這流量大多數是正向或者中性的流量,而非争議性的流量。
但不少企業做出的争議性流量,是沒法轉化成為訂單價值或者品牌價值的,甚至還有不小概率讓品牌受損。比如前不久某家南方車企的新能源品牌,先後請了兩位在互聯網上影響力大但口碑不佳的名人站台做宣傳,最終結果是宣傳物料評論區全是批評和揶揄的聲音(當然也有很多水軍),讓本不富裕的品牌和銷量變得雪上加霜。
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汽車廠商,蹭小米的結果也是類似,除了流量什麼都帶不走,除了道歉和牢飯什麼留不下,于銷量無益,于品牌有害。
品牌之間的綁定營銷,要麼搞聯名,要麼像奔馳和寶馬那樣相愛相殺整點高級活。最好還是放下仇恨,做回自己,曾經喜歡對着小米輸出的榮耀如今已經釋然,不再提及小米,反而在獨立之後走得更好。
而在移動互聯網競争中落敗給 Google 的微軟,一度很喜歡在各種場合陰陽怪氣 Google,但後來微軟現任 CEO 納德拉上任之後,不光矯正了微軟的競争頹勢,也不再把精力放在無意義的口水仗上。
近來甚少露面的李想在内部反思中也有類似總結:很多動作變形,不及預期的事情,源于過度關注競争。
正常來說,用戶考慮一個汽車品牌,一款汽車產品,是他的需求和產品的匹配程度,而非這個品牌在一場輿論戰裡成功地貶低了另外一個品牌另外一款產品。
當然,從難度上來說,打造一款好汽車,周期上需要兩三年,打造一個知名汽車品牌,則要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而制造一個熱搜,只需要一個小時足矣。
終究來說,蹭小米也好,蹭其他品牌也好,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虛假流量繁榮,而非真實的品牌建設,這種痴迷于捷徑的方法,最大的惡果不是來自于小米或者網友的聲讨,而是對于自身能力的腐蝕。
雷軍在微博和抖音上累計的數千萬粉絲,是一條條微博,一個個短視頻,一次次直播累計出來的,以數年乃至十數年的時間為部門,而不是一時興起和别人對罵幾句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