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矽谷大佬集體暴怒,AI行業面臨大洗牌?,歡迎閱讀。
矽谷又搞幺蛾子了!加州最近抛出的一枚重磅炸彈——「SB-1047」AI 法案,瞬間點燃了整個科技圈的怒火。這場旨在規範 AI 發展的立法行動,卻意外成為了一場關乎創新與管控的世紀之戰。
從 Meta 首席 AI 科學家楊立昆到 AI 教父級人物吳恩達,矽谷的科技大佬們紛紛登上社交媒體的 " 戰車 ",高舉反對大旗。
參議員斯科特 · 維納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在他看來,SB-1047 就是為了給那些 AI 巨頭們戴上 " 緊箍咒 "。但這個 " 緊箍咒 " 究竟是保護未來的明智之舉,還是會成為壓垮創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人 " 拱火 ",有人 " 潑水 " ,這場關于安全與創新的拉鋸戰,正牽動着整個矽谷的神經。
SB-1047 好心辦壞事 ?
多位科技圈大佬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轉發 "STOP SB-1047" 的網站,呼籲人們反對該法案的通過。
STOP-SB 1047 網頁截圖
随着 "STOP SB-1047" 的呼聲在網絡上此起彼伏,這場辯論的焦點逐漸浮出水面:AI 監管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在 AI 迅猛發展的同時,相關監管也在跟進,SB-1047 法案就是其一。
就像汽車上路前需要通過嚴格的安全測試,對 AI 產品也應該提出同樣的要求。
SB-1047 法案中提出的要求是開發者在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之前做出一定的安全決定,遵守各種安全要求,并報告人工智能安全事件。并且,政府會設定專有部門監督這些人工智能模型,并對違反該法案的行為實行民事處罰。
也就是說,AI 公司發布技術之前必須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一旦 AI 脫缰造成嚴重後果,公司将無法逃脫法律的 " 長臂 "。
該法案的矛頭直指那些 AI 界的 " 巨無霸 " ——訓練成本超過 1 億美元的大型模型。這些數字時代的 " 龐然大物 " 智能驚人,但同時也潛藏着不可忽視的風險。
法案試圖通過政府監管這個 " 緊箍咒 ",賦予相關部門審查、一鍵關停和罰款的 " 尚方寶劍 ",以确保 AI 發展不會脫離正軌。
SB-1047 賦予了政府介入的權力
法案的初稿一經發布,連 "AI 三巨頭 " 中的兩位——傑弗裡 · 辛頓和約書亞 · 本吉奧都點頭稱是。但為何第三位楊立昆卻如此抵制呢?
其實,以楊立昆為首的 " 反對派 " 主要聚焦在法案中的 " 連坐條例 " ——如果這些模型被他人惡意使用時,該法案要求 AI 開發者對其開發的模型承擔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眾所周知,AI 發展的根基就是技術開源的。而這個 " 連坐 " 條例會讓技術開發者因他人的不當使用而自身陷入法律泥潭。這無疑會推動 AI 向閉源方向發展,給開源創新蒙上一層陰影。
SB-1047 條例中關于刑事界定部分
由于加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矽谷匯聚了斯坦福、加州理工等頂尖學府,以及谷歌、蘋果、OpenAI、Meta 等科技巨擘。SB-1047 的影響恐怕會如蝴蝶效應般擴散。
面對這場可能改變遊戲規則的立法風暴,楊立昆在社交媒體上發出警示:" 加州科技產業的末日要來了?"
楊立昆 X 社交媒體截圖
創新與管控的 " 拉鋸戰 "
矽谷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科技巨頭趨之若鹜的聖地,就是因為其鼓勵創新、開放合作的文化 DNA,以及科技巨頭盤踞的產業優勢。
楊立昆等人認為,SB-1047 法案一旦通過,等于是 " 逼迫 " 科技巨頭出走,尋找更加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
一邊是保障安全的善意,一邊卻可能成為創新的絆腳石。這場監管風暴是否會讓加州在全球 AI 競賽中失去先機?
矽谷不再是科技中心的論調開始在空氣中彌漫。
法案中的嚴格條例和連帶責任條款,宛如 "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尤其讓初創公司如履薄冰。
在只有大公司才能承擔的合規成本面前,初創公司更有可能 " 卷鋪蓋 " 逃離加州。科技鴻溝也會越來越大,而矽谷也将會永遠失去這些創新的 " 火種 "。
法案的制定者主要是出于對 AI 大模型潛在危害的預警,卻忽視了它帶來的福利。這種處理方式可能導致技術創新的 " 緩慢加載 " 甚至 " 當機 ",從而影響整個 AI 生态系統的 " 版本迭代 "。
社交媒體 X 上網友的擔憂評論
與楊立昆的擔憂同理,許多網友認為監管措施本身也可能成為潘多拉的魔盒。例如法案中提到的 " 一鍵關閉 " 功能,就像核武器的按鈕一樣危險。如果被惡意觸發,後果不敢設想。
AI 大師吳恩達的态度則相對緩和。他提出法案應重新思考監管對象,即應該監管 AI 的具體應用,而非技術本身。這種「技術中立論」得到了不少支持者的呼應。他們認為,應該給 AI 戴上行為準則的項圈,而不是給它套上發展的枷鎖。
支持的一方則表示公眾對 AI 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近半數機器學習研究人員都認為,強大的 AI 系統可能釀成災難。
AI Impacts 研究論文表明半數研究院對 AI 的擔憂
而美國現行法律對 AI 導致的大規模傷亡事件責任界定模糊不清,更是火上澆油。不少網友呼籲通過法律來馴服科技巨頭的 " 野蠻生長 ",反映了公眾對 AI 監管的迫切期望。
SB-1047 法案的争論在矽谷圈還未結束,但對 AI 發展的态度幾乎是全球統一:既渴望創新,又擔憂風險。
究竟誰能為 AI 安全負責 ?
面對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各地都在摸着石頭過河,走自己的路。
企業自省的戰線上,OpenAI 推出的 CriticGPT 模型堪稱一記妙招。這個 "AI 查 AI" 的創新方案,猶如給 ChatGPT 配了一個智能糾錯員,展現了科技公司自我約束的決心。
OpenAI CriticGPT 演示截圖
而在政府監管層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側重點均于本國國情相結合。
歐盟率先打造了全球首部全面監管 AI 的法律武器——《人工智能法案》。這部法案巧妙地借鑑了核事故分級的思路,對 AI 應用進行風險級别分類。這種 " 基于風險 " 的精準施策,堪稱在創新與安全間架設的一座巧妙橋梁。
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官網截圖
日本則憑借其豐富的官產學合作經驗,選擇從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入手,通過明确數據主體的權責劃分,推動政府和企業形成協同研發網絡,構建有利于 AI 安全發展的生态系統。
德國則依托其工業資源優勢,将 AI 安全立法與 " 工業 4.0" 相融合成 " 德國特色 ",重點關注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直接影響經濟和生活質量的領網域。
從加州的 SB-1047 法案到歐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從日本的數據保護策略到德國的工業融合方案,每種監管思路都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訴求。
面對 AI 這個既充滿希望又潛藏風險的 " 雙刃劍 ",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激發創新活力,又能确保安全的監管框架,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針對加州新法案 SB-1047,還是個未知數,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