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黎叔拯救TVB?,歡迎閱讀。
文 | 真故實驗室,作者 | 石雨菡,編輯 | 馬路
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最是令人惋惜。現在,創造了無數經典 " 英雄 "、" 美人 " 形象的 TVB 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從内容產品上看,TVB 和觀眾的情感鏈接仍舊停留在多年前的熒幕形象,如今的影響力僅限于 " 回憶殺 " 和梁非凡式的表情包。
從資本市場看,TVB 的價值也大不如前,港股上市母公司 " 電視廣播 " 市值僅剩 20 多億。反倒不如曾經的模仿者、部分内地電視台過得滋潤。湖南電視台的 " 芒果超媒 " 當下市值超過 600 億,對比一下,TVB 也就相當于内地一個縣電視台規模。
2015 年,黎瑞剛攜華人文化間接控股了 TVB 的母公司,之後幾年,他一直按兵不動。直至近兩年,香港傳統電視產業的遮羞布被扯下,TVB 才下決心進行一系列調整。從裁員到發展電商、北上淘金,動作之頻繁,一如馬斯克入主後的推特。
北上
5 月 31 日,TVB 淘寶直播間星光熠熠,湯洛雯、高海寧等四位港姐妝造華麗,粵語、普通話切換自如。沒有急促的 123 上鏈接,講品節奏全程舒緩輕快,更多的時間,像是港姐們的安利聊天。
這是 TVB 入淘後的第九場直播,香港小姐專場。9 個小時,179 個商品,近 1000 萬人次觀看。當晚 GMV 創下 TVB 2023 年 3 月 7 日入淘以來最高記錄,超過一億人民币。按照行業常見的提成比例計算,這場直播至少為 TVB 帶來一千萬的利潤。借此利好,TVB 上市母公司 " 電視廣播 " 在接下來兩個交易日漲幅超 50%。
圖 | TVB 直播
鍾楚紅、張曼玉、李嘉欣、袁詠儀,自 1973 年香港小姐選舉在 TVB 穩定舉辦以來," 港姐出身 " 一度與坦蕩星途挂鉤。港姐們不僅貢獻了一大批經典港劇,明豔大方的 " 港式 " 妝造、穿搭也在内地時尚圈掀起陣陣復古風。
如今,新生代港姐作品未火,轉而投入直播帶貨的風潮中。帶貨成績雖愈發搶眼,卻難言 TVB 造星神話依舊。
除了在直播帶貨上與李佳琦、羅永浩等人同台競技,近幾年 TVB 藝人打包北上合拍劇集、參加綜藝的動作頻頻。回憶殺成了 TVB 在内地狂刷存在感的利器。
《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二季裡陳小春、張智霖等 " 大灣區的哥哥們 " 抱團破浪,觀眾直呼看到友誼最好的樣子;《無限超越班》復刻 TVB 藝員培訓方式,最後卻成了内娛演員的試煉場,再度掀起 " 過去的港星有多敬業 " 讨論熱潮;而在音樂綜藝《聲生不息 · 港樂季》中,李玟、楊千嬅、李克勤等香港老牌歌手與内地歌手合作致敬經典,炎明熹等香港新生代歌手得以在内地嶄露頭角。
TVB 在内地的熱度不斷,卻也道出了 TVB 日漸衰落的現實。
與傳統媒體一樣,TVB 進入千禧年後不可避免地走進了衰落期。大眾最切身的體會是,《大時代》《神雕俠侶》《上海灘》等經典港劇不會再被復刻;TVB 再也捧不出 "TVB 五虎将 ""TVB 四大花旦 " 這樣的劃時代巨星;而再提到港樂,仍是一群年過半百的歌手牢牢霸占着幾代人的記憶。
圖 | 《大時代》劇照
頂着全球最大的華語商業節目制作商之一的光環,時至今日,TVB 電視廣播業務仍占香港所有頻道觀眾份額的 77%,藝人總數維持在 500 名以上。這些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僅局限于香港一城,放眼全國,也就是二線 MCN 公司的水平。至于擁有數萬唱跳小姐姐的無憂傳媒等頂級 MCN,無論從現有藝人影響力,還是營收規模,TVB 都難以望其項背。
TVB 到底錯過的是什麼呢?答案或許是,從 2010 到 2020 年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
十年裡,内地地方衛視打通電視、OTT、互聯網電視等廣告收入全渠道,長視頻平台的出現成了市場的鲶魚,倒逼所有影視内容向精品化靠攏。擁抱互聯網使得内地傳媒市場一再被激活,也出現了像芒果超媒這樣融網絡與電視特色于一體的流媒體平台。
如今芒果超媒 600 多億的市值,接近 TVB 母公司的 30 倍。互聯網增長的十年,TVB 都錯過了。看似安穩度日的 TVB,内部漸漸老化,營收和盈利情況也每況愈下。截至 2022 年,TVB 已經連續虧損五年。
頹勢一再,TVB 終于意識到 " 香港實在太小了 ",畫地為牢只會拖垮過去打下的江山。打包北上,借内地優勢資源發力,是 TVB 可以抓住的最具性價比的一根稻草。
典型的例子是,《聲生不息 · 港樂季》由 TVB 和湖南衛視合作推出,但 TVB 只負責提供藝人、版權等資源,湖南衛視則是投資方兼制作方。同時,該節目在香港播出後,所有收入歸 TVB 所有。重返 TVB 的曾志偉直言:拿了個不要錢的節目回來。
内地帶 TVB 上分,肯定不是僅靠一份責任感,二者之間存在一個交叉。而這個承擔橋梁的角色、能夠左右騰挪的關鍵人物,便是黎瑞剛和其背後的華人文化。
關鍵先生
在 TVB 淘寶直播間 GMV 破億的那天,TVB 召開了年度股東大會。華人文化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黎瑞剛獲選連任董事。新聞照片裡,這位 TVB 幕後總舵手笑容燦爛,這是他作為 TVB 非執行董事的第八年。2020 年 TVB 加速北上自救,也正是他的手筆。
黎瑞剛向來低調。在入主 TVB 之前,從平台到產業,黎瑞剛背後的華人文化已經在内地把文娛生活領網域投了個遍,是内地罕見的傳媒巨鳄。不過,此前黎瑞剛卻很少在公共場合對華人文化進行細致的介紹或面向市場發聲,直到近兩年,面對 TVB 的轉型和改革,黎瑞剛才多次接受了媒體的專訪。
有人說 TVB 遇上黎瑞剛,是一艘文娛航母與搖搖欲墜的文娛泰坦尼克号的相遇。拯救意味十足。
黎瑞剛被稱作是 " 中國版默多克 ",但這樣的标籤并不為黎瑞剛所接受,他曾直言 " 中國的環境不會出現默多克 "。因此更恰如其分的是,應該在這一頭銜前面加一句 " 更适合中國人體質 "。
曾經在體制内風生水起的黎瑞剛,一面在傳媒領網域開疆拓土,一面又透露着精妙的分寸感。
1994 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的黎瑞剛進入上海文廣,從普通記者做起并一路穩升。2002 年,年僅 33 歲的黎瑞剛坐上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一職,成了掌管中國重要媒體集團的最年輕的官員。
探索制播分離革新制作模式,降本增效;與電信聯手打造 IPTV、入局互聯網電視,打通三網渠道;主導上海大小文廣整合,轉企改制。九年的時間裡,黎瑞剛不僅帶領上海文廣發展出更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實現近 10 倍收入增長,更是在時尚、财經、東方衛視三個業務板塊,構建出了區别于央視和湖南廣電、屬于上海文廣的獨特調性。
領導賞識黎瑞剛對傳媒行業的靈敏嗅覺和前瞻性,他在上海文廣曾一度身兼四職。黎瑞剛對于對體制和市場的邊界感逐漸拿捏,持續影響着他日後在内容產業的投資和運營。
這一時期的黎瑞剛在官員和企業家的身份夾層中生存。" 要想清楚,你到底是做業務還是做官。" 身邊的人不止一次這樣提醒他。體制内工作,顯然讓黎瑞剛自限手腳。
2015 年,黎瑞剛徹底離開上海文廣,專心投入由其在 2009 年便主導創立的華人文化投資基金。這個決定黎瑞剛提前準備了兩三年。" 在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我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比較少。"
華人文化投資基金是國内首個專注文化與傳媒行業投融資的人民币私募股權基金,初始狀态便帶有很強的國資屬性。而發展到目前,該基金已經有三期美元基金和兩期人民币基金。管理資金規模近 300 億。
華人文化還包含另一個機構,即華人文化集團公司,為運營型公司。相當于黎瑞剛左手投資、右手運營,投資機制相當完備。
最初的華人文化的投資集中于文化傳媒領網域。如買下默多克手中星空傳媒 53% 的股權;捧出了《中國好聲音》和其背後的燦星制作,黎瑞剛也由此被稱為 " 中國好聲音之父 "。與美國夢工廠成立中國合資公司 " 東方夢工廠 ",其制作的《功夫熊貓 3》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中美合拍電影。
随着黎瑞剛全面投入市場,華人文化的投資版圖一再擴張,并尤其重視投資產業鏈的完備性。在影視領網域,從上遊的内容制作(燦星、正午陽光),中遊的宣發、藝人經濟(絲芭傳媒)到下遊的院線(UME 影院)都能看到華人文化的影子。
除此之外,華人文化還涉獵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完美日記、B 站、财新、餓了麼、樂高樂園、猿題庫等企業背後均出現華人文化的身影,其甚至還入股了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 CAA 和曼城球隊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團。
過往的每一筆投資,黎瑞剛似乎都精準切中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傳媒文化行業,風險性極大,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陳弦曾如此評價黎瑞剛:" 在這個行業裡,他是極少的同時具備以下各種專長的人。第一是產業能力,懂業務,懂產品,有資源;第二是管理能力,能帶領團隊打仗;第三是對政策環境的理解,媒體文化畢竟是個監管密集型的行業;第四,在國際上有沒有自己的圈子和資源,專業能力和行業地位是否在國際上被認可。"
這樣的評價或許是客觀的。來到 TVB 之前,TVB 創始人邵逸夫的妻子方逸華已經與黎瑞剛相熟,黎瑞剛常出入她的辦公室。據媒體報道,方逸華被黎瑞剛的勤奮和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打動,同時,TVB 高層等也對其非常認同。TVB 似乎迎來了屬于它的 THE ONE。
2015 年,華人文化收購了 TVB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 young lion 的最大股權,從而間接成為 TVB 最大的單一股東。據各方消息,當時黎瑞剛是受到當時 TVB 董事局主席陳國強的邀請。
巨輪的相遇
在華人文化入局後的五六年裡,黎瑞剛在 TVB 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強。
除了推動 TVB 與内地長視頻平台制作合拍劇,補充上線 OTT 串流平台 myTV SUPER(面向香港)、TVB Anywhere(面向海外)以及埋堆堆(面對内地)外,華人文化很少參與 TVB 的具體運營。
黎瑞剛按兵不動的原因,與香港地區對華人文化的敏感警惕不無關系。盡管華人文化并未過度參與到 TVB 的經營,但憂慮仍然此起彼伏。
" 我們一向遵紀守法,也不想一進來就橫衝直撞,搞得雞飛狗跳。" 對于 TVB,黎瑞剛始終保持刻意疏離。
2019 年開始,受疫情影響以及香港社會風波,TVB 的主要變現方式廣告收入遭遇重創,營收急劇下滑并連年虧損。在香港由亂到治局勢逐漸穩定後,2021 年為節點,蟄伏多年的黎瑞剛終于出手。
對于 TVB 的症結,黎瑞剛總結為 " 内部管理山頭林立、諸侯割據,缺乏創新、全面老化 "。尤其是老化問題,許多細節令黎瑞剛頗感震驚。
去年他曾向媒體回憶,自 TVB 辦公室大樓在 2003 年遷至将軍澳後便從未裝修過。擁有超過 500 名藝人,而 TVB 的數碼話筒卻只有兩個。甚至 "TVB 内部的制作管理和藝人管理方式還保留着‘三聯單’的操作——一張單據,底下墊着兩張藍色油印紙,開個單據,藍印復寫,一張給制作部,一張給藝員部,一張給人力資源部,各自回去登記 "。
" 這都什麼年代了?"
TVB 長期以來的躺平心态和守成心理,以及自娛自樂的發展模式,致使這艘行駛了五十多年的巨輪,由内到外都亟需一場徹底的翻新。
在内容這一核心資產上,過去,宮廷、武俠、律政、警匪等題材都是 TVB 的拿手好戲,由此誕生的經典劇集仍口口相傳。而随着内地節目在這十幾年來推陳出新,TVB 的劇集卻日漸懸浮、落入窠臼,也導致了年輕閱聽人的流失。
2018 年在愛奇藝上線的《延禧攻略》某些劇情卻曾被認為抄襲 TVB 于 2004 年播出的《金枝欲孽》。然而該劇在香港播出時,卻創下近 40% 的收視記錄。多年爆款缺貨,TVB 劇集的影響力早已被内地迎頭趕上。
内容的式微背後是制作團隊的僵化。員工 " 老齡 "、藝員青黃不接、派系鬥争嚴重,都是套在 TVB 上的枷鎖。自去年以來,TVB 便開始人員瘦身。今年 3 月,新晉 TVB 行政主席,亦是華人文化 COO 的許濤在發給員工的内部信中稱,公司将在未來适當時候優化管理、精簡人員,預計會裁減 5% 的員工(近 200 人)。而在此前三年,TVB 已經汰換掉 57% 的高管,管理層平均年齡年輕了 6 歲。
事實上,TVB 在香港早已不是一家獨大。2016 年,香港 Viu TV 接替 " 死去 " 的亞視和香港電視獲取了牌照,并推出流媒體平台 Viu,以 " 實況娛樂 " 的口号吸引大批年輕人的關注。近期在内地引發 " 香港審美降級 " 争議的香港頂流姜濤及其組合 Mirror,便是從 Viu TV 的選秀節目中走出去的。
制播分離、網生内容、主攻東南亞市場,輕量運營的 Viu TV 走出了與 TVB 截然不同的路徑。盡管體量不大,在 TVB 經營困難的情況下,Viu TV 以高薪挖角了不少 TVB 的藝人。甚至有藝人公開稱 " 現在在 TVB 工作會被人恥笑 "。
2020 至 2021 年,深谙兩地娛樂生态的曾志偉重返 TVB,與王祖藍一起帶領早些年北上 TVB 的藝人回巢。曾志偉負責内容,王祖藍則負責創意。黎瑞剛評價曾志偉 " 不負眾望 "" 無私無畏 "。
在海外方面,除了通過海外 app TVB Anywhere 輸送 TVB 内容外,TVB 借由華人文化甚至打入好萊塢腹地。如 2019 年的爆款美劇《致命女人》,便是由 TVB 和美國制片商 Imagine 成立的合資公司開發的。而華人文化正是 Imagine 的股東之一。
近兩年,TVB 開始積極北上。從入淘直播、與優酷籤署價值 7 億的合拍劇,到 B 站、央視引進 TVB 紀錄片。種種動作背後,除了 TVB 自身擺正姿态外,少不了黎瑞剛的牽線搭橋。
從投資的角度看,主營業務受阻的 TVB 算不上一個好的投資标的,但這并沒有影響這家經營半個多世紀的企業錯綜復雜的資本博弈。2017 年,一家名為 " 傳奇影業 " 的香港公司,聲稱要收購 TVB 30% 已發行股份,引發一場資本狙擊戰後最終不了了之。
對此,黎瑞剛曾公開表示:" 第一,我們不會走,第二,我們有充足的信心,也有足夠的資金,有足夠的資源,能夠擋住任何惡意行為。"
在這一點上,黎瑞剛似乎比馬斯克更有耐心。
參考資料:
1、" 内容之王 " 黎瑞剛的投資術 ,棱鏡。
2、香港 TVB 轉型:一場 " 生死搏鬥 ",南方周末。
3、黎瑞剛深度再談 TVB:不進則退,無功則過,不改則死,娛樂資本論。
4、黎瑞剛 内容之王,人物。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