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德國制造有“匠心”,中國制造有“風骨”,歡迎閱讀。
作 者丨耿康祁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5 月 28 日,中國國產大型客機 C919 全球首飛成功。
6 月 6 日,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與航空母艦并稱為造船工業明珠的 " 愛達 · 魔都号 ",正式出塢。
中國制造的屢屢突破,引發億萬國人點贊,也勾起了一些艱難歲月的集體記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曾克服了種種困難,自主研發了兩彈一星、殲 -20、高鐵、新能源汽車……重重挑戰中,中國科技力量與科技企業創造了很多不可能的偉業。
而其背後支撐着的精神底色,到底是什麼?
在現代經濟文明中,每個商業社會發達的國家,幾乎都有與之相應的商業文化 " 标籤 "。
比如提到德國和日本,人們首先想到 " 工匠精神 ";提到美國、英國,人們無不對其企業管理學和戰略思想,津津樂道。
有數千年商業史的中國,它的商道是什麼?時下火熱的新能源和兩輪電動車賽道,或許都能诠釋這一問題。
乘聯會公布的 5 月新能源車銷量數據,比亞迪毋庸置疑再次奪得銷量第一;而在兩輪電動車領網域,問世後的綠源液冷電動車銷量累計突破 800 萬台,搭載液冷技術的全能旗艦 S70 在今年一經推出,首銷全網爆賣超 3.5 萬台,一舉斬獲京東平台電摩熱賣榜第一、店鋪銷售額第一、單品銷售額第一。
兩大品牌的成長崛起時間線,有着不可思議的交集。
1995 年,當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的王傳福創始比亞迪品牌時,它還是低端汽車的代名詞。1996 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專業的綠源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總裁倪捷,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發明電動車的技術奠基人之一,并創立了掀起國内電動車行業 " 星星之火 " 的綠源。
從一個低端汽車同義詞,到力壓特斯拉成為占有 38.1% 市場份額的 " 王者 ",比亞迪用了二十多年,其中近 20 年都在死磕技術。
他說," 首先要牢牢掌握核心技術,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 比如比亞迪刀片電池,是業内頂級水平;混動技術則被網友劃分為兩種,比亞迪和其它。
而兩輪電動車行業直到 2000 年前後,随着一紙 " 禁摩令 " 出台,電動車才成為居民出行首選。但電動車随着高速增長搶奪市場,卻忽略了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的行業野蠻發展。
結果是,直到今天,電動車產品平均壽命三四年導致消費體驗大打折扣。越發同質化的產品,也為經銷商、品牌廠商帶來了價格戰危機。
面對產業困窘,有人扼腕嘆息、有人不以為然。也有人默默堅守,成為一股清流。
彼時,倪捷帶領的綠源,并沒有驚慌失措地随着大流去打營銷戰、渠道戰。
反而,他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扎扎實實做技術。
為此,倪捷帶領綠源對輪毂式電機進行突破瓶頸更新,研發液冷電機,以給電動車強勁的 " 心髒 "。他說," 一部車騎 10 年,這是我的理想。"
正如王傳福所言," 堅持很重要 "。當年比亞迪為造電動車股價腰斬 40%,但王傳福沒有放棄。綠源,同樣在技術路線的堅持上,走了 20 年。
6 月 15 日,搜狐公司董事局兼 CEO 張朝陽在其直播節目《Boss1+1》中,專門以 " 液冷,大有可為!" 為話題,再度對話倪捷。
雙方一致認為:技術是企業向上生長的營養液。
綠源以液冷技術為核心的液冷集成系統、液冷電機等技術創新,不僅拉開了兩輪電動車從 " 易耗型消費品 " 向 " 耐用型消費品 " 迭代的序幕, 且在上一代電動車的基礎架構層進行了技術迭代,讓綠源液冷電動車以接近理想的電驅性能和壽命存續,成為第二代電動車及產業轉折期的标志性產品。
倪捷在《Boss1+1》中表示," 第二代電動車設計理論壽命長、故障率低、使用簡單。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三點,其實并不容易。"
不僅如此,綠源和比亞迪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家中國企業。所以比亞迪車型是中國朝代命名,車上所有的按鍵都用漢字。
倪捷則動情地說," 兩輪電動車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制造,在中國出生、長大、成熟,從容地走出國門,這是中國人自己蹚出來的路。"
這就是,中國企業家的風骨。
風骨,是中國人的一種氣質,是骨子裡的頑強,是走得慢但從未後退的信念,是支撐中國人成長的核心,也是中國科技和中國企業在逆境向上的支柱。
在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這裡,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實踐論,擁有愚公移山般的戰略堅守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家國情懷,就是真正的 " 風骨 "。
可以說,綠源真正實現了中國兩輪電動車產業的代際引領和颠覆性創新。
而這背後,正是在長達 26 年的創業歷程中,倪捷将知識分子的風骨毫無保留地承接到企業經營理念中,并長期構建原創技術研究體系的必然結果。
正如王傳福所言:抓住行業痛點、解決市場問題、堅守技術理念,企業因此而偉大。
身穿藍色或黃色外賣制服,腳踩電動車,風馳電驅地穿梭在大街小巷。
他們,被稱為外賣員。一份份熱騰騰的飯菜,無論風雨日曬、無論車流喧嚣,總會被他們及時送到顧客手中。
如今,外賣員群體已遠超 700 萬人,疊加一些使用電動車送快遞的人群,其數目可達千萬級。
這意味着,電動車的耐用、安全和品質,成為保障靈活就業人群生產力水平和就業環境的剛需產品特質。
對此,倪捷就曾提出 " 制造電動車,一定要對生命有足夠的敬畏之心。"
同時,在國民出行領網域,一個可能打破常識的事實是:我國兩輪電動車保有量約 4 億輛,即每 4 人中就擁有 1 輛兩輪電動車,規模超越汽車;截至 2022 年上千億的市場銷售額,則超過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
可見,電動車產業未來,早已關乎國計民生。
在松下、雅馬哈等日產電動車在國内大行其道時,倪捷就斷定電動車會成為中國人的大眾消費品。
當電動車面臨交通安全及合規争議,倪捷挺身而出,成為最為人熟知的 " 行業鬥士 "。他甚至放下創業關鍵期的綠源發展,長期為行業正名、為產業興亡奔波。
直到 2018 年 5 月,國家标準委發布相關國家标準後,倪捷心底的一塊石頭才徹底落下:" 國家把 ‘準生證’發給我們了,未來怎麼生長就按規矩來。"
當兩輪電動車,正式成為中國制造的新一極。倪捷和綠源關注的重點,也開始面向出海和原料戰略安全等更為廣闊的產業使命、家國使命。
倪捷曾強調,相較于汽車、家電等產品,兩輪電動車是中國人自己的發明創造。走出國門前,先要把問題關進實驗室,以制造汽車的标準來打造兩輪車。
因此,綠源率先在國内完成了從易耗品到耐用品的品質更新,進而去進軍全球市場。" 這也是我們,代表第二代中國制造出海的底氣所在。"
王傳福在押注新能源時,曾提出中國有 72% 的石油依靠進口,因此中國發展電動車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緊迫性,比亞迪有責任通過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倪捷同樣認為,做更耐用的電動車,就是在保護中國的稀土資源。尤其是,鉛、銅、稀土等大宗原材料占據電動車成本的 90% 以上。
中國制造在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既有中國高鐵、中國 " 北鬥 " 等大國重器不斷湧現,也有華為、比亞迪、格力、綠源等在中國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持續踐行品牌創新、技術自主和產業自強。
了不起的中國科技、中國企業,依靠的正是技術創新、品質硬實力和自立自強的企業風骨。
尤其是在外部環境不确定下,企業科技力量的風骨長存,更是助推產業及國家内循環的重要方向。
過去十年,我國兩輪電動車進入 " 狂飙 " 式發展周期。據艾瑞咨詢 2022 年數據顯示,國内電動兩輪車銷量規模達到 5010 萬輛,年增長率達 15%。
面對下一個千億級的產業,26 年來綠源始終堅持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立足國情、行情,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的國產化;并以高質量產品品質,解決用戶最剛需的耐用需求。
同時,綠源本着產業報國的企業家精神,致力于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制造強國的建設者,并為國計民生的高水平發展,貢獻一份實業力量。
正如倪捷所言:共同開辟屬于新一代中國制造的黃金時代。
這正是綠源科技立業、積極服務用戶和國家產業科技力量發展的決心和風骨,更是成為電動車領網域了不起的中國企業的雄心。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蟲創意、東方 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華商韬略旗下公眾号,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系:010-65580525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特色成長計劃】
籤約賬号【華商韬略】原創内容
◆◆◆
"點贊" 是喜歡," 在看分享 " 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