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視頻,最終還是走上了愛奇藝的路,歡迎閱讀。
(騰訊視頻 2023 影視年度片單 · "X 劇場 ")
文 | 深瞳商業,作者 | 河馬君,編輯 | 楚青舟
6 月 19 日,騰訊視頻發布 2023 影視年度片單,百餘部影視劇跨越諸多品類,令人眼花缭亂。
人們從片單中可以看到鵝的壕氣,IP 儲備深不見底。騰訊在線視頻總編輯王娟在現場訪問中表示,騰訊視頻一直堅持擁抱多元、尊重藝術和追求精品。
翻譯一下,有點類似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每個方向都是主攻,各種類型的精品都要做。乍一聽有點氣人,鵝家八輩子打的都是這種富裕仗,着實令人羨慕啊。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這麼多懸疑,确定不是桃家的片單嗎?除了濃墨重彩回(贊)顧(美)了一遍 "9.4 分神作 "《漫長的季節》以外,"X 劇場 " 系列說是一劇一格,無限可能。
但後續作品中包括了古風探案的《繁城之下》、東北懸疑劇《黑土無言》,俨然是另一個 " 迷霧劇場 " 的樣子。
(愛奇藝迷霧劇場)
有人調侃說,這莫非是 " 寫輪眼 " 又發動了……這當然不太公平,懸疑題材又不是被愛奇藝包圓了,騰訊當然也可以做。
去年的《開端》,今年的《漫長的季節》都做得很好。确實能感覺到,"X 劇場 " 是騰訊看到了某種趨勢,逐漸從頂流帶劇的言情模式,向劇情 / 題材驅動的常規創作模式回歸。
同時," 模仿對手 " 也是一種優勢競争時的合理策略。美軍在 Top gun 系列軍演中,總是有一支 " 紅軍 " 假想敵部隊,采用俄軍戰術,給 USAF 的王牌部隊造成了諸多麻煩的同時,也讓美國空軍更強大。
騰訊的 "X 劇場 " 就有點這種味道,而商業競争比軍演還要更有趣一點,這支 " 假想敵部隊 " 做好了,可以直接侵蝕主要競争對手的市場。
過去 " 迷霧劇場 " 一出,愛奇藝總要炫耀一段 " 精品策略 "" 長線思維 "。今年情況就不同了,面對歷史級收視的《狂飙》,騰訊如果以一部傳統風格的頂流古偶劇作為數據回應,只會進一步加劇觀眾的 " 刻板印象 ",古偶或許是真的有流量,口碑也是真的上不去。
女頻審美疲勞,長視頻全面 " 迷霧化 "?
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近兩三年來,騰訊在劇集題材選擇上逐漸 " 桃化 ",而且比數據所反映的更明顯。
騰訊視頻和愛奇藝都是綜合性視頻平台,其劇集題材天然有一種 " 全品類 " 需求,正如王娟所說,兩巨頭行業地位決定了不可能放棄 " 多元 ",任何領網域中可能的爆點它們都想挖一挖,這就導致劇集題材比例很難明顯波動。
比如最近令人印象深刻的電競劇、現實主義文學改編、科幻劇,你要是算題材占比,可能和往年并沒有明顯變化,但它們在平台整體戰略中的重要程度明顯是增加了。
觀眾印象中,騰訊從來都有自己的風格傾向,歷年 S 級爆款劇中,仙俠古言、現代生活、婚姻家庭的比例就很高。
網上有個說法,騰訊的 S 劇從卡司上就能看出來,主打一個頂流帶隊,再通過老戲骨撐起配角的立體程度,流量 top+ 完顏 CP 只要負責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流量自然洶湧澎湃。
現在回憶起騰訊的爆款劇,你會記得古裝的《夢華錄》《有翡》《知否》;現代劇的《你是我的榮耀》《三十而已》《歡樂頌》……
劇情上都不太復雜,但在設定和細節上可圈可點,捕捉流量熱點的能力更是完美在線。
(陳曉、劉亦菲《夢華錄》劇照)
總的來說,人們會認為騰訊的題材選擇是明顯偏向 " 女頻 " 的,但我認為其實騰訊本身并沒有什麼審美上的偏好。
長久以來,它都是基于網絡流量和用戶反饋在做決策——網絡視頻的閱聽人群體決定了 " 女頻 " 才是王道,仙俠古偶、都市愛情、甜酥霸總、大女主這些标籤本身不見得有多吸引人,但它們意味着穩定的流量反饋。
這和某一段時期電影行業喜歡用流量小生扛片,在邏輯上是很類似的。
飯圈的聲量被 " 數據工場 " 中無數辛勤勞作的女工放大以後,能夠實際影響平台的決策,整個 " 流量經濟 " 閉環的過程,是由一部又一部盈利的作品構成的。
而這個事實的另一面,則是平台的選擇對内容生產端的反向影響。
人們總會覺得" 晉江作品改編運更好 "這個說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騰訊等平台的内容選擇傾向才形成的,創作端會大量復制既有的成功模型,把 " 磕糖 " 的甜點和符合閱聽人心理的爽點挖掘到極限。
(《花千骨》由 Fresh 果果創作,首發于晉江文學城,劇版趙麗穎、霍建華主演)
最終的結果是,在反復的循環選擇中,有大量的作品完成了 " 用進廢退 ",高光的糖點之下,諸多其它元素都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
當花樣翻新的磕糖流走到盡頭,人們不可避免地對充斥市場的 " 女頻 " 作品產生了審美疲勞。
相對來說,愛奇藝在資金和流量渠道都并不占優的情況下,長期以懸疑為核心推行 " 精品策略 ",在聲譽口碑上形成了能夠抗衡騰訊的趨勢。
從《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到今年的《狂飙》,觀眾對 " 中國式懸疑 " 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這一題材摸索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制作體系," 迷霧劇場 " 一度成為品質的代名詞。
不過本質上,并不是騰訊劇集在 " 迷霧化 ",而是市場的反饋在發生變化。
以言情、CP、大女主等标籤為核心的 " 純女頻 " 體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開拓更廣泛的閱聽人,甚至在固有閱聽人群體中的吸引力也在逐漸降低。
長期來看," 迷霧化 " 只是選擇之一,但它也是當前創作環境下,最合适的選擇。
騰訊打造的 "X 劇場 " 不止是一支對抗愛奇藝的藍軍,也标示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長視頻選題的戰略方向。
從網文到影視:女頻狹窄,男頻寬闊
許多人可能不會同意 " 女頻審美疲勞 " 的說法,因為同樣在騰訊的片單中," 尾魚宇宙 " 的幾部經典《西出玉門》《三線輪回》《枭起青壤》《龍骨焚箱》都是被市場期待的重磅作品,這都可以說是晉江的精華,哪裡就見得騰訊是在搞 " 去女頻化 " 呢?
實際上," 男頻 " 和 " 女頻 " 本就是網絡文學蒙昧時期形成的兩個并不太嚴謹的概念。
按照讀者性别去進行文學分類,不管怎麼分,都只能是從一個刻板印象轉向另一個刻板印象……
但我們今天先抛開性别、文學這些復雜龐大的議題不談,只看着兩個概念流變的最終結果——
許多女頻作者自己都在談論一個問題:" 女頻 " 變得越來越狹窄,而言情和同人以外的幾乎所有題材,都下意識被歸入 " 男頻 ",這兩個概念越來越不對等。
你在男頻中可以看到體育、電競、都市異能、歷史、玄幻、科幻等各異的題材,而這些作品中都可以加入感情線(雖然主站越來越流行 " 無女主 ");
女頻不同,女頻的主線只有感情,《你是我的榮耀》不能叫做電競劇,正如當年《都是天使惹的禍》不可能被歸為醫療劇一樣,國產劇長期被诟病的 " 談戀愛間隙中艱難求生的職業元素 ",很大程度上正是被 " 女頻元素 " 束縛了。
因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女頻之外的一切,都被稱為 " 男頻 " ——這當然很不合理,文學或者說影視理應有更復雜的分類。
可現實就是如此,在性别對抗的大背景下," 男頻 " 變得越來越寬闊。
即使是影視劇的主流閱聽人心愛的題材,也不可能對抗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題材,"女頻流量 " 即使吃到了互聯網擴張期的紅利,也不可能無限擴張。這才是整個内容創作題材熱點會轉移的底層邏輯。
另一方面,最近起點主站的男頻讀者遇到了一個困惑,大批曾經的女頻讀者進入典型的 " 男頻文 " 評論區,開始對《宿命之環》《道詭異仙》等當紅作品進行 " 内容審查 ":
主角三觀正不正、是否有不尊重女性的内容、文中的 CP 是否好嗑 / 有沒有不當内容……
并且由此引發了愈演愈烈的 " 男女頻戰争 "。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正如前面所說,藝術作品是不可能按照閱聽人性别去劃分類型的。
但不可否認," 内容審查 " 确實是在 " 女頻 " 更流行的行為,甚至可以說它就是 " 女頻讀者 " 大量出走的誘因之一。
不僅審查作者的 "ZZ 态度 "、審查作品中角色的 " 價值觀 ",還對作者提出了許多創作要求,譬如主角必須 " 雙潔 "(指戀愛雙方肉體和精神都必須純潔)……這些審查當然也有着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本文不深入讨論。
但這種讀者審查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創作因此越來越不自由,原本就 " 戴着鐐铐跳舞 " 的創作者,發揮的空間越來越狹窄,而審查高發的 " 女頻 " 也因此越來越乏味,大量讀者的出走,不僅衝擊着 " 男女頻 " 這個不合理的分類方式,也是讀者和作者對 " 創作空間 " 共同需求的表現。
那些 " 古言 + 懸疑 "、" 愛情 + 職業 " 的劇集群,本質上都是女頻的自救。
(《御賜小仵作》劇照)
我們當前看到題材熱點逐漸向懸疑和其它題材轉移,并不是觀眾的審美趣味有什麼根本改變,而是閱聽人與創作者都在追逐新的空間。
文藝作品的 "雙螺旋"推進,又到了懸疑當道之時
國劇大興懸疑風并不是第一次,曾經作為香港影視扛鼎題材的 " 警匪片 " 也曾在内地掀起過熱潮,無論是《黑冰》《黑槍》還是《重案六組》,都是國民級的熱劇。
只是,懸疑的創作空間一度收緊,方興未艾的懸疑熱潮不止一次悄然落下。
但懸疑這個題材天然帶有撩動人心的力量,好奇心是人類最優秀的品質之一," 燒腦 " 的愛好推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創作。
所以即使國劇在創作中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限制,這個題材總是會頑強地生長起來。
但是有個問題,每一次重新出發以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才能讓題材創作變得成熟,從商業模式的多個 " 定式 " 中,提取不同的元素去打造一部經典作品,這是影視的一般規則——
比如《無間道》的背後,是整個香港電影工業數十年實踐的支撐,有了成熟的警匪片模式和國術指導體系、觀眾能夠輕易讀懂的鏡頭語言、眾多經典作品中劇情鋪開與升華的方式,最終凝聚為《無間道》,這是題材積累的意義。
(《無間道》劇照)
這和我們在當前言情劇大量創作中看到的,幾乎是完全相反的……
相比警匪片的越積累越復雜,古偶和言情确實呈現出一種 " 越積累越簡單 " 的趨勢。正如我們之前所讨論的,女頻文的逐漸 " 狹窄 " 有一個變量,是閱聽人的話語權逐漸被 " 工業化 " 生產的飯圈輿論所竊奪。
流量經濟的本質是反專業,這已經被無數次讨論過,如何糾正這種 " 反專業 " 的流量反饋機制,也是未來影視行業需要長期研究探索的問題。
有一種看法認為,整個國劇發展的歷史上,題材熱點是以一個類似 DNA 雙螺旋的結構推進的。
其中一條就是愛情,曾經萬人空巷的《廬山戀》《上海灘》,曾讓萬千少女流幹紅淚的瓊瑤劇,以及新世紀動辄萬年情劫的《仙劍》《三生三世枕上書》,在很大程度上共享同一個内核。
這是合理的,而" 雙螺旋 " 的另一條作品鏈中,懸疑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的。
影視創作想要實現題材類目中的良性發展,除了更科學地解析 " 流量 " 以外,或許也應該研究一下 " 懸疑 " 背後的東西:
如何始終如一地保持正向的題材積累,将創作面越做越寬?騰訊的 "X 劇場 " 不知能告訴我們一些什麼樣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