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董明珠“炮轟”小米汽車,雷軍不忍了,歡迎閱讀。
卸任格力總裁的 71 歲董明珠又又又 " 炮轟 " 小米了。
4 月 22 日,在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突然表示:" 小米汽車燒死人你們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跑了十幾年,從沒有火災事故,這就是實力,這就是技術。"
圖源:第一财經
這話一出,外界瞬間熱鬧了起來。
不少網友認為董明珠這是在:" 诋毀别人,抬高自己,格局太小 "" 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
也有不少網友對格力汽車表示質疑:" 格力還有汽車?"" 馬路上沒看到。"" 格力電車叫什麼名字?"。
昨晚,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微博發文疑似回應董明珠:" 水漲船高時借勢登天,潮退舟沉日刻舟求劍!"
圖源:微博
對此,有網友在王化在評論區表示:" 能不能硬一點啊。你能不能硬一點啊。"
王化則回應稱:" 可能你我理解的硬有區别,要我破口大罵,既不符合我的教育背景,也不符合我的企業價值觀。"" 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其實,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 " 手撕 " 小米,但這一次,她将戰火從空調燒到了新能源車,矛頭直指小米 SU7 爆燃致 3 人遇難事件。
當時一輛小米 SU7 以 97 公裡時速撞擊隔離帶後起火,盡管小米官方聲明稱事故系 " 劇烈碰撞導致物理形變 ",與電池自燃無關,但網友對電動車的安全焦慮已被點燃。
而董明珠口中的 " 格力電車 ",是指格力钛生產的電動車。主要用于城市公交車、通勤車、環衛車、物流車以及場内專用車等。
圖源:新 · 黃 · 河
這款搭載钛酸锂電池的車型自在北京大 1 路運營,官方數據顯示未發生火災事故。
不過,網友很快扒出 " 十幾年 " 的說法并不嚴謹:
北京大 1 路公交線在 2017 年才逐步更換為格力钛電池車型,實際運營時間不足八年,遠未到 " 十幾年 "。
格力钛的 " 私家車 " 產品,如 " 艾菲 " 系列,市場存在感幾乎為零。
更戲劇性的是,2023 年 2 月,三亞機場附近停放的多輛格力钛新能源客車突發大火,67 輛車被燒成廢鐵。
盡管官方最終将事故歸咎于 " 外部火源 ",但這場火災的慘烈畫面,至今仍在互聯網上流傳。
董明珠的 " 零事故 " 宣言,似乎被現實撕開了一道口子。
在筆者看來,這場口水戰的本質,是兩家企業在 " 安全 " 話語權上的博弈:
格力試圖用商用車領網域的穩定表現,對衝小米在 " 私家車 " 市場的兇猛攻勢。
事實上,董明珠的 " 開炮史 ",幾乎可以編成一本商戰小說。
從 " 美的偷技術 " 到 " 奧克斯挖人 ",從 " 雷軍賭 10 億 " 到 " 馬雲離不開我 ",她的金句總能精準踩中網友的 " 嗨點 "。
這次對小米的 " 死亡指控 ",不過是她一貫作風的延續。
時間倒回今年 3 月,在 " 董明珠健康家 " 北京首店開業現場,71 歲的她突然直接暗諷有人靠炒高股價成了首富,有些企業偷技術、挖人破壞了行業。
圖源:微博 @紅星資本局
雖未點名,但所有人都聽出了其所指之人。
彼時,雷軍正是憑借小米汽車上市後的股價飙升,短暫登頂中國首富。
而早在 2013 年,兩人那場著名的 "10 億賭約 " 就埋下了恩怨的種子。
當年雷軍放話 " 五年内小米營收超格力 ",董明珠反手将賭注抬到 10 億,最終以微弱優勢勝出。
不過,商戰沒有永恒的赢家。
2024 年,小米汽車 SU7 交付初期接連曝出異常斷電、冒煙事件,近期更是出現了爆燃事件,盡管官方聲明 " 與電池無關 ",卻難擋輿論發酵。
董明珠此時補刀,無異于往傷口撒鹽。
其實,這場 " 炮轟 " 的時間點有些耐人尋味。
就在 " 炮轟 " 小米汽車的同一天,董明珠開啟了她的第五個董事長任期,同時卸任了擔任 24 年的總裁職務,由 " 格力老兵 " 張偉接棒。
圖源:格力電器
這位 48 歲的新總裁從 1999 年加入格力,歷任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崗位,是典型的 " 技術派 "。
外界将此解讀為董明珠放權的信号。
但細看格力股權,董明珠仍手握 1.79% 的格力股份(市值超 45 億),并與大股東珠海明駿結成 " 一致行動人 ",牢牢掌控話語權。
與其說這是接班,不如說是 " 董明珠路線 " 的加固。
而董明珠本人也在近期透露,已有 3-4 名接班人候選人在輪崗歷練,但 " 最終人選必須忠于格力戰略 "。
顯然," 鐵娘子 " 的權杖仍未真正交接。
而現在董明珠 " 炮轟 " 小米汽車,似乎有給 " 格力汽車 " 造勢之嫌。
畢竟,她在會上透露,今年格力钛将在管理、技術創新、銷售體系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希望外界關注格力電器的總方向和總結果。
圖源:微博 @紅星資本局
另外,數據顯示,格力集團 2024 年前三季度,空調仍貢獻超 70% 營收,生活電器、新能源等板塊占比不足 5%。
回到最初的争議: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究竟該用 " 零事故 " 還是 " 事故率 " 來衡量?
董明珠的 " 絕對安全論 ",或許更适合商用車場景——公交車有固定路線、專業維護,而家用車面臨復雜路況和充電環境,風險系數本就不同。
但消費者要的不僅僅是 " 永不燃燒 " 的電池,還有事故後的透明處理。
小米 SU7 起火事件中,官方雖強調 " 碰撞導致物理形變 ",卻未公布完整行車數據,這種信息不對稱,正是網友焦慮的根源。
董明珠的 " 安全營銷 ",若能推動行業建立更透明的事故調查機制,或許比口水戰更有價值。
不過,當董明珠将 " 安全 " 作為營銷話術時,格力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畢竟,江湖恩怨終會過去,而市場的審判從不留情。
倘若," 格力汽車 " 不能讓 " 零火災 " 從口号變成可持續的技術壁壘,不能在董明珠之後,找到下一條十年增長曲線。
那麼,格力很有可能成為那朵被拍死在岸邊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