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老板用績效考核逼走老師傅,公司倒閉才明白這3點:為什麼不能讓員工太寒心?,歡迎閱讀。
張海從名校畢業,在老爸的工廠裡培養三年還沒有 " 熟透 " 呢,因為老爸突然中風而接任公司總經理。終于輪到自己施展拳腳了,他馬上推行自己學到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張海的管理模式有點超前,與一些老員工產生了衝突。
大林是二十年的車間老師傅了,對每台設備熟悉得像兒子一樣,要不是因為他老實忠厚、不善言辭,早就應該提拔為車間主任了。
大林的技術過硬到什麼程度呢?他在車間裡背着手走一圈,聽機器運轉的聲音,就知道是否運轉正常?就知道工效是多少?哪個部件出了問題需要維修?有些 " 大毛病 ",大林指揮工人滴幾點機油就能解決問題,沒人不服氣。
大林深受老板信任,雖然沒有提拔為車間主任,但他的工資可不比主任低多少,大林也樂得輕松,專心做高級技師就可以了。
張海引入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對每位崗位人員的要求标準做到對每個螺絲釘一樣精準。給大林也實行了 KPI 考核,連續三個月沒讓大林拿全工資。
張海還提前招了幾位大學生,将來想培養成高素質的車間管理人員。張海安排大學生給老師傅當徒弟,從基層崗位開始進行台階鍛煉。
這幾位大學生認為自己在車間鍛煉屬于 " 鍍金 " 的,對老師傅也不太尊敬,惹得老師傅都不願意帶他們。
這幾位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學會了車間的基本操作流程,就以為自己能管理好車間工人了。
張海認為時機成熟了,讓大學生頂替了車間的管理崗位,開始對工人實行更嚴格的績效考核體系。大林的實踐經驗屬于軟指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收入降到比那些年輕大學生還低。
大林帶着幾位鐵杆老師傅跳槽到了其他工廠。張海連挽留都沒有挽留,内心還挺高興,走了幾位拿高薪不幹活的老家夥,正好可以招一批職高生進來,又便宜又好用。
沒過幾天,生產線出了故障,導致連鎖反應,整個車間都陷入停產狀态。張海帶那幾位大學生研究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就請維修人員過來診斷,人家報價 80 萬,還不包括進口大量配件的錢。
有位老工人心疼地直嘟囔,要是大林他們在就好了,也許不花錢就能修好。
工人看出張海把他們當作 " 機器人 " 對待,工作積極性大降,遇到一點小毛病就報修,反正停工損失是老板的又不是工人的。
車間的故障率飙升,次品率大漲,加上大林跳槽去的那家公司競争,沒過多久,張海的公司就瀕臨倒閉了。
有人肯定說:瞎扯,辭退幾位老師傅就搞垮了工廠。其實,他們沒在基層做過,不知道有些工藝產生的效益,不僅僅是老板的本事,還要靠高級技工撐着。
所以,聰明的老板都要 " 寵 " 着核心技術骨幹。企業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争。這個 " 人才 ",不僅僅特指高科技人才和市場經營人才,也包括高級技能操作人才。
再好的技術沒有高水平的操作人員也是一堆廢鐵,再精密的設備沒有認真負責的維修保養人員護理也運轉不好。
這個故事給我們三點啟發:
現代企業制度,不但要分權,防止有人控制公司、掏空公司,而且要防人,防止少數核心人員制約公司、要挾老板。所以,那些大廠發展得很好,主要是前兩點做得好。
一是薪酬和股權激勵體系搞得好。
這些大廠之所以流行加班文化,不是他們愛崗敬業,而是薪酬和股權激勵非常到位,正如任老板說的,砸錢可以砸出人才。
二是人才接替和頂替體系完善。
為什麼有些大廠不留 35 歲以上的人才?因為他們的人才頂替體系高度發達,你一旦幹不動了,随時讓你走人," 後浪 " 一浪接着一浪滾滾向前。
企業在快速擴張、高速成長的階段,需要年輕力壯的猛将去開疆拓土。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打法是實用的,那麼,市場瓜分完畢,企業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就要開始加強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要修正過去狼性文化,進入人性文化。
三是偉大的企業要有優良的企業文化。
企業要行穩致遠,需要尊重做出貢獻的中年人才,尊重中年人精力下降的客觀現實,為他們轉型發展早點謀劃,而不是等他們老了就當塊抹布扔掉。
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每位員工都會寒心,兔死狐悲,必将破壞企業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