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阿爾卑斯:蔚來子品牌,锵锵扛大旗?,歡迎閱讀。
當每周二的周銷量海報,仍然聚焦于幾瓜幾棗的時候,一場 " 給未來把脈 " 的戰役已經打響。
7 月 26 日晚間,大眾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達成技術框架協定:雙方計劃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預計 2026 年上市。
前一天,有消息流出,蔚來将在阿爾卑斯首款車型上新增單電機方案,主攻 20-30 萬元市場。這也是繼 6 月 12 日蔚來換電權益變化的又一重大消息。
網傳阿爾卑斯首款車型路試圖
2023 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充斥着滞漲增長、價格戰、内卷等各種變化。
無論是大眾汽車攜手小鵬汽車,還是蔚來押注單電機路線,都是根據新的環境變化,不再刻舟求劍,尋求新的發展之道。
那麼,在新的發展策略下,蔚來的大眾化品牌阿爾卑斯能夠延續市場預期嗎?更加靈活的蔚來又會在下半年取得怎樣的成績?
01
拒絕刻舟求劍
據悉,阿爾卑斯首款車型将會是一款轎車。按照蔚來一貫的產品思路,将會采用蔚來自研自產的新一代電機。
除了單電機之外,蔚來下一代技術平台 NT3 也将在阿爾卑斯這款新車上首發搭載。
另外,NT3 将打造 800V 高壓架構。有知情人士爆料,蔚來的 800V 高壓,最高電壓将會超過 1000V。
更多消息顯示,阿爾卑斯首款車型的電池包,主要規劃了兩個版本:約為 60kWh 和 90kWh。
新的電池包尺寸将在現在的第三代換電站中兼容,但厚度上會變薄,可以為座艙騰出更多的空間。
此前,蔚來創始人李斌在财報溝通會上透露,蔚來已經組建了電池自研團隊,覆蓋電池材料、PACK 等方面。
并且,在今年 2 月,還有媒體爆料稱,蔚來首座電池工廠,将在合肥開建。
目前,蔚來 150 度電池包,是與衛藍聯合開發,而阿爾卑斯車型電池包,或将是蔚來電池團隊首次獨立完整操刀電池研發、生產的產品。
另據電動湃多方信源了解,蔚來阿爾卑斯團隊,吸納了眾多上汽新能源的研發骨幹,打造主流大眾產品對于這一支團隊而言,似乎可以無縫接合。
總得來看,阿爾卑斯雖然只是蔚來的子品牌,但卻搭載了蔚來最為先進的新技術。
無論是 800V 高壓架構,還是自研電池等,都是蔚來下一代平台,乃至主品牌產品換新的 " 技術依仗 "。
聚焦來看,單電機的立項,非常像是蔚來對于外部反饋更為快捷的反應。
在李斌本季度的 VAU 目标中,提升組織能力與運營效率仍是重要目标之一。
據消息源透露,今年上半年,蔚來已經梳理了諸多部門的内部架構,涉及銷售、研發等多模塊。
從 4 月 10 日蔚來官宣換電及智駕權益退坡;到 ES8、ES6、ET5T 多車上市、交付,再到 6 月 12 日,徹底剝離換電權益,蔚來最終接受了國内新能源市場快速變化的現實,不再刻舟求劍,擺離職品 " 木已成舟 " 的路徑依賴。
對于阿爾卑斯而言,單電機方案的快速決策正是蔚來增加靈活度的一種體現。
不過,現實亦有隐憂。
6 月 12 日,蔚來剝離換電權益,官降三萬,已經擴大了主品牌的基盤,下移了品牌的定位。
受此 " 擠壓效應 ",阿爾卑斯也不得不重新調整品牌定位和產品配置,從而做好品牌和產品的契合,比如,砍掉動辄幾千塊的電機成本,這個決定并不難。
回到外部環境,20-30 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是目前競争最為激烈的產品市場,要求車企不僅要有更為精細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且還得在配置上做出足夠的長板。
畢竟在這一市場,傳統車企陣營的比亞迪漢、海豹等銷量勢頭不減,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雖接近生命周期末期,競争力依舊尚存。
另一邊,小鵬 G6 也具備爆款潛質,甚至大眾和小鵬合作的車型也瞄準了 20-30 萬元價格區間。
市場容量越大,競争也就越大。在内外環境倒逼下,阿爾卑斯也就不能像蔚來主品牌那樣 " 鋪張浪費 ",全系标配雙電機了。
02
越來越復雜的蔚來體系
輕裝上陣的阿爾卑斯,并非帶給蔚來的全是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的空靈,反而增加了蔚來體系的運營壓力。
一是在電池運營層面。
蔚來能源高級副總裁沈斐此前在用戶面對面上表示,蔚來三代換電站将會明确與阿爾卑斯品牌共用。
這意味着蔚來換電體系的 SKU 在 400V 70kWh、75kWh、100kWh、150kWh 之上,又增加了 2 種選擇:800V 架構的 60kWh 和 90kWh 兩款電池。
目前,蔚來第三代換電站單站可以配置 21 塊電池,如果單站要湊齊 5 種組合(70kWh、 75kWh 通用),其單塊電池的運營數量必然會下降,并且對不同容量的動力電池在不同城市、不同站點、不同時間的配置又增加了不少難度。
二是在產品層面。
純電轎車坐姿高幾乎是行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對于蔚來也不例外。
此前,就有很多媒體和用戶抱怨蔚來 ET5 坐姿較高的問題,雖然 ET5T 上市後這類反饋有所轉變,但是仍然難以根除。
行業内有諸如飛凡卧式電池包的解決方案,能夠解決中大型純電轎車的坐姿問題,但是也很難解決後排乘客腳部空間的問題。
也有零跑通過 CTC 電池底盤一體化方案,找補一厘米左右的空間,但提升效果寥寥。
對于阿爾卑斯而言,首款車型即定位轎車,即使采用了更薄的電池包,也很難保證其不會重蹈 ET5 的覆轍(某個缺點被無限放大,轉而影響購買決策)。
當然,這是一個 " 老大難 " 問題了,也是行業通病,最佳的解決辦法,可能是采用異形電池包了。
但不會有人這麼幹,畢竟,異形電池包已經被貼上了 " 油改電 " 的标籤。
進一步而言,阿爾卑斯的產品信息曝光,也暴露出蔚來產品及技術規劃的另一個問題,即先進技術總會跟随技術平台的進化而全面問世," 一股腦 " 提供給用戶選擇,而不會做相應的排列組合,漸次釋放更新,保證產品的先進性。
比如,當下行業時興的 800V 高壓架構,蔚來因 NT3 平台釋放的時間點,不會單獨拆出,在某一款車型上優先更新。
這樣的隐患在于,一是用戶等待蔚來品牌技術更迭周期過長,二是技術過于先進,像 ET7 一樣無法及時量產,從而錯過最好的市場時機。
在阿爾卑斯傳出產品信息的同時,蔚來另一定位更低的子品牌螢火蟲亦有萌動。
據報道,螢火蟲首款產品已于 6 月底設計凍結,預計在 8 月初進入開發模具階段。螢火蟲品牌主攻 10 至 20 萬元的中低端市場,首發面向歐洲市場用戶,預計在 2024 年三季度發布。
或許,到那個時候,再來評判蔚來究竟是在盲目擴張,還是會成為像豐田擁有高低品牌矩陣的全球車企,答案才更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