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破除信息繭房,需要平衡“個人信息”和“推薦算法”的聯動效應,歡迎閱讀。
作者:師天浩
近期,信息日報于 9.6 日在抖音發布了一條關于 " 實測不同手機打開統一視頻,評論完全不一樣。" 的相關作品。也就是說在抖音看視頻,即便同一條内容,不同的人看到的評論是不一樣的。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小編親測,用不同的手機浏覽信息日報在抖音發布的内容,評論區是存在不一樣的情況,這也證明抖音确實存在 " 不同人看到的評論是不一樣的 " 問題。
而網友們在評論區中都紛紛表述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并影響了用戶的使用感官,大部分網友表示非常的不能理解。尤其是反應在一些具備争議性的社會問題上,比如男女吵架和家暴問題,就會根據用戶的男女性别,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評論和與之相對的價值觀。
" 先入為主 " 印象,會導致網友出現 " 跟風 " 偏激評論的傾向,這無疑是會放大問題,小編認為或會激起男女對立的争議。
到底是因為偏激的用戶群體太多了,所以導致評論區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因為算法問題,導致了相似評論聚集在一起,放大了 " 偏見 "?
依小編來看,首先很顯然這和算法本身特性有關聯。算法追求的是通過 " 千人千面 " 活躍用戶熱度,性格平和用戶看到更多的是平和視角的評論。而性格比較個性的用戶,往往會優先看到個性較強的評論。
其次,平台是怎麼讓對某方面有興趣的用戶引流到相關的話題,給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内容上呢?這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就是抖音所設定的用戶隐私條款中,存在很多的有利平台的 " 條款 ",使它們能獲取更加精确的用戶信息來繪畫用戶畫像;另一個是抖音具有強大的技術,也就是火山引擎所提供的強大的算法優勢,而算法和這些信息進行聯動,往往會讓同樣的觀點 " 合流 "。
這兩個方面一起共同構成了抖音具有快速、精準、進行算法推送的能力。
小編從抖音平台提供的用戶隐私政策中了解到。
一、抖音需要 " 當你使用時,我們将記錄你的點擊、評論、關注、點贊、收藏、搜索、浏覽、分享等行為。"
二、" 我們需要訪問你的剪切板,讀取其中包含的口令、分享碼、鏈接,以實現跳轉、分享、活動聯動等功能或服務。"
三、" 會綜合統計你的設備信息、位置信息、你在使用抖音時的行為信息、你填寫的個人資料,以及經你授權從抖音中收集或由其他合作方提供的其他信息。并通過算法做特征與偏好分析,預測你的偏好特征,用以向你進行推薦、展示或推送你可能感興趣的信息。"
這也就是為什麼用戶常常會覺得,為什麼好友剛剛給自己内容,自己在浏覽視頻時,會看到類似的内容,甚至一連着好幾個這樣的情況出現。小編和同學一起吃飯,就發現兩個手機推薦内容存在相似的情況。
對于用戶來說,這樣的行為無疑是一把雙刃劍。盡管抖音可以借助算法優勢精準的推送到不同的用戶群體,但是同質化嚴重的内容一定會對用戶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造成影響,從而形成用戶個人的 " 信息繭房 "。
魏征曾言:" 兼聽則明,偏聽偏信 ",算法在規則和技術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确實做到了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群體,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是,大家都只看到了算法推算出用戶想看到的言論。會誤認為世界就是他們所 " 看到 " 的那樣,最終 " 管中窺豹,不知全貌。"
信息繭房的連帶影響是,部分用戶當遇到和他們持不同看法的人,會在網絡上堅定捍衛自己的立場。因為在 " 信息繭房 " 的耳濡目染之下,大家都深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确的,那麼和我不一樣一定是他們的錯誤。
這樣二極管化的言論和思維無疑是可怕的,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研究報告》顯示,抖音的用戶中,18-24 歲的年輕人占比最高,達到了 47.1%。其次是 25-30 歲的用戶,占比為 22.9%。
青年是基石,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論是對于價值觀的形成,還是對于文化百花齊放的到來,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據小編了解,類似的條款,不僅僅存在于抖音這一平台上,B 站和快手這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并且在他們的用戶隐私條款上也都能找到相關的規定。但因為算法能力和技術水平,抖音率先被用戶察覺到了這種情形。
因此這不是抖音平台的個例行為,而是所有短視頻平台都所存在的普遍問題,需要引起每一個人的注意。
當然平台都有 " 隐私設定 " 關閉入口,用戶可以關閉 " 各種權限 ",由于隐藏在 " 六級 " 頁面(打開首頁後需要操作六次才能打開),關閉相關個人信息操作并不方便。
盡管 2021 年 8 月 20 日,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現在的主流平台,都選擇在安裝後使用之前的頁面中,跳出平台對于信息的使用情況 " 提示 ",其中要求用戶知情對于用戶個人隐私的收集和使用情況。
如果用戶對于要求無法接受,可以在進入平台之後,在後台設定中選擇取消個性化推薦,或復雜操作關閉相關信息 " 采集 " 入口。但小編認為,過于繁瑣的隐私設定關閉操作,客觀上也是一種 " 隐性 " 個人信息的濫用。
對于平台而言,商業化是他們的最終目标。社會應該對于該問題提供更多的曝光和持續關注,各界該繼續推動完善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比如讓用戶可以比較簡單的關閉相關個人信息采集。畢竟關閉 " 個性化推薦 " 是一刀切解決方法,平台提供更多靈活的方式,可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其實,對個人來說也有責任,作為日常使用的内容平台,應該對相關個人信息采集和算法推薦特點有個基礎的了解。(以小編所知,大部分用戶對此所知不多)
總的來說,個人對于這樣的問題,也應該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注和推動問題的解決,這關乎着所有人的個人利益。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小編在危言聳聽,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争吵和觀點對立的世界裡,聽到看到的都是大數據希望你所看到的内容,這會讓人越來越 " 固執 "。
因此,用戶個人信息和算法推薦的聯動還需要不斷更新,要追求一種興趣滿足和内容多元化的平衡。
《2023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10.12 億,短視頻用戶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 168 分鍾,遙遙領先于其他應用。
短視頻已深入到生活的每時每刻,從細微末節處影響我們的每一次抉擇。它不僅僅是會造成信息繭房的問題,在 18~24 歲青少年占比最多的短視頻平台中,過度使用算法會将用戶引流到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這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是不利的。
小編認為個人信息和算法推薦關系上還要繼續優化,單獨去看個人信息采集和算法推薦兩者都沒有問題,可雙方的聯動模式選擇不當,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小編和好友觀點一致,認為短視頻平台應豐富每個人所看到的内容形式和類别,讓用戶們都能夠享受着良好的視頻内容和評論氛圍。