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百度AI大模型“上車”,極越與夏一平的翻身之仗?,歡迎閱讀。
極越 CEO 夏一平
" 我們從始至終,就想跟特斯拉打一仗。" 對标特斯拉,這是極越汽車創立之初定下的目标。然而,伴随着首款產品極越 01 上市後的反響平平," 極越還能行嗎?" 一度成為業内人士議論的焦點。
過去近 3 年的時間裡,不管是作為集度 CEO 還是現在極越 CEO 的夏一平,都曾不止一次地面臨着這個問題。
在百度和吉利兩大巨頭光環籠罩下的極越,被資質問題拖延了一年之後,如今所要面對的市場競争局面已是天翻地覆。極氪、小鵬、蔚來等諸多競品車型已經在極越的價格區間殺得難解難分。
而如何在日漸激烈的市場搏殺中,為極越汽車尋到一條破局之路,是擺在夏一平面前的首要任務。
AI 大模型上車,實用度幾何?
近一年以來,AI 在各行各業的熱度可謂空前,甚至已經成功融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之中。在汽車行業,看到 AI 潛力的車企自然也不在少數,很多品牌都在利用 AI 大模型做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相關研發。
随着 AI 的飛速發展應用,和車規級芯片的出現,也讓夏一平看到了大模型上車的可能性。
一直以來,夏一平給極越汽車打造的 " 人設 " 就是 AI 智能化。去年,夏一平就曾承諾 " 極越正在做端到端的模型,極越 01 也會煥然一新,車上的所有智駕、語音互動會全部更新到大模型 " 而今也到了兌現的時刻。
日前,作為行業首個汽車 AI 技術大會,極越在北京舉辦了 AI DAY 2024,并發布了 OTA V1.4.0 新版軟體。此次更新涉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互聯、" 三電 " 等領網域,更新了包括 OCC 占用網絡可視化效果、SIMO 與文心一言大模型雙向融合、基于大模型的人車家生态等共計更新 200+ 功能。
要知道,極越自成立以來就在着重強調汽車的智能屬性,而如何将 AI 大模型融入汽車制造業,無疑是其解決方案中最重要的技術路徑之一。
在此次 AI DAY 上,自動駕駛、LD 地圖、人機互動領網域的百度三項最新 AI 原生科技亮相,并将應用到極越汽車機器人上。
首先在高階智駕方面,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大模型的出現對于端到端、純視覺感知自動駕駛的實現有巨大促進作用,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在于提高數據生產和利用的效率。
就這一點而言,極越在高階智駕領網域推出的 PPA 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純視覺感知輔助駕駛系統,為了讓視覺感知達到足夠的準确性,模型、算力、數據缺一不可,而大量且優質的數據則是底層基礎。
此次,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視覺大模型 VTA(Vision Takes All)正式發布,大幅更新包括動靜态檢測、時序跟蹤、實時建圖、場景理解等能力,再度提升極越純視覺高階智駕能力上限。
據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首席研發架構師、IDG 技術委員會主席王亮介紹,團隊基于大模型打造了智駕數據生產線、LLM 支持下的自動駕駛數據索引,并且具備通過生成式 AI 技術處理長尾數據的能力。
對于高階智駕未來趨勢,夏一平也在會後的溝通環節向钛媒體 App 大膽預測:" 到今年年底,頭部的智駕玩家和第二梯隊就會拉開巨大的差距,因為 AI 數據迭代的飛輪一旦起來之後,成長是非常快的。" 由此可見,依托百度在 AI 大模型方面的經驗積累,其數據和算力優勢,讓極越在迭代速度上給了夏一平足夠的信心。
而在智能駕駛地圖方面," 有圖 "" 無圖 " 已經成為當前智能駕駛的熱議話題。而與特斯拉的 " 純視覺 " 派不同,極越在視覺方案上,還采用了讀圖模式,此次的極越 01 全面融合了百度地圖的核心能力。
根據官方介紹,百度地圖 LD 地圖(LD 即車道級導航)由自動駕駛視覺感知大模型而生成,對傳統高精地圖地圖的要素、精度等最小化的要求,保留最必需的要素和精度;同時,增加了經驗圖層、安全圖層、實時圖層等傳統高精地圖不具備的要素,讓自動駕駛開得更安全。
此外,官方還帶來了 PPA 的更新迭代,新增廣州開城,這也是繼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之後的第 5 個城市。
而除了高階智駕功能的比拼,智艙内的人機互動也是用戶直接感知 AI 大模型的重要途徑。此次,極越語音助手 SIMO 引入了百度的語音互動能力(以端側大模型的方式部署),并與文心一言完成了雙向融合。
目前,SIMO 可以基于大模型提供主動推薦和用車知識自由問答等功能,覆蓋音樂推薦、視頻信息問答、景點推薦和查詢、功能解答等。此外,系統新增了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分享功能,支持從車機分享至移動端 App。
其實,不只是極越汽車,AI 以及大模型的應用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明顯趨勢。
此前,奔馳就曾宣布與微軟 Azure OpenAI 達成技術合作,将 ChatGPT 集成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中的語音助手;而智己 LS6 也搭載了垂類 GPT 大模型 " 智己生成式大模型 ";最近,小鵬汽車董事長、CEO 何小鵬也表示,小鵬 AI 智駕大模型将于二季度正式 " 上車 "。各大頭部車企,如理想、吉利等也在這一賽道上紛紛加碼,逐漸布局。
就智艙領網域的大模型部署和應用的競争而言,夏一平向钛媒體 App 表示,極越做法的優勢在于把大模型當作底層 OS 而非一個應用程式。
他認為,大模型是未來的 OS(作業系統),其本質在于提供原生 App、取代中間的應用層,因而在接收指令時可以直接調取最底層的信息,實現信息互動上的變革。如果車廠只将大模型作為一個應用程式裝載在車機上,這樣的語音助手是不具備強大競争力的。
夏一平的這番話,換句話說就是我現在做的事情其他車廠做不了。
從行業角度來說,大模型上車如果采用自研模式,需要大量資源投入,而需求合作也可能受制于推進效率和開放程度。在這方面,極越由于背靠百度,在研發效率和投入成本上可能率先達到一個平衡,這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
但随着競争的加劇和行業對大模型技術投入的增大,這種初期優勢是否會被產業規模效應填平還未可知。
總之,大模型技術在智能汽車領網域的應用,既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對車企深度整合和創新能力的考驗。未來汽車的競争,将不僅僅在于技術的先進性,更在于如何将這些技術深度融合,創造出更為人性化、更為智能化的駕駛體驗。
但未來畢竟難測,就現階段而言,極越和夏一平的關注點,或許更應該放到產品的銷售規模上來。
銷量不振,極越缺少什麼?
對于自家技術,夏一平一向是很自信的,其也有開辟汽車 AI 新戰場的意味在其中,但顯然這種自信卻沒能延續到銷量端。
早些年,夏一平給彼時還叫集度的極越汽車定下的目标是 2028 年具備全年交付 80 萬台汽車機器人的能力。雖說後來極越 01 上市,夏一平将預期降低了一點,但也有月銷量 1 萬輛的預期。
但行至今日,只能說極越 01 的銷量表現确實離夏一平的預期還很遠。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 10 月 -2024 年 2 月的 5 個月裡,極越 01 交強險上險量僅 2037 輛,平均每月上險量僅 400 台出頭。而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 年 12 月,該車型銷量只有 774 輛,今年 1 月更是降到 218 輛。
這也與官方公布的上市 24 小時訂單量突破 1.5 萬輛,產生了不小的落差。并且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中途全系車型官降 3 萬元之後的銷量。很顯然,即使是進行了堪稱史上最快的官降,也沒能讓極越 01 的銷量迎來轉機,反倒讓更多的潛在消費者產生了觀望情緒。
猶記得極越 01 上市之初,夏一平曾明确表示,不會以低價換銷量,產品定位要匹配目标用戶,不應該總是用低價去換取銷量。然而如今,極越的銷量表現只能說讓人唏噓。對此,夏一平也在會後向钛媒體 App,表達了對于極越銷量情況的反思。
在夏一平看來,極越在前期的目标用戶找得不夠精準。" 當把車賣給非目标群體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困難,當我們把車賣給科技愛好者的時候,甚至都不用介紹車的優勢,消費者就會買單。"
這段時間,為了提振士氣和銷量,夏一平很多時間都在一線跑,去到銷售門店親自賣車和用戶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夏一平認識到作為一個新的品牌、新的品類產品,當一個用戶進入門店的時候,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要買車,而是這個品牌是什麼牌子,能不能相信?
" 當品牌還在建立認知的過程中,我覺得應該多把用戶帶上車,通過賣場景、賣體驗來觸及用戶,而不能單純去賣配置。" 夏一平反思道。
其實,對于極越汽車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了品牌認知度有限。
與特斯拉、蔚來、小鵬等已經建立起一定市場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相比,極越汽車在市場上的認知度還相對較低。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站穩腳跟,即使你的 AI 和大模型再好,你也不能跳過消費者認知的過程,依舊需要直面和解決品牌、營銷、渠道、服務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其次,只會打智能化這一張牌,顯然無法在如今的國内車市打出聲量。上述這一系列智能化技術,對于普通人來說,真的不如隔壁的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 " 來得實際。或許很大程度上來說,極越更像是頂尖技術宅的大玩具,畢竟看極氪的智能化水平與銷量的關系,就能看出市場對于 " 過于 " 高端的智能化配置的态度。
除此之外,極越汽車在全國的體驗門店偏少,以北京市場為例,僅有四五家極越體驗店,根本無法和主流新勢力媲美。對于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新興產品來說,線下體驗店是消費者了解和感受產品的重要渠道。
而夏一平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表示,從 1 月份開始,開始加大對直播的投入,包括他本人也出來直播,加強對科技的宣傳,吸引對智能化有需求的人群進店。以此來彌補門店不足,品牌認知度提升困難的過渡階段。
誠然,對于夏一平和極越汽車來說,2023 年 8 月份成立,極越 01 上市也才四個多月,這個年輕的品牌面臨挑戰無疑是非常大的。但同時,夏一平也表達了目前正在對銷售團隊進行改革,整體的數據也正在發生好轉,希望大家能夠對極越多一些信心。
或許對夏一平來說,2024 年将是決定極越品牌能否繼續留在 " 牌桌 " 之上的生死之年,能否抓住 AI 的風口成功翻盤,就在此一舉。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常笑,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