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套想賺錢必須改變的觀念,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 生成
我要先提到兩個詞:叙事和本能。
什麼是叙事?什麼是本能?看到它,想必能從大腦中調取到一些認識,不過,似乎有點模糊。沒關系,我來解釋下。
叙事(Narrative),一種故事講述或書寫的形式,它按照一定的順序或一組事件組成,類似于,最近很火的電影《好東西》是對現代青年情感生活面貌的一種叙事。
劇中各種别出心裁的情感關系設定、貼近當下的觀點碰撞,還有女生在面對舊創傷和新挑戰時的自我探索等等,都是一種叙事。
而本能呢?
即人或動物天生擁有的、不用過多思考就有的自然反應或行為模式;準确來說,它是一種内在的、固有的心理傾向,通常和生存、繁衍等基本功能有關。
但叙事和本能放一起,就不應該單獨理解了。為什麼?
理由有很多,我姑且講兩個自認為重要的。第一個關于叙事方式。你有沒有想過,我為什麼成了現在的樣子,而不是理想中的模樣?我未來的生活何去何從?
從出生開始,甚至可以追溯到爸媽、爺爺奶奶那輩,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織了一張大網,用各種方式在不同場合講故事。
不管是人類文明,還是教育影響,甚至是鄰居們的閒聊,大腦把這些信息都整合起來,就像生命一樣代代相傳,這就是叙事的方式。
爸媽按照他們那一代的故事來講述他們的生活,也傳遞着生命的希望;等我們長大了,接受的教育和社會的要求,也讓我們按照這種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叙事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幫助文化、價值觀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省去部分教育成本。不信,你想想看,如果每個孩子都要通過正式教育接受所有的文化、價值觀,那是多龐大的教育工程?
還有一點,叙事方式提供一種行動指導。比如:上班。
人們聽到這些話,會潛移默化塑造着對工作的态度,讓一個人不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是帶着一種内在驅動力去投入其中,面對困難時,找到堅持的意義。
類似于 " 努力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 "" 工作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 "" 每個崗位都重要,你的工作也在影響世界 " 等等。
假設如果沒有這些叙事的引導,僅靠明确的制度和條文來規範上班行為,那工作可能會變得很無聊,甚至出現抗拒反應,到時候如同一個孩子生病 " 打針 " 一樣,必須采取強迫措施。
所以,這就是叙事方式的重要性。
說白了,社會框架下,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有一套叙事方式,它潛移默化中為一個人的行為提供意義和方向指導,這種意義又與我們的本能交織在一起,驅動着我們按照規則辦事。
第二點是什麼呢?我把它總結成一個詞:動力源。
什麼是動力源(driving force),動力,即推動一個人去行動的力量,而 " 源 " 則指這種力量來自哪裡?二者結合可以理解為某種行動、活動的根本原因或能力來源。
你有沒有發現,動力源是支撐行為和決策的原初驅動,它根植于本能需求。
比如:餓了要尋找食物、感到孤獨要去社交、想要成就必須奮鬥,這些本能訴求就像隐藏在内心深處的發動機,不斷推着我們。
然而,僅靠本能是不夠的,如果缺少引導,它可能導致無序甚至破壞性。比如:為了吃到食物可能出現掠奪,為了滿足欲望而違反規則。
這時,叙事方式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它像給動力源裝上一個方向盤,讓本能驅動的行為被賦予一定意義,變得更加符合社會的規則和文化價值。
正因如此,本能為我們提供動力,叙事方式引導動力化為有序和有意義的行動。
這看起來是非常完美的組合對不對?可是,你知道嗎,正因為叙事和本能從小根植于思想中,很多時候還帶着家庭、文化、社會傳承的影子,這就導致:我們往往會被叙事框架限制住。
比如:之前在公司上班時,領導喜歡把 " 客戶永遠是對的 " 挂在嘴邊,還說找客戶多不容易之類的話。
記得有一次開發新產品,為了迎合天使客戶需求,幾乎客戶提的任何功能要求都盡量滿足。結果呢?耗費半個月,產品開發出來發現不是通用需求,最終,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還錯過了市場最佳紅利期。
還有一個觀點和創業相關。
我接觸過許多老一代創業者,他們在做產品時總是習慣從标準化、規模化的思路出發。產品沒開始做,就已經盤算能賣給多少人、規模能做到多大。
實際上,現在市場競争已經發生了變化,大部分領網域已經飽和了,競争對手花很久設定的壁壘,後來者根本難以跨越。
所以,你會發現,叙事框架限制了思維方式,習慣沿用舊邏輯,會忽略環境的變化阻礙創新。可問題是:怎麼改變這一切呢?
說到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詞,認識到它也許能從根源上反思這個問題,即:普魯士教育體系(Prussian Education System)。
什麼是普魯士教育體系?它和我有什麼關系呢?
跟你講個故事:18 世紀普魯士王國(統一現代德國的前身),經歷一場巨大變革,當時普魯士的領土不斷擴張,但面臨着一個棘手的問題:社會分裂和國家治理的挑戰。
因為普魯士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這裡的人生活方式和信仰都千差萬别,再加上封建制度留下來的歷史,普通民眾受到教育有限,所以,大部分人都過着文盲生活、完全依賴農耕為生。
這種現狀直接導致國家缺乏統一的價值觀,也缺乏具備基本技能和服從意識的公民。
但是,從統治者角度來看,如果想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那必須解決教育問題,怎麼辦呢?于是,他們做了一場教育革命。
首先,所有兒童出生都必須接受教育,确保每個人掌握基本的讀寫、算術能力;接着,為了讓教育更專業化,他們開辦了教師培訓學校,把 " 當老師 " 變成一項職業。
然後,為了讓教育内容保持一致,國家為老師配備了統一的教材、課程和考試标準,确保所有學生接受相同的知識。這樣可以在全社會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最後,學校設計得像微型社會機構,強調學生服從規則、遵守紀律。
通過這些方法,他們培養出大量具備基礎技能的工人和聽從指揮的士兵。後來,這套體系的完善和推廣,也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打下了基礎。
說到工業化,你有沒有想過,它的核心是什麼?其實,用三個詞就能概括:标準化、規模化、分工化。
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很特别。它把復雜的制造過程分解成簡單的步驟,讓每個人只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這樣效率就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後,工廠可以引入更多機械設備,減少對人力的依賴。
同時,标準化讓產品品質更穩定,產品穩定後,規模化則幫助工廠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的商品,這樣就改變了生產模式,加速了社會的發展。
講到這,你發現了嗎?
後來,很多國家借鑑了這套教育和生產模式,不僅在教育上,還在生產面模仿普魯士的做法,因為它能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塑造成熟的現代社會結構。
但,如果從今天的社會結構來看,問題就更加清晰了。
你有沒有想過?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普魯士教育體系的框架下成長,接受了大量 " 做題思維 " 的訓練。什麼是做題思維?總想着找到标準答案,追求效率和速度,把自己塑造成一個 " 标準化的產品 "。
這樣的思維方式,真能讓我們在現代社會中脫穎而出嗎?我覺得不能。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人再快,也幹不過機器。
AI 來了後,更是加速了這一切。如果我們只是眾多 " 标準化產品 " 中的一個,又能有多大的價值?所以,現在的關鍵是改變做題方式。
我們需要跳出 " 标準化 " 框架,去重新審視感知力,重新認識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夢想和每一個小需求。
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藏在細節裡。那些讓人沉醉于生活的一切,才是突破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要遠離 " 大而全 " 的思維模式,去追求 " 小而美 " 和 " 個性化 " 的創業方式。
還有一點是:出題思維是創新性的。
過去我常思考一個問題:高鐵一小時能到河南老家,為什麼還在跑外賣,用吃苦和犧牲來賺錢?為什麼要復制前人的省吃儉用,或者靠發牢騷、制造争議來賺流量?
現在,這些方法正在被慢慢淘汰。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财富标準變化時代,過去百萬富翁、一夜暴富的概念,早已跟不上新的價值觀。
我們要從全新角度看問題,比如:除了金錢,身上還有什麼價值?還有哪些潛力未被發掘?
我也經常問自己,賺錢真的是少數人的遊戲嗎?是靠運氣和機會主義嗎?确實,如果财富被所有人輕松獲得,那遊戲就失去了意義。
社會不需要你非常擅長賺錢,只要一個人不至于餓死,但這也無法保證你能比别人過得更好,關鍵在于我們如何使用大腦。
如果我們整天想着做标準品,那麼,就會成為流水線上的一環。雖然每個人的悲喜不同,但标準品的人生和情感體驗卻大同小異。
因此,逃離标準化,才是 next level,是更高層次的突破和更新;前人的經驗已經失效了,打破傳統叙事框架,從個性化中尋找未被開采的價值,才能擺脫舊時代的束縛。
問題是,理論歸理論,怎麼擁有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呢?
最近調研了諸多商業案例,随意分享一個。先提個問題:請問,現在要開一家鴨貨店,如何把生意做好起來?這應該是諸多鴨貨店面臨的問題。
地鐵旁邊有一家小店,之前賣過蛋糕,後來又賣早餐,店面不大,換過好幾個商家,生意一直不溫不火。最近,那兒開了一家某品牌鴨店,生意卻特别火,我自己去買過幾次,一直在琢磨,為什麼它這麼受歡迎?
更有意思的是,附近還有其他同品牌的店,生意都明顯不如這一家,這家店到底有啥特别之處呢?我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老板的經營方式非常獨特。
為拿到真經驗,我連續買了一星期鴨貨。後來兩個 90 後的老板才告訴我,他們每天現滷兩次鴨子,大概每天賣 300 斤左右。
怎麼賣的呢?招牌上寫标準價格,比如:鴨頭 3 塊錢一個,鴨翅 3 塊錢一個,實際上賣時會多給顧客一些。
比如:顧客給 10 塊錢,可能拿到 4 個鴨翅。臨走時,老板還會額外送點滷鹌鹑蛋或者豆皮。這樣的賣法,讓店裡人氣特别旺。
到了晚上,老板還會搞團購活動,因為現滷的鴨貨,晚上怕剩下,老板晚上就用超值組合吸引顧客,比如:5 塊錢就能買一個鴨鎖骨加一個鴨脖,還附送幾個素菜。
我問對方,能賺錢嗎?對方說:能啊,我的扭轉效率比别人高,而且現滷,銷量大,一天下來,店租和兩個人的工資綽綽有餘。
看到沒?
找到了共識中的非共識。現在很多鴨貨店都還在想着标準化,能賺 1 塊絕不打折;而這兩個年輕人呢?打破了傳統生意叙事結構、擺脫了普魯士教育體系,從個性化中找到了答案。
這就是 next level,接下來,總結思考時間留給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