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敢動這國產8.7?抬走,歡迎閱讀。
這又是一個史詩級慘案。
一部院線電影,上映首日,票房 1305。
沒錯,不是萬,是 1305 塊。
而上映 10 天,票房才終于超過 5000,片方抽成 1713 元。
虧到估計連海報的制作費,都收不回來。
更讓人唏噓的是。
這部電影還是豆瓣 8.7 的港片經典翻拍,當年原版演員還有參演助陣。
一樣救不活。
因為這辣眼的成績,只好從院線匆匆上了在線平台。
對于這種作品,Sir 一貫不喜歡落井下石。
但仔細看完後,它更像是一個案例。
尤其是——
當我們想復刻周星馳的時候。
為什麼總是不得其法。
新九品芝麻官
01
先疊個甲,如果你看完本篇文章對《新九品芝麻官》產生了哪怕一點興趣,Sir 都要說聲抱歉,所以在這裡提前說一句——
不要去看。
不要去看。
不要去看。
因為站在院線電影的角度,它完全沒有評價的必要。
雖然創造了院線電影慘案,但《新九品芝麻官》實質上是網大水準,從主演到制作都是。
一個細節。
如果說清朝戲演員不理發還算是致敬原版的話。
那黃一山飾演的皇帝,如果仔細,是可以看到臉上翹起的發膠的。
制作水準的不足可見一斑。
而主演彭禺厶幾乎已經是國產網絡電影的标杆演員,尤其是這一次,還找來了一個聲線很像石班瑜的人來配音,給人的感覺就是——
尴尬 X2。
像是包龍星,又不是包龍星。
" 如包 "。
配戲的演員裡。
一眾路人臉裡,也就苑瓊丹和黃一山這樣原版的老香港演員能有些記憶點。
雖然還是那個老鸨,還是那個皇帝。
但梗又幾乎是照搬復刻。
更别說劇情。
在周星馳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仿制。
保留了包龍星為犯婦伸冤上京城告御狀,在妓院結識皇帝喜提欽差身份,然後回鄉洗冤的主線。
但做了大幅度的魔改:
方唐鏡和冤屈的犯婦龐曉柔(原版的戚秦氏),變成了包龍星的童年好友,從而把故事從貪官清官之辯,弱化為發小之間的友誼拉扯。
常威從原版中的惡貫滿盈,變成了一個被欺騙感情後怒而報復殺人的官二代。
惡了,又沒全惡。
最奇葩的是,原版中的豹子頭雷豹。
在新版中,變成了膚白貌美的大長腿,随時都在秀福利的高冷女戰士。
雷喵。
而主線劇情?
索然無味。
不僅删掉了很多原版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 " 枝桠 " ——
沒有如花,沒有吵架,沒有包龍星的嘴炮成長,更沒有尚方寶劍,李公公,和黃馬褂。
連戲班和如煙的戲份,都是匆匆來,匆匆去。
很多線索也沒頭沒尾——
比如前邊明明講了包龍星對青梅竹馬的龐曉柔有好感,先是幫她逃婚,又在喪夫後幫她伸冤成功。
結果?
結局直接台詞給她安排了一個和從未出場的李秀才結婚,連面都沒露。
(這避嫌程度堪比衛道士)
這麼說吧。
如果看過原版的《九品芝麻官》,那完全不需要去看這個新版。
不僅毀童年,辣眼睛。
更是将原版的精華抛棄殆盡,然後加入了一些自以為搞笑的東西進去。
估計連周星馳看了都得吐上三升血。
而如果沒有看過原版《九品芝麻官》,則更不需要看這個新版。
因為原版《九品芝麻官》的經典。
并不只于這些名場面。
02
有一說一。
《九品芝麻官》肯定不是周星馳最 high 的作品。
但在很多人眼中,跟另一部《國產凌凌漆》一樣,随着年代拉長,越來越多人發現它的妙處。
不論是官場現形記式的現實批判,還是無厘頭式搞笑的庭審戲碼,亦或者創造了現今流行于互聯網的各種名場面。
吵鬧的背後,很容易被忽視的,是電影的細心打磨。
舉個例子。
電影片名出來前,留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是鏡頭掃過包龍星工作的縣衙——
匾額上的蛛網,登聞鼓上的灰塵。
衙門政務荒弛,衙役工作怠惰,連登聞鼓已經許久不用。
所以在第一幕戲,方唐鏡敲登聞鼓,才能惹得衙門上下震動不安,包有為出來時衣服都沒穿好。
那登聞鼓為什麼不用呢?
則引出電影的主題——
不是百姓安居樂業,無冤可伸,反倒是因為官官相護,貪污橫行,權貴颠倒黑白,百姓有冤難伸。
第一個案子就有極為荒誕的呈現:
女奸男,瘦揍胖,佃客欺負地主,人少欺負人多。
還是恩将仇報,以怨報德。
但關鍵是這麼明顯的不公,包龍星認了。
也因為他一開始打定的,也是同一個想法:
當官為了搞錢。
後邊也一次次呈現,當時的世道是個什麼樣子——
一邊是奸商發财,貪官橫行。
另一邊,就是像仵作,更夫,傭人,藥店老板等普通市民階層,在權勢面前輕易屈服,在金錢面前随意倒戈。
《九品芝麻官》電影精心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荒唐的世道。
所有人都可以為了自己的 " 私利 "。
放棄所謂公義。
無非輕重,早晚,快慢。
可如果只是如此,包龍星為何痛苦咬牙?
因為荒唐世道之下也有暗潮洶湧。
人心。
當包龍星亂判案的時候,從說書先生,街頭小販到三歲孩童。
都恨他入骨。
可當包龍星為民請命的時候,從進京的戲班,到妓院的老板。
又都願意給他大開綠燈。
可《九品芝麻官》的人心也是虛晃一槍。
仔細看——
前腳還在當街辱罵包龍星的民眾,看到包龍星帶人抓了大鬧戚家的雷豹,保護了百姓安全時。
又把包龍星捧為了英雄。
注意,捧他的人,是戚家。
而戚家,前邊也說了,是奸商。
《九品芝麻官》裡的民心,不是非黑即白的大是大非,絕對公平。
而是一種人情事故。
所謂民心,既是覆舟水,山呼海嘯,也是牆頭草,随風傾應勢倒。
所以戚秦氏被用刑的時候,場外一片寂靜。
戚秦氏要生孩子的時候,又有全場包括差役在内的盡力支持。
民眾面對包龍星,可以極盡诋毀,但面對大惡(雷豹),又能包容小惡(包龍星);同樣,前邊還可以是壞人(戚家)的奸商,在雷豹(官威)面前就是被壓迫的弱者,而在更大的惡(常威)面前,又淪為受害者。
荒唐的世道與流動的人心,是《九品芝麻官》的一體兩面。
世道不可逆,人心不可用。
還能怎麼辦?
很多人容易把《九品芝麻官》的結局,當作包龍星打怪更新的必然結果。
尤其是那一嘴神乎其神的 " 吵架功 "。
似乎能醫死人,肉白骨。
但事實是。
同樣精通此術的方唐鏡。
面對李公公甩鍋,下場如何?
注意細節。
是先打到滿口是血,說不出話,堵住嘴。
再拿棍戳斷脊梁骨。
順序不能錯。
權力擔心的從不是硬骨頭。
而是被戳破,被當面打臉。
所以哪怕是妓院老手,幫皇帝拉皮條的恬親王。
在面對官員的反問也要當場反駁,義正言辭。
要抻得住。
因此。
電影最後讓包龍星取勝的,自然也不是什麼公理人心。
而是他和皇帝同躲妓院的那一刻,是雙方 py 交易之後,約定去妓院吃宵夜的那一抹笑。
回頭看《九品芝麻官》 的精華。
之所以極為荒誕的無厘頭設計,比如以男扮女,吞劍,滾釘板,再加上吵架神技 ……
遮掩的,是傳統公案故事最大的謊言,諷刺的,也是千年封建社會深入不少觀眾骨髓的思想桎梏。
從來就沒有青天大老爺救世主來主持公平正義。
從來只是一個權力戰勝另一個權力。
而權力的擁有者。
論品行,跟最下三濫的阿貓阿狗,沒有高到哪裡去。
無須因為它暫時跟正義站一邊,就頂禮膜拜,因為它抛棄你的速度,不會比你因花柳病抛棄它慢半拍。
03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有疑問了:拿周星馳版本和這樣一個降級的翻拍版相比,會不會太抬舉它了?
Sir 最早也是這個想法。
但仔細一想,或許兩個版本對照來看,我們更可以看出某些現實。
以及國產片的誤區。
舉例來說。
如果單從觀感上來說,會覺得《九品芝麻官》其實有點奇怪。
它很 " 割裂 "。
一邊是荒誕不羁的無厘頭搞笑。
但一邊又是略帶真實殘酷的糾結皺眉。
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中戚秦氏承擔的肉體痛苦,在這個喜劇裡,是超标的。
帶來的結果就是,戚秦氏的哭喊在前,後邊觀眾笑會有 " 不道德 " 的味道。
而且常常在一段搞笑之後,加入一段很正經的情緒。
為什麼這樣?
這種如鲠在喉,其實并不是有意為之。
而是題材決定的。
就在《九品芝麻官》上映的 1994 年,還有一部王晶監制的電影,因為使用了相同的場景和陣容班底,幾乎被稱作《九品芝麻官》的姊妹篇《滿清十大酷刑》。
抛開它的情色元素,實際上兩者有着極為相似的内核。
冤案。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滿清四大奇案之一的——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講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因為風言風語陷入黃謠的男女主,因為仵作的疏忽,因為縣令的嚴酷,被屈打成招,承認莫須有奸情,險些喪命的故事。
其中,像奸情,砒霜,偽證,翻案,以及審判時嚴刑拷打,事發後官官相護等元素,在《九品芝麻官》中被一一復刻。
所謂 " 如鲠在喉 " 也在此處:
電影中戚秦氏的痛苦,有着最真實的底色。
真實歷史中。
因為政治鬥争,楊乃武和小白菜在遭受了三年酷刑折磨,家财耗盡,身體殘疾,聲名敗壞後,意外獲得了翻案。
成功洗白了 " 冤屈 "。
甚至還留下了這張存世的照片。
這份悲涼,是《九品芝麻官》能撐起所有荒誕癫狂設計的來源。
甚至因為戚秦氏足夠冤。
觀眾甚至能夠包容包龍星 " 射殺 " 的戲班演員的這段完全服務于搞笑的漫畫式設計。
明明它死狀之凄慘,并不比戚家弱。
可是,這種在看點和主題間閃轉騰挪的平衡技巧。
在新版裡被丢得一幹二淨。
它也試圖尋找 " 平衡 ",不過是 " 看點 " 與 " 經典 " 之間的平衡。
一方面努力復刻着周星馳版本的故事。
而另一方面。
則加入了帶着驚悚元素的 " 裝神弄鬼 ",以及帶着情色元素的演員低胸露大腿。
(這兩項恰恰是網絡電影的絕活)
甚至片中還出現這麼一個場景。
包龍星設計招出 " 閻王 ",結果 " 閻王 " 念咒:
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 ……
(你以為這就是後現代解構?)
無論是故事還是台詞都 " 努力 " 做到了降智的狀态。
至于真正的衝突?
都在不斷地軟化,降維。
丢掉了真實的痛感,留下的只能是過家家。
也難怪翻拍的新作,絲毫打動不了現在的觀眾。
說到這裡。
Sir 想起了周星馳電影裡一直都有的小市民色彩——
他會解構,蹂躏,打碎那些傳統上位者的權威,并扒開這個社會的真相。
就像《九品芝麻官》的最後。
包龍星終于打赢官司後卻辭去了官職,而皇上,也因花柳病而死。
為什麼這樣設計?
電影沒說。
但我們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主創對權力階層是什麼态度。
而到了今年的翻拍版。
不但結尾直接改成了皇帝出場,讓他在眾人高呼萬歲聖明中解決問題。
最終所有人,包括方唐鏡也都當了官。
為什麼差異如此巨大?
或許,尺度和立場的不同,才能解釋我們現在翻拍經典屢屢失敗?
也或許,30 年前與 30 年後,我們的價值觀真的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Sir 不好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容不下調侃和解構的時候。
可不就只剩下了胸和大腿。
博人眼球了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