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為什麼我說,明年品牌必須給大屏留足預算?,歡迎閱讀。
這段時間,鍾睒睒、于東來、葉國富等企業家不約而同地開怼直播帶貨與電商低價,根本原因還是生意不那麼好做了。24 年,不論是零售、制造、文旅、服務還是電商行業普遍都感受到生意難做:傳統做生意的經驗、方法與套路,失靈了;許多企業的存量業務下滑,已看不到增長空間;很多行業卷低價卻沒利潤,但不卷低價則沒生意。
25 年到底該如何破局?臨近年關,許多企業主都焦慮,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大師 " 年度演講 " 一票難求。" 年度演講 " 固然可以送上雞湯緩解焦慮,然而最終企業主需要的還是解決具體問題:業務怎麼搞,方向怎麼定,預算怎麼分……只有将生意盤子做大,才是硬道理。
24 年還是有不少生意越做越大的企業,我發現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品牌力強。品牌是企業抵御環境風浪的壓艙石,25 年,企業要想突破增長,道路千萬條,品牌第一條。當下,要做好品牌建設,企業必須要搞定新陣地、新人群和新場景。
24 年,許多網紅品牌後繼乏力,鍾薛高、完美日記、熊貓不倒……所有當初靠流量崛起的網紅品牌全都偃旗息鼓。靠着重金投入種草、投流、帶貨,網紅品牌快速打開了知名度,然而在過度依賴流量營銷的同時,在產品研發、品牌建設和渠道經營上投入卻不足,進而缺乏成為 " 長紅品牌 " 的底子。
而在汽車行業,24 年則出現了靠品牌力迎來第二春的車企。問界母公司賽力斯前三季度營收 1066.27 億元,同比增 539.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40.38 億元,成功扭虧為盈;1-10 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 35 萬輛 , 同比增長 310.99%。
賽力斯逆勢增長的重要原因在于,在華為鴻蒙智行加持下," 問界 " 成功形成高端豪華智能電車品牌标籤。24 年 7 月,賽力斯宣布拟以 25 億元從華為收購 " 問界 " 商标,足見其對品牌價值的珍視。
在賽力斯外,大多數老牌車企,不論是外資、合資、國產業績都每況愈下,甚至部分新勢力一夜之間走向崩盤。車企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復盤不難發現,不少都吃在了 " 品牌不行 " 的虧上,很多車企病急亂投醫,搞幾十個品牌打群架,結果收效甚微,浪費資源。
這兩年,許多行業都出現了 " 新勢力 " 以及 " 網紅品牌 " 與傳統品牌混戰的現象,許許多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在證明同一件事:只有足夠強的品牌力,才能助力企業穿越周期、長期增長、笑到最後。
24 年,我接觸的幾乎所有企業都在 " 砍預算 ":互聯網大廠裁員裁到大動脈、車圈連給媒體的 " 車馬費 " 都有一年賬期了、3C 數碼圈發布會紛紛轉線上降成本…… 25 年,節衣縮食的趨勢不會改變,但企業必須要警惕 " 短期陷阱 ":許多看似立竿見影的手段,不見得是對的。
就像前面說的,一些網紅品牌買流量做效果廣告,甚至做直播帶貨虧本賺吆喝,雖然賣得動貨,然而賣得多、虧得多,最終淪為渠道的肥料,只有平台笑到了最後。
反過來,一些看似沒眼前效果卻至關重要的事情,也往往容易被企業忽視,比如品牌建設。
品牌,長期來看是企業的生命線,是在時間長河中與海量用戶持續互動所積累的認知資產。不到萬不得已,企業不能砍品牌建設的預算。在環境不好時,品牌力可助力企業穿越周期,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堅持品牌廣告投入的企業,其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更低,在市場復蘇後,品牌強的企業更快恢復元氣,更有機會實現量價齊漲。
當前的現狀是觀點與行動的割裂:很多品牌表示要做品牌,增加品牌預算,但實際行動卻是在減少品牌廣告增投效果廣告,只因 ROI 可考核、短期回報可量化。市場上效果廣告分走了大約 80% 的預算,品牌廣告只有 20% 且依然在縮水。品牌與效果此消彼長,企業獲得了流量、訂單、粉絲等短期 " 效果 ",同時損失了利潤和長期增長的動能。
24 年,在品牌被弱化的大環境下,許多品牌在廣告投放上還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什麼火投什麼,好像不在社媒做種草、不在短視頻做帶貨就不是合格市場人了。而這種做法存在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是否與企業的發展階段相匹配;二是 " 主流平台 " 的内容和注意力亦十分擁擠,流量成本水漲船高,且内容同質化、快餐化導致完播率低、信任度低,難以形成品牌共識,最終效果并不如預期,導致行業全面陷入 " 内卷式 " 徒勞競争。
可惜的是,許多企業曾嘗試加碼品牌建設,只是未能堅持。一方面品牌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長期重要、短期不緊急的事情,動搖容易堅持難。二是品牌建設難度大,當下市場缺乏類似于當年 CCTV 這樣的中心化媒介,在媒體高度碎片化的今天,搞流量容易,做品牌難而正确,品牌容易 " 遇難而退 "。
破局的關鍵在于轉變營銷策略思路,選擇正确的媒體。企業要快速凝聚最廣大的共識、深入影響目标用戶的心智,必須要依靠内容穿透力強、凝聚廣泛注意力、具備一定信賴度或者說公信力的媒體。因為當前,品牌普遍面臨 " 三缺困局 ":
1、缺關注,用戶注意力日益渙散,每天被各種大瓜與營銷内容争奪;
2、缺共情,用戶對廣告免疫、對種草警惕、對帶貨理性、對廣告疲勞;
3、缺共識,品牌形象在碎片化的種草中被稀釋,在用戶心目中已模糊不清。
辦法總比困難多。25 年,如果企業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且想有所作為,完全可以迎難而上,做難而正确的事情。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留足夠的預算給大屏,大屏可以解決品牌所面臨的 " 三缺困境 "。
1、大屏是創意放大器,更聚集關注:畫質更好,視聽體驗更佳,更能震撼衝擊用戶;
2、大屏是情緒放大器,可激發共情:大屏營銷是内容驅動的,是用戶愛看愛互動的高質廣告。
3、大屏是人群連接器,可凝聚共識:具備 " 一屏多人 " 的觀看屬性,小範圍可凝聚家人和親朋的共識,大範圍可同步影響海量主流人群的心智,形成全體共識。
不論是商界的實踐案例抑或是學界的理論體系都認為,做品牌就是要影響用戶心智。品牌要影響用戶心智,必須要讓正确的内容、出現在正确的地方。當前,媒介環境碎片化、用戶注意力高度分散,有效的内容一定是有衝擊力的創意内容,創意内容必須出現在能聚集用戶關注、激發用戶共情、凝聚用戶共識的媒介,而 OTT 大屏也就是智能電視,就是具備這些能力的代表媒介。
大屏真實的用戶規模與時長一直在被誤傳誤解。很多人說電視開機率低,其實 OTT 大屏保有量已超 10 億,月均開機率高達 91%,去重用戶覆蓋 10.4 億,且是極少的用戶規模在增長的媒介。來自勾正的數據顯示,智能電視日均使用時長 5 小時 52 分,遠超社交媒體、長視頻平台、短視頻等互聯網媒介,且依然在高速增長。
然而,當前 OTT 廣告份額卻只有 3%。高速增長的大盤、投入不足的預算,這讓大屏成了事實上的價值窪地。對品牌來說,25 年給大屏留足預算,将可以獲得極具性價比的流量與用戶時間,可以占據深度影響用戶、引發共情與共識的黃金場景。
不過,大屏的價值絕不能簡單地被理解成性價比高的流量。
當前用戶注意力分散在不同地方,品牌必須要在一個地方對注意力進行匯聚,對用戶心智進行穿透,就像長篇演講後的 " 總結發言 ",往往是觀眾最能記住的内容。
OTT 可協同移動端的短視頻、社交媒體、長視頻以及梯媒、社區、到店等線下媒介,持續、連貫、立體地對用戶施加組合式、包裹式、反復性的影響。群邑《2023OTT 商業化白皮書》的營銷調研數據顯示,OTT 大屏與戶外廣告、朋友圈、長視頻、短視頻、微博等協同後的人群覆蓋能力,均遠超單一的媒介投放效果,部分甚至高出近一倍。
對于品牌來說,協同投放不只是可以增加重復曝光次數,還能讓不同媒介以最擅長的方式,接力式影響用戶心智。
大屏憑借強關注、強共情與強共識力,堪稱媒介 " 收口 " 神器,是營銷組合策略中的 " 終極必殺技 ",能夠有效連接品牌與用戶心智的 " 最後一米 "。例如,品牌在社交媒體等碎片化平台完成種草後,借助大屏投放品牌 TVC 創意内容,直擊用戶心智。
在競争激烈的大屏細分領網域,精準鎖定 " 強媒體 " 尤為關鍵。以小米 OTT 為代表,其大屏營銷依托品牌自身影響力和優質的廣告創意,在塑造品牌質感和赢得用戶信任方面位列廠商第一。據秒針數據表明,在消費者對小米智能電視賦予合作品牌印象的差異化認知中," 年輕 / 有活力 "、" 科技感強 " 以及 " 有個性 / 獨特 " 等關鍵指标遠超行業。同時,在推動 KPI 增長方面,小米智能電視廣告的成效同樣顯著優于其他行業主流媒體。
不僅如此,小米 OTT 在出貨量和活躍用戶量上也穩坐國内廠商第一把交椅,QuestMobile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9 月,小米智能電視終端規模達到了 5,733.21 萬台,居國内智能電視終端規模 TOP1,為品牌營銷提供了廣闊的流量入口與堅實的用戶基礎。
2025 年,小米 OTT 大屏也深度整合了小米生态資源,以全場景協同營銷的新解法,助力品牌多方向突圍。
首先,抓住新質家庭消費力。
當前消費尚在復蘇中,新的消費力到底在哪裡?除了年輕人、銀發族、小鎮青年這樣一直被重視的群體外,其實還有一個被低估的場景:家庭。
一是許多消費場景是基于家庭催生的,大的支出有房、車、教育、保險、旅遊……日常消費,就連山姆的核心會員都是家庭新中產,主打 " 到家消費 " 的即時零售也成了線下的最大增長點。
二是家庭消費比單身族的客單要高得多,因為家庭大宗消費多,奢品消費集中在 " 貴婦人群 ",而且人們對家庭成員往往比對自己更大方,總想給家人最好的。
要找到更有消費力的家庭,品牌要看得更細一些。比如從城市維度看,當前新一線城市的家庭消費欲望更強;再比如從年齡維度看,備婚備孕、剛有娃或者剛二胎的家庭正處在消費需求最旺盛的人生階段。這樣看,小米大屏優勢明顯,跟着米粉群體一起成長,其主流用戶就是年輕家庭,且可以無差别輻射高低線的高頻次消費人群,特别是覆蓋未被小紅書、抖音等互聯網平台影響的家庭。
其次,制勝大節點。
體育賽事、重大節日這樣的節點營銷,從來都是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OTT 大屏的内容特性使得其在重大節點時,擁有顯著的注意力洪峰。比如大型賽事、春節、黃金周這樣的節點,小米 OTT 大屏的觸達觀眾數量、開機率都會出現高峰。與此同時,OTT 大屏在重要節點可以更大程度地匯聚人群,比如春節期間拜年串門時 " 親朋圍爐看電視 " 就是典型的場景,放大來看,全國人民看春晚這樣的凝聚力更可觀。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春節這樣的節日抑或是奧運這樣的賽事,其實都是十分适合做 " 情緒傳播 " 的節點,比如春節品牌可抓住家國情懷、團圓歡聚、辭舊迎新等話題去做傳播;再比如體育大賽時,品牌可抓住球迷們在致勝時刻的慷慨、緊張、激動情緒去進入他們的心。
關注、共情與共識,品牌當前最缺的三點,都能在節點營銷得到。小米大屏也給品牌提供了豐富的節點營銷資源,包括 3D 創意開機、頻道定制、品牌号、多拼焦點視頻等。
比如新春季,小米營銷就提供了品牌可 " 頻道霸屏 " 新年晚會、歲末回顧、年度風雲榜等頻道;在合家歡親子陪伴時光,品牌則可定制兒童劇場覆蓋全家老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新春營銷季跨越雙旦、小年、除夕、大年、元宵 50 天,一方面品牌可有足夠長的時間去蓄水,不斷刷臉、不斷影響用戶,讓其有需求時第一個想到下單;另一方面品牌可以更深層地去融合團聚場景,在更長時間去營造歡樂氛圍,深度影響用戶心智,赢得春節營銷大戰。
也不難發現,越來越多品牌已将大屏作為節點營銷标配,比如沃爾沃已連續 6 年深耕小米大屏春節營銷,通過類似于 " 一聲平安,一家團圓 " 這樣的創意溫情内容,将 " 安全 " 的品牌标籤深深扎根到年輕家庭用戶心中。
最後:撬動新場景。
人所共知的 " 内卷型 " 媒介成本高昂,已很難入場,在新興場景品牌可以有新作為,許多高價值的場景對品牌來說,更值得關注。
當然,除了大屏家庭等場景,小米終端場景同樣具備獨特的營銷優勢,相較于其他 App 而言,基于小米系統級生态的終端場景更原生、更前置,可更長時間、更全場景地影響全景用戶。
在高度内容化的時代,小米終端場景憑借更短的路徑、更高的用戶接受度,促進用戶轉化。比如品牌可通過負一屏、通知消息、鎖屏桌面等形式持續觸達目标群體,同時,個性化觸達等服務,持續強化品牌好感與心智,有效為廣告主經營賦能。
小米建設多年的生态鏈品牌存在着海量跨界營銷場景,類似聯名禮盒、社交聯動等,比如健康飲食類品牌就可與小米生态鏈的廚電品牌合作。
以及多年建設的線下網絡 " 小米之家 " 除了承載體驗、服務價值外,也是繼承了諸多活動 IP 的線下服務陣地,品牌可通過氣球雨、店内大屏、高端私享會等形式與小米之家一起 " 玩 " 起來。
擁有 4000 萬 + 粉絲的小米天貓旗艦店、以及小米商城,則可與品牌一起探索類似于抽獎 / 買贈、虛拟福袋秒殺、電商直播連麥等互動合作,一起搞訂單。比如今年夏天,樂事 " 再來一包禮金 " 主題 campaign 就與小米商城展開跨界合作,用戶掃描樂事包裝二維碼進入 UTC 活動小程式就能抽取小米商城禮品,比如小米爆款家庭影音硬體,最終活動曝光 1.47 億,用戶互動 200 萬 + 次。
小愛同學則成了品牌觸達年輕人的 AI 新場景。疫情結束後出境遊復蘇,然而消費者信息不足,市場競争激烈。小愛同學基于大模型技術在行業率先實現 " 連續對話 " 智能營銷,在用戶與小愛同學閒聊中适時地融入新加坡旅遊的信息;基于文生圖等技術提供出境遊智能旅行服務,實時生成旅遊攻略、大圖海報等内容,在 OTT 大屏創意開機、品牌号以及手機端呈現。新加坡旅遊局與小米商業營銷探索的 AI 旅行營銷最終獲得了 1.98 億曝光,用戶互動 700 萬次,相較其他平台購票轉化超 3 倍。
總結:
24 年生意很難做,25 年只會更卷。在高度激烈的競争環境中,企業渴望一招鮮、特效藥、成功學是不現實的,沒有誰有點石成金的能力——如果有人承諾可以,100% 是騙子。
就營銷來說,23 年許多企業一窩蜂去做直播帶貨,24 年很多企業家學雷軍、餘承東、周鴻祎做企業家網紅 IP,其實大都是失敗的。其實品牌建設以及市場營銷并沒有所謂的 " 絕招 "。來自凱度的調研數據顯示,品牌整合不同媒介展開組合營銷可更好地完成 KPI,如果針對大多數媒介投放高度定制内容還可進一步提升營銷效果。對于品牌來說,基于不同媒介特性、量身定制創意内容,打好組合拳才是營銷的正确姿勢。
25 年,大屏是品牌搞定新陣地 / 新人群 / 新場景的關鍵,不管營銷怎麼投,最終都需要 " 共識類 " 的媒體,打透消費者的認知與心智。
25 年,品牌必須給大屏留預算,而且要留足、要用好、要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