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任正非、寧高寧、王石,軍人出身企業家的12條管理鐵律,歡迎閱讀。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三位軍人出身的企業家——任正非、寧高寧、王石,用軍事化思維優化了現代商業規則與企業經營管理。他們将軍隊中淬煉出的紀律性、戰略觀和生存哲學等等融入企業管理,創造出華為、中糧、萬科等商業帝國。
截至 2025 年,這三家企業總市值超 2.5 萬億元,業務覆蓋全球 170 餘個國家。本文将試圖總結與解析三者管理體系中與軍事相關的 12 大企業管理邏輯,揭示軍隊基因如何塑造中國企業競争力。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正和島,作者:譚長春,原文标題:《任正非、寧高寧、王石 ... 中國軍人出身企業家的 12 條管理鐵律》,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剛性制度設計:用權力制衡約束權力
任正非在華為推行的 " 三權分立 " 制度(提名權、評議權、彈劾權),本質基本就是軍隊管理機制的有效商業轉化。這種制度的核心是權力制衡——就像戰場上需要多個部門協同作戰一樣,幹部選拔也被拆解成三個獨立環節:業務主管負責提名候選人,人力資源部門審核績效和資質,黨委則手握 " 道德一票否決權 "。
如果一個部門主管想提拔親信,他只有提名權,但候選人必須經過人力資源部的績效審查(比如是否連續兩年達标、是否有跨部門經驗),還要通過黨委的 " 品德關 " ——比如是否接受過客戶宴請、是否在關鍵時刻推诿責任。任正非曾說:" 三權分立不是要搞絕對公平,而是防止個人偏好毀了公司。"
王石在萬科建立的 " 弱關系文化 " 也頗具代表性:所有審批流程數字化,任何環節超過一定時限未處理即自動觸發問責機制,完全杜絕人情幹擾。
他把所有審批流程搬到了線上,系統自動監控每個環節——比如一份采購合同如果卡在相關财務部門超過 48 小時,不僅會亮紅燈警告,還會直接抄送審計部門和董事會,責任人須在 48 小時内提交書面解釋。
這種設計讓 " 找關系、打招呼 " 徹底失效,就像戰場上指揮官必須按作戰手冊行動。王石曾比喻:" 制度就像戰地軍規,越殘酷越能保命。戰場上你踩到地雷會炸,企業裡你踩紅線就得滾蛋。"
兩者的底層邏輯都是将軍隊的 " 分權制衡 " 思維移植到企業:
業務部門像前線指揮部:提名權交給最懂戰況的一線主管;
人力資源部像參謀部:用數據審核候選人是否具備 " 作戰能力 ";
黨委像紀律督查組:專門揪出 " 叛徒 " 和 " 逃兵 "。
二、結果導向考核:戰場 KPI 驅動效能
寧高寧在中化集團引入的平衡計分卡,實則更像軍事作戰地圖的更新版。他将戰略目标拆解為四大維度:
财務維度:利潤增長率 ≥15%(對标軍費保障)
客戶維度:客戶投訴率 ≤0.3%(類比戰場情報失誤率)
流程維度:決策響應時間 ≤2 小時(參照戰時指揮鏈)
學習維度:人均年培訓時長 ≥120 小時(對應軍事演習強度)
寧高寧在中化集團推行的平衡計分卡,就像給企業裝上了 " 軍事作戰地圖導航系統 "。這就好比打仗前,将軍給士兵們發了一張任務清單:
這套 " 軍事化 KPI" 效果有多明顯?2020 年新冠疫情最嚴重時,中化的 MAP 平台反而新增了 80 萬注冊農戶,因為農民發現線上買農資比趕集更靠譜。用寧高寧的話說:" 考核指标不是數字遊戲,是讓每個員工知道——你打的每一場小仗,都連着集團的大戰役。"
三、聚焦核心戰場:壓強原則以取得毀滅性打擊
任正非的 " 針尖戰略 ",簡單說就是:聚焦錢、人、技術等資源與能力砸在一個點上,并且盡量不去觸碰對手,免得產生更多競争。這個針尖戰略的靈感來自二戰德軍的閃電戰——集中優勢兵力打穿防線,而不是平均、分散用力。
比如華為在 5G 和芯片領網域,直接把 70% 的研發預算全押上,就像打仗時把所有的炮彈都轟向同一個碉堡。2024 年數據顯示,華為的 5G 專利占比高達 16%,比高通和諾基亞加起來還多。
而寧高寧在中糧推行 " 全產業鏈 ",更像是學美軍打仗時的後勤保障——從糧食種植到加工、物流、銷售,每個環節都自己掌控。
中糧的 " 從田間到餐桌 " 模式,把糧食產業鏈拆成 8 個關鍵環節:種子、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運輸、銷售、終端零售,每個環節自控率超過 90%。
任正非和寧高寧的戰術核心都是 " 聚焦 " ——華為用技術壓強砸穿市場,中糧用全產業鏈抵御風險。這種打法看似燒錢,但就像任正非說的:" 在戰略機會點上,我們可以用範弗裡特彈藥量(飽和投入),哪怕暫時虧損也要撕開缺口。"
四、敏捷組織:打造商業版快速反應部隊
華為經過試點成熟後分幾批共建立二十幾個軍團,軍團出征大會也曾讓國人熱血澎湃。這些以華為 " 煤礦軍團 " 為代表的運作模式,好像在完全復刻特戰部隊:
編制:5~7 人小組(對标特種作戰班);
授權:500 萬美元内自主決策(類似戰場臨機決斷權);
響應:從需求對接至交付壓縮至 45 天,效率提升近三倍。以往,傳統煤礦項目動不動要半年起步,華為卻玩起了 " 周迭代 "。
比如給内蒙古某煤礦做智能巡檢系統時,每周五礦工提需求,下周一就能拿到更新版本。最誇張的是礦鴻作業系統适配——過去不同廠家的設備像說方言一樣互不兼容,現在統一成 " 普通話 ",57 類設備數據互通只要 3 天。靠着這套打法,華為煤礦軍團 2024 年拿下全國 70% 的智能礦山訂單。
寧高寧在華潤推行的類 " 重裝旅 + 陸戰隊 " 模式,讓總部專家 24 小時待命支援一線,十二一世紀初雪花啤酒并購二三十家地方啤酒廠,寧高寧用這套模式把整合周期從平均 9 個月壓縮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
秘訣在于 " 三同步 ":籤約後總部 IT 團隊同步快速接入 ERP 系統、品牌團隊快速設計新包裝、銷售板塊啟動準備經銷商大會。據稱曾經的安徽某廠,收購後第一批貼标產品就火速出台,以火箭般速度實現盈利。
五、末位淘汰:模拟戰場生存法則
任正非尊崇傑克韋爾奇的 "721 活力法則 ",又加上任正非十四年的部隊積澱,華為公司的末位淘汰,讓華為靜水潛流又始終活力無窮。
華為公司末位淘汰,基本原則包括:
連續兩季度業績低于團隊均值 80%(類比軍事演習不及格)
價值觀考核未達 A 級(對應政治審查)
三年内未完成跨領網域輪崗(參照多兵種協同要求)
這套制度最狠的是打破 " 鐵飯碗 " 思維。正如任正非所說:" 淘汰 100 個員工,不如淘汰 1 個幹部。指揮官無能,害死三軍!" 通過 " 戰場化 " 壓力倒逼幹部成長,華為硬是把管理層避免 " 養老院 " 化,硬是激活成了 " 敢死隊 "。
六、冗餘設計:備胎計劃的戰略縱深
華為 " 備胎計劃 " 在 2019 年全球供應鏈危機中一戰封神,其背後不僅是技術突圍,更是一套系統性風險防御體系的勝利。這套體系通過技術、供應鏈、組織三重冗餘設計,為中國科技企業應對 " 黑天鵝 " 事件提供了教科書級範本。
華為 " 海思備胎 " 的重要行動包括:
技術儲備:15 年累計投入超 500 億,占研發預算 20%
供應鏈:單品類供應商 ≥3 家,關鍵物料儲備 6 個月用量
組織備份:核心崗位設定 AB 角,确保 72 小時内可切換
這套體系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應對已知風險,而在于創造 " 反脆弱性 "。當同行還在讨論 " 去全球化 " 時,華為已通過備胎計劃實現 " 超全球化 " ——既保持與高通、台積電的合作(每年仍采購 5000 萬套高通芯片),又通過自研技術增強議價權。
這種 " 開放中自主 " 的辯證法,使其在 2025 年全球半導體產值中占比突破 7%,較 2019 年增長高達四倍。正如達文西架構開發者所言:" 備胎不是替代品,而是讓對手不敢掀桌子的底牌。"
七、戰功晉升:從戰壕裡提拔将軍
在華為與華潤兩大商業巨頭的崛起史中," 戰功晉升 " 機制成為突破傳統科層制的革命性實踐。任正非與寧高寧以軍事化思維重塑企業人才選拔邏輯,用戰場法則倒逼組織進化,将 " 将軍必須從死人堆裡爬出來 " 的鐵律刻入企業基因。
任正非提出 " 在年營收超 1 億美元的區網域,才有資格競聘副總裁 ",将高管晉升與戰場實績深度綁定。2024 年數據顯示,華為近半的高管來自非洲、中東等 " 艱苦戰區 ",這些區網域不僅是業績增長引擎,更是領導力試煉場。
據稱,在華潤啤酒高達幾十次并購戰役中,寧高寧實施着 " 戰功積分制 ",破格提拔多名完成 3 次以上區網域整合的一線經理進入高級管理層,構建起 " 并購 - 整合 - 晉升 " 的閉環生态。
這種 " 戰功晉升 " 機制不僅重塑個體命運,更推動組織進化:華為海外營收占比從 2006 年至 2024 年不斷攀躍新高,華潤啤酒市占率連續多年全球第一。當商業世界還在争論 " 學院派 VS 實戰派 " 時,任正非與寧高寧用鐵血實踐證明:真正的将軍,只能在戰壕裡鍛造。
八、奮鬥者文化:集體主義的商業覺醒
華為的《奮鬥者協定》不僅是勞動契約,更是一套将個人利益與企業命運深度綁定的價值交換體系。通過 " 三放棄 " 機制,華為将商業文明的個體理性升維為集體主義的戰略覺醒,重塑了現代企業治理的底層邏輯:
《華為奮鬥者協定》通過 " 三放棄 " 綁定核心團隊:
放棄帶薪年假
放棄超額獎金
放棄專屬辦公室
這套體系通過 " 時間 - 資本 - 空間 " 三重維度重構雇傭關系:
價值交換升維:将短期勞動補償轉化為長期資本積累,使員工從 " 打工人 " 轉變為 " 事業合夥人 ";
集體理性覺醒:2024 年華為内部調研顯示,絕大部分員工認為 " 三放棄 " 是 " 用個人犧牲換取組織生存 ";
戰略反脆弱性:在美國制裁期間,該機制使核心人才流失率維持在極低水平,保障了業務連續性。
九、自我批判:軍事檢閱式糾偏機制
華為的 EMT(執行管理團隊)自我批判機制,本質上是用軍事檢閱的嚴苛标準鍛造決策鐵軍。這套機制通過 " 望遠鏡 - 爆破筒 - 行軍表 " 三維度掃描高管能力,将組織糾偏從被動整改更新為主動進化。
華為 EMT(執行管理團隊)的自查标準包括:
是否用軍用望遠鏡思維洞察行業(固定周期提交趨勢分析)
是否具備 " 炸碉堡 " 的決策魄力(重大失誤容忍次數 ≤1 次 / 年)
是否保持 " 急行軍 " 狀态(高管年均飛行裡程公裡數)
這套機制通過三重制度保障實現閉環:
EMT 輪值制:輪值高管每半年更替,既防止權力固化又培養全局視野;
宣言具象化:将 " 廉潔正氣 " 等抽象價值觀轉化為可量化的 26 項行為準則;
動态退出機制:一定數量持股員工代表可投票罷免不合格 EMT 成員,确保 "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将 "。
正如任正非所言:" 自我批判不是自卑,而是清醒;不是割肉,而是剜腐。" 通過将軍事管理中的檢閱文化植入企業治理,華為構建起 " 戰略預判 - 決策爆破 - 執行急行軍 " 的韌性增長飛輪。
十、杜絕山頭:用輪崗制打破藩籬
王石與寧高寧分别通過 " 物理輪崗 " 與 " 機制重構 " 兩大路徑破解組織山頭化頑疾,形成中國企業管理史上兩種經典範式:
王石設計的 " 三年輪崗 + 飛行審計 " 制度,使萬科區網域總裁平均任期在固定有限期内,但跨區網域協同效率提升近 40%。寧高寧在中糧推行的 " 内部市場化 ",将部門間協作轉化為契約交易,減少内耗成本效果顯著。
萬科:物理破壁
通過高頻人事流動制造 " 組織失憶 ",切斷非正式權力網絡。其輪崗制度配合 " 之字形晉升 " 體系(要求高管必須跨 3 個以上業務板塊),形成 " 流水不腐 " 的生态。
中糧:化學重構
用市場機制替代行政指令,将部門關系從 " 兄弟部門 " 變為 " 甲乙方 "。其内部結算系統設定兩百項交易指标,據稱甚至細化到 " 會議室使用費按分鍾計費 "。
王石與寧高寧用不同路徑證明:破除山頭并非依靠道德教化,而是通過制度設計改變人性博弈的底層規則。當權力失去滋生的土壤,協作自然回歸價值本質。這種将組織治理升維為精密系統工程的實踐,為中國企業跨越 " 中等組織陷阱 " 提供了雙重解法。
十一、" 之 " 字形成長:培養全能指揮官
華為通過 " 之字形成長 " 機制,将軍事戰場的多維度歷練思維植入幹部培養體系,打造出具備全球化視野與跨網域作戰能力的 " 六邊形指揮官 "。這種機制以多戰場輪換、多兵種協同、多壓力測試為核心,重塑了現代企業人才發展的底層邏輯:
華為幹部晉升必須滿足:
3 個以上國家工作經驗(模拟多戰場歷練)
2 個以上業務線輪崗(實現陸海空協同思維)
1 次以上至暗時刻挽救案例(壓力測試)
正如任正非所言:" 之字形不是為培養全才,而是為淘汰偏才。" 這種将軍事人才培養邏輯商業化的實踐,使華為在近年實現海外市場高管本土化率已達 79%,真正構建起 " 全球化戰場指揮官 " 的造血機制。
十二、班長的戰争,讓一線呼喚炮火
任正非提出的 " 前線指揮權下沉 " 模式,本質上是将傳統金字塔組織壓扁為 " 蜂窩式作戰單元 ",通過賦予基層三大核心權力,實現 " 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喚炮火 " 的戰場邏輯重構。任正非的 " 前線指揮權下沉 " 模式,賦予基層三大特權:
資源調度權:區網域 CEO 可調動全球專家資源池
定價決策權:規定範圍内的價格浮動無需審批
產品否決權:前線可拒絕與需求偏差超 20% 的解決方案
據華為 2024 年财報顯示,該模式使一線決策效率提升超五成,客戶需求匹配準确率步步躍遷,真正實現 " 班長指揮戰争,将軍保障後勤 " 的組織進化。正如任正非在内部講話所言:" 當每個細胞都成為自主作戰單元時,大象也能跳街舞。"
十三、底層邏輯:軍人基因的四重轉化
任正非、寧高寧、王石都曾在部隊錘煉,雖然各自都崇尚西方科學管理,也大量應用于在現實中升華東方商業文明與哲學,但軍人特征在各自的企業管理中并未褪色,反而東西方與軍隊管理特征相結合,成就了各自的企業管理。
1. 紀律内化
任正非将新兵連 " 三人成行、兩人成列 " 的規則,轉化為華為園區單向通行路線設計,使通勤效率提升。
2. 危機思維
王石在萬科推行的 " 黑天鵝推演 ",要求每個項目預設 3 種極端風險預案,成功規避一些潛在危機。
3. 集體主義
寧高寧在中化集團推行的 " 全營一杆槍 " 考核,将個人績效與團隊目标捆綁度提升,離職率下降。
4. 戰略縱深
三家企業均建立 " 戰略預備隊 " 機制,華為 5 年培養 1.2 萬名可随時投入新戰場的儲備幹部,相當于 3 個滿編陸軍師。
十四、結語:從軍事遺產到商業文明
任正非、寧高寧、王石等證明,軍人精神絕非簡單的服從文化,而是将戰略思維、組織韌性、價值信仰轉化為可持續的管理體系。
當華為的 " 蜂群戰術 " 對壘西方巨頭,當中糧的 " 全產業鏈 " 守護國家糧倉,當萬科的 " 弱關系制度 " 抵御行業周期,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企業的崛起,更是一種融合東方智慧與軍事哲學的新商業文明誕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正和島,作者:譚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