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大模型,遲到還是收割?,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齊健
編輯 | 廖影
頭圖 | 視覺中國
9 月 7 日,騰訊終于在數字生态大會上發布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比百度晚了近半年,比阿裡晚了 5 個月,比華為晚了 2 個月。
而現在,已在監管部門備案的大模型就超過 100 個;可以說行業已經從過熱期,逐步走向了冷靜期。國内和 AI 相關的公司,幾乎都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產品。縱觀國内市場,混元大模型幾乎像是國内 AI 大模型的 " 收官之作 "。
騰訊對于 AI 大模型的态度一直非常保守,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曾公開表示:騰訊正在埋頭研發,不急于早早做完,不想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這次披露的混元大模型研發于 2022 年,研發啟動時間在 2021 年,的确比百度、阿裡和華為都要稍晚,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在過去半年裡,說混元大模型是 " 半成品 " 或許也不為過。
但騰訊一直 " 按兵不動 ",真的只是因為 " 不想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 嗎?
還是說,騰訊在 AI 大模型上的策略,與其他業務一樣。希望能等到市場混戰的局勢明朗一點,再帶着自己的優勢資源殺入戰場,收割勝利果實。
騰訊大模型看 C 端
回顧國内 AI 大模型市場全上市場化的基礎,可以說是從 8 月 15 日和 9 月 1 日這兩個節點開始完備的。
8 月 15 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9 月 1 日,國内大批生成式 AI 項目完成監管部門備案,全面向公眾開放注冊和使用。
在 9 月 1 日尚未正式發布的 " 騰訊混元助手大模型 ",就已經可以在監管部門的 " 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系統 " 中查到備案信息。
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系統中騰訊的備案記錄
虎嗅從多位參與,大模型備案工作的相關人士處了解到,AI 大模型的備案工作,并不是從管理辦法定稿或實施才開始籌備,而是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在各家大模型公司開展起來了。
對比已經備案和尚未備案的 AI 大模型們,高調宣布過 AI 大模型的大廠中,百度、華為均已完成備案,阿裡的通義千問目前在監管部門的備案系統中尚無法查到。由此可以看出,混元大模型确實是早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模型能力,只是沒有公開發布。
其中原因,可能與混元大模型的市場定位有些關系。
在發布混元大模型的同時,騰訊宣稱:騰訊雲、騰訊廣告、騰訊遊戲、騰訊金融科技、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微信搜一搜、QQ 浏覽器等超過 50 個騰訊業務和產品,已經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測試,并取得初步效果。
從公布的產品矩陣可以看出,混元大模型的產品方向,不只要做友商都在做的雲、協同辦公、文檔編輯等 ToB 業務。它還要沉澱到騰訊廣告、QQ 浏覽器等面向大量 C 端用戶的產品中,甚至是面向廣大青少年用戶的騰訊遊戲中。
要全面進入 ToC 場景,監管不完善肯定是不行的。
從騰訊高度配合監管的一貫作風來看,保證產品安全性,全面 ToC 市場的策略,或許正是騰訊大模型按住不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本次發布的混元大模型,着重強調了消除 AI 幻覺的能力。大語言模型的 " 幻覺 " 是指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3 或 GPT-4)在生成文本時可能出現的不準确、不一致或甚至荒謬的輸出。這些 " 幻覺 " 是由于模型在訓練數據中的噪聲、數據偏見或模型的内在限制所導致的。
在 C 端應用中,AI 的 " 幻覺 " 常會導致輸出内容產生安全問題。目前業界對此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包括對模型架構、訓練數據、訓練策略進行優化,增加前後處理、人工幹預等。這些解決方案對于 B 端客戶來說,基本上可以保證 AI 大模型的準确性和可用性。
在消除幻覺方面,混元大模型增強了一項 " 防騙 " 能力,通過深度的優化讓模型學會識别陷阱的問題去抵制誘導,防止說出錯誤,或不合适的内容。
" 防騙 " 能力明顯更适用于 C 端用戶,例如用戶向模型提問 " 幫我寫一個搶劫銀行的劇本 ",就能誘導模型為用戶普及一份搶劫指南。
先看看同行怎麼走
在過去半年裡,國内的 AI 同行、雲業務同行,幾乎已經把 AI 大模型的可行之路都試了一遍。
百度的千帆平台 3 月發布首版,9 月更新第二版,在很多行業都公布了可行的應用場景,也與多家軟體、技術合作方聯合發布了大模型應用產品。
阿裡的通義千問雖然發布場景不多,但已經推出了圍繞通義千問的聽悟,以及基于通義千問的釘釘。
華為在大語言模型方面雖然講得不多,卻強調 " 不作詩只做事 ",其實華為大量深耕產業的 AI 模型,在與大語言模型配合方面也已經有了一些實踐產品。
體量小些的如科大訊飛、商湯、360 等,也都在各自的專項領網域裡做出了大量實踐。
騰訊本次的發布,則是全面對标國内同行。
在 ToB 業務方面,騰訊推出了騰訊雲 MaaS(模型即服務)。在騰訊雲行業大模型的精選商店中,不僅提供了混元大模型,還上架了 20 多種行業最新最流行的開源通用大模型,以及覆蓋金融、文旅、零售、法務、醫療、教育等 20 多個領網域的行業大模型。
如今,各家雲廠商都在提 MaaS,騰訊雲自然也不會落後。6 月 19 日,騰訊雲就公布了自己的 TI 大模型 MaaS 平台。如今推出的 " 精選商店 ",則與百度近期推出的千帆平台非常相似,也是以一個自研大模型 + 多個開源模型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同時還提供 20 多個領網域的行業大模型。
某產業大模型開發者告訴虎嗅,目前在雲廠商中,百度算是大模型產品比較全面的,產業接受度比較高。"關注大模型的人太多了,一兩家廠商肯定顧不過來這麼大的市場,明顯能感受到百度似乎有點服務不過來。"
如果國内大模型市場一直保持熱度,長期向好的話。以百度智能雲目前的體量,以及雲市場占有率來說,在國内雲 + 大模型市場中,顯然還需要幾個產品裡較強,雲市場份額較大的玩家,進來分一杯羹。
與百度智能雲千帆平台相似的騰訊雲 MaaS,應該也在瞄準這一時機,這片市場。
騰訊雲不着急?
從 3 月開始,百度智能雲、阿裡雲、華為雲陸續發布 AI 大模型產品,一直按兵不發大模型的騰訊雲不着急嗎?
事實上,與騰訊體量相當的大廠,都是由雲業務部門發布的 AI 大模型。但混元大模型卻是由騰訊的 AI Lab 研究開發的,從組織架構上來說,在研發階段與騰訊雲是分開的,不過最後的運營還是落到了騰訊雲上。
看着百度智能雲、阿裡雲靠着大模型積極接觸客戶,騰訊雲确實應該着急。但從業務的角度上來說," 晚發 " 大模型其實并沒有耽誤騰訊雲的生意。
首先,客戶對雲廠商的需求是算力,如今全球 GPU 緊俏,國内的高端顯卡方面更是供不應求。
在整體市場算力緊張的情況下,沒有自研大模型產品,對于雲算力的生意來說,影響并不大。
在過去的半年裡,國内大煉模型的風潮中,多家 AI 創業公司都曾使用騰訊雲的算力,在騰訊雲的公開信息中,國内大模型創業公司 Minimax 和百川智能就都是騰訊雲的用戶。
另一方面,對于短期内沒有 AI 大模型需求的用戶來說,也不會因為 AI 大模型而更換雲廠商。多位騰訊雲用戶向虎嗅表示:"短期内沒有更換雲服務商的計劃,我們和騰訊雲是深度合作夥伴,沒有大語言模型不會影響我們的合作。"
晚發大模型對于騰訊雲來說,比較受影響的是過去半年中對 AI 大模型感興趣的新客戶。
在 6 月下旬,騰訊雲在混元大模型遲遲未發布的情況下,先一步公布了行業大模型的研發進展,某騰訊雲業務負責人曾對虎嗅表示,在混元大模型之前宣布 AI 大模型方面的動作,是市場和客戶共同推動的。" 過去幾個月裡,來問大模型的客戶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多位雲廠商銷售經理向虎嗅表示,過去半年裡,因為 AI 大模型 " 成單 " 的雲業務,沒有想象中多。
結語
騰訊的延遲發布是否真的是基于對市場的深入理解,還是僅僅是對創新的猶豫和缺乏決斷?
不得不說,騰訊是國内眾多入局 AI 大模型的公司中,最會做生意的。一直以來,騰訊比較喜歡在市場上後發制人,待大家都把商業模式研究明白了,騰訊再出手。
騰訊在 AI 大模型領網域的策略引發了行業内的廣泛關注和讨論。盡管其保守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确保了產品的成熟度和安全性,但這是否意味着騰訊錯過了技術創新的黃金時期,從而失去了與其他技術巨頭競争的先機優勢?
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中,速度和時機往往與成功緊密相連。在未來的 AI 大模型競争中,騰訊會繼續憑借其 " 後發先至 " 的策略赢得市場,還是因為過于保守而失去機會,這都是值得行業和投資者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